编者按:5月10日,乌什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召开第十五届委员会第七次全委(扩大)会议,对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出系统安排部署,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奋力谱写乌什新篇章凝聚磅礴力量。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全会、地委(扩大)会议精神,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乌什县各项工作全过程,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建设美丽乌什?县委统战部联合县委宣传部、县融媒体中心开设“书记谈‘铸牢’”专栏,陆续刊发各乡(镇)、县直及驻县各单位党组织书记学习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文章,敬请关注!
着眼城市建设 聚焦民生工程
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乌什县住建局党组书记、副局长
艾斯卡尔·艾尔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着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基础。乌什县住建局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坚持着眼城市建设,聚焦民生工程,全力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使城市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一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各项工作主线,定期专题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与全局各项工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落实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和理论学习中心组常设议题制度,通过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政治理论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示范性党课等形式,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切实从思想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坚持历史文化传承交融助推乌什城乡发展。历史传承是城市的软实力和灵魂,也是城市发展中可以不断“焕新”的动力。始终坚持“保护、运用、传承、发展”并重的思路,充分发挥钟鼓楼、别迭里烽燧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馆)、乌什老城墙等文化资源优势,记述烽火狼烟、历史人物、边塞诗歌、新时代戍边人等部分,阐释自汉代以来绵延两千多年的长城故事,成为乌什红色教育基地,培育乌什人民精神“软实力”。依托南关南和南关北历史文化街区独特的人文风貌和历史传承,培育具有乌什特色的民俗体验、风光游览、美食文化的特色产业,提升乌什经济“硬实力”。通过“软硬兼修”让历史文化传承成为人民群众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使乌什县各民族文化交汇交融,进一步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三是推动城乡规划建设融入中华民族传统元素。围绕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城市发展趋势,合理规划布局,在公园、广场、游园、街头绿地、小区建设中增加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特色元素,建成戍边文化广场、玄奘广场等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广场2座,引导新华小区、新华御园等10余个小区使用中华元素符号进行外观设计,使群众真切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1·23”乌什7.1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中,亚曼苏乡搬迁新村对重建房屋采用传统建筑中的马头墙、斗拱及飞檐等历史符号,辅以柯尔克孜族传统花纹,在建筑风貌中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是聚焦民生工程共建各族群众美好家园。“1·23”乌什7.1级地震发生后,无一处安居房倒塌,安居房实实在在的成为人民群众的“救命房”。主要得益于十三年以来,乌什县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扎实落实安居富民、抗震防灾工程建设,乌什县将安居保障工程建设纳入县级年度惠民工程,多方筹措资金,积极对接跑办,不折不扣的完成安居富民和抗震防灾建设任务,实现全县各族群众全部搬进安居房。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面对建设任务重、施工周期短等多重压力,乌什县各族群众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仅用3个月时间,受灾群众就住上安全可靠的抗震房,原址重建、搬迁至幸福新区、进城安置、维修加固、放牧点安全住房等灾后重建民生保障类项目如期完成,各族群众重返美丽新家园。
下一步,乌什县住建局将在工作中找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契合点、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与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在城市建设中生动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生共享的美好画面,广泛宣传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增强各民族的情感联系、文化共性、心灵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