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韵新章里的阜阳年味
肖 龙
农历新年渐近,儿时那浓郁醇厚的乡下年味,如陈酿般在记忆中缓缓晕开。
往昔,阜阳的年是从淘麦子的忙碌中拉开帷幕的。腊八节后,暖阳破云,农家小院便热闹起来。茓子里的麦子被一瓢瓢搲出,份量多少依据家中人口,然后尽快淘洗、晒干。晾晒之后,运往村口的打面机房。打面机房那时并非村村皆有,小庄的人家常要披星戴月,拉着麦子奔赴邻庄,在机房外排起蜿蜒长队。冬日昼短,可那等待的时光却十分漫长。有时,从晨曦微露等到暮霭沉沉,仍未轮上,家中只得送饭前来,人却不敢擅离,生怕稍不留神,这来之不易的位置就被他人抢占。如今,面粉随时可购,那曾经的淘麦打面之累,已成岁月深处的旧影。
面粉于年节,用途首推蒸馍。祭灶前后,馍已蒸好,但生活艰辛,大白蒸馍数量有限,黄口小儿,虽馋涎三尺,也只能等到除夕,方被允许开吃。蒸馍时,厨房是孩子的禁地。年少懵懂,不知生活艰辛,童言无忌,一句 “馍不白”“不发” 或 “裂了”,在平日稀松平常,于年下却成忌讳,不免招来大人的呵责。孩子忘性大,没一会儿又犯忌,大人无奈,索性将其拒之门外,图个耳根清净。
馓子,是阜阳农村过年的必备年货,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情感。馓子,古名 “寒具”,亦名 “寒食”。重耳流亡,介子推割股奉君,重耳成就霸业后,介子推隐入山林。晋文公求贤心切,放火逼其出山,却致介子推母子殒命,其忌日被定为寒食节,举国寒食,食寒具遂成传统。炸馓子工序繁杂,堪称艺术。和面后醒面,面团被精心搓成筷子般粗细长条,盘于油盆,如蜿蜒灵蛇。然后,双臂交替舞动盘好的长条,力度匀缓,直至面细如丝。“下撑” 者用竹竿挑起面丝,轻放入热油,双臂微颤,面丝在油中翻滚、定型,金黄酥脆的馓子便成了。李时珍所记 “寒具,冬春可留数月,及寒食禁烟用之”,确实不虚。记忆中,午收时节,家中馓子常有余存,收麦要连天累月,馓子成了最好的应急食品。
腊月二十六七,春节的脚步更近,年货筹备进入高潮,炸货纷纷登场。油炸丸子,金灿灿、圆滚滚,寓意美满团圆,虾米、豆芽粉丝、萝卜等馅料各有风味,香酥诱人;炸粉鸡,用鸡肉或猪瘦肉条裹淀粉炸至金黄,外酥里嫩;油炸肥肉,五花肉煮熟切块或片,抹蜜入锅,入锅瞬间须速盖锅拍,以防油溅。有此三宝,拜年来客就不愁招待了。抓上一把丸子、粉鸡,配上粉丝、海带、馓子,再添几片肥肉,大杂烩热气腾腾,既免烹饪繁琐,又祈愿来年五谷丰登,图个吉利。麻叶亦不可少,与擀面条无二,只是面里要加芝麻,切成菱形或三角形炸制,焦香四溢。炒瓜子、花生,包果子,种种忙碌,直至年三十才得圆满。
大年三十,贴对联是重头戏。这其中讲究颇多,对联张贴时间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一家的年景。阜阳旧俗,贴了对联便是新年到,纵有欠债,债主也不能上门,给人家的新年添堵。故而手头拮据者,就早早贴上对联,以躲旧债。阜阳民风淳朴,人实在,重感情,春联既已张贴,旧账也就暂搁,待正月过后再议。
除夕夜,家家户户“熬麦穗”,火红的蜡烛在厅堂闪烁。传说谁家守夜久、睡得晚,麦穗就会越长、越饱满,来年麦子便大丰收。过年了,给自己一个美好的期待,这年也就美气很多。这朴实的祈愿,为寒夜添了几分温暖与希望。日前下乡,至三塔集镇小李庄泵站,见河中有人淘麦。攀谈间,老乡笑道:“如今河水清了,自家磨面做的馍和馓子,香着嘞!”又道:“现在日子好了,鸡鸭鱼肉不想吃了,只想尝尝这老味道。”
诚如老乡所言,阜阳正在时代的快车道上疾驰,乡村生活日新月异。当人人开始怀念曾经最为朴素的年味,这年,也就有了不一样的味道、新的味道。这重拾的传统年味,于岁月变迁中融入新的生机,成为独属于这片土地的、饱含深情与眷恋的新滋味。
游记征集令
爱旅游,爱生活
世界从来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即日起,“阜小游”面向广大游客、文化旅游爱好者以及关注阜阳文旅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征集阜阳旅游攻略、游记和旅行随想等(只要有趣有料都可以,可配图),被采纳的游记可获得游记中的景区门票6张或者等价文创产品,投稿邮箱:fylyzx@163.com。
游记征集令长期有效,欢迎投稿。
来源|阜阳日报
编辑|阜小游
转载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