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萌孩控,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文 | 朵妈陪娃
来源 | 朵妈陪娃(ID:duomapeiwa)
前段时间,有则刷屏的新闻让人见识了什么叫“人类多样性”。
起因是今年各地的大学新生入学陆续完成,而这一届的一些学校里,迎来了一些有些“特别”的新生。
比如中国农业大学的本科新生中,就有已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亲孙女。
这个消息由该校校长在开学典礼中透露,随后也有媒体向袁老的亲属求证,得到证实。
在普通人眼中,把一生奉献给了杂交水稻事业、理想是让中国人甚至是地球人都能不再挨饿的袁老,能培养影响自己的下一代、甚至二代孩子投身农业,是多么值得敬佩的事。
然而有些刺耳的声音却频出,甚至有人开始在网络上对袁老孙女进行网暴:
有人空口诬陷,说袁老孙女是“走后门的”;还有人上来就丢出“门阀”两字;
更有人冷嘲热讽说她是奔着“继承家族产业”,真是看得我都要被气笑了。
然而生气归生气,我也有机会重新了解到袁老一家对子孙培养教育的家学渊源。
看完后连我也不得不感叹一句,相比于物质与人脉,真正影响孩子成长未来的,往往是来自父母自己的知识和品德积累。
家学渊源
袁老的家学教育影响,从他母亲这代便开始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母亲华静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从小接受东西方双重文化教育。
她性情坚韧又通情达理,不仅对传统文化博学渊博、更精通英文,也获得了老师的教职。
这在当时战争阴影下动荡的祖国来说十分难得,也从另一方保障了家中几个孩子自小都能得到优质的教育。
当时战争频发、朝不保夕,袁母却始终坚持不放松家中孩子的教育,她坚信孩子只有上学、接受教育,才能拥有与周围人不同的未来。
后来时局变化,为了保障孩子们能得到正常的教育,袁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教职,回到家中亲自教育六个子女。
在袁老的记忆里,母亲经常会重复一句话:“孩子的智商就像一座宝藏,但只有品德和情操才是开启这座宝藏的钥匙。”
所以除了基础的课业外,袁母最注重的便是对孩子品德的塑造与自我思考能力的培养。
她很喜欢给孩子们讲各种有趣的故事、童话和寓言故事,在袁老的记忆里,这些小故事每个都暗含深意——
讲小狐狸偷吃葡萄的寓言故事,是为了告诉他们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
讲神农氏尝百草的传说,是为了告诉他们人可以为了理想,无数次坚持与牺牲……
但是当讲完故事后,她从不会直接地说出背后的“大道理”,而是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而非固定答案。
后来袁老回忆说,母亲很喜欢给他朗读尼采的诗集和其他哲学书籍,正是有了此种熏陶,随着年岁渐长,袁老才有机会更深入地了解各种西方哲学思潮。
多年后在倾情写给母亲的“信”中,袁老向着已逝道出深深的感激之情:
“如果没有您在摇篮前向我讲述尼采,讲述这位充满生命力和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可能在无数次失败后仍然坚信,必定有一颗种子能够使无数人摆脱饥饿呢?”
可能正是这种影响,让袁老在年轻时的科研方向选择上,敢于质疑当时农学界普遍接受的教条攻克方向,并坚定地走上了探索杂交水稻的科研之路。
除了哲学和道德教育,袁母还很注重孩子的语言启蒙,她自己英文不错,便时不时教孩子读写英文,甚至会用英语来给孩子讲故事。
这些言传身教为袁老日后的科研工作和国际学术交流打下了重要基础。
尽管这之前袁老从没出国留学,但他仍然能用英文与外国学者交流,并且阅读研究大量的英文文献,在他这个年纪的一代人里很是难得。
可以说,如果没有袁母对孩子教育方式的深刻影响,就不会有未来袁老几十年风雨中钻研杂交水稻技术,给全中国、甚至全世界人民带来的粮食安全。
而袁老自己,也继承了母亲的教育理念,把这种余泽留给了子孙。
1963年,袁老与夫人结婚,婚后陆续育有三个儿子。
袁老谨记母亲的教育,即使是在条件艰难的时代,也始终坚持把孩子们的教育放在第一位。
三个孩子陆续靠自己考入大学中学习,后来在各自职业领域都有所建树。
特别是小儿子,进入中国农大作物遗传育种学专业一路读到硕士毕业,跟随父亲的脚步也投入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工作。
记得在网上刷到过年轻“农业人”的自嘲,说上学的时候,别人在教室里上课,他们在田里上课,到了结课时还要害怕种在实验田里的“作业”被路过的人当做“美食”摘了去吃。
其实稍稍了解一下一线农业科研、生产乃至就业大环境现状,就不会认为袁老孙女选择农学继承衣钵是为了“袭荫”。
他们脑补中躺在办公室就能日进斗金的所谓“香饽饽”家业,实际是风雨无阻跑试验田看苗做数据,就连大学专业学习也要亲自下田,从田地到实验室一步不少。
所以看到袁老孙女的入学新闻,我是欣慰与感动的,毕竟如果不是受到长辈的影响以及对农业的热爱,相信她们其实有更多世俗意义上的好选择。
星二代求学记
但我也能理解,当消息传出时,为何有些人的看法与表达如此“敏感”而充满戾气。
与袁老孙女入学中国农大的消息几乎前后脚刷屏网络的,是另一个也因为“父母名气”而为人熟知女孩的求学新闻——
和演员爸爸黄磊一同参加了曾经大火的亲子综艺《爸爸去哪儿》后走红的黄多多,被拍到疑似前往美国纽约入学。
有网友在美国机场偶遇了黄磊孙莉一家人,这个时间点又恰逢纽约大学开学之际,于是引发了外界对于黄多多录取该校的猜测。
只是面对黄多多,舆论几乎一边倒的负面,几乎三条讨论里两条都是冷嘲热讽与阴阳怪气:
有人旧事重提她“才女人设崩塌”的问题;有人冷眼旁观,觉得明星父母赚了普通人十几辈子的钱,傻子都能砸进名校;
还有人笑话她父母给国外大学送了这么多钱,不会她读完后又回国来再赚国人的钱吧?
就在数年前,对于黄多多乃至她一家的评价,还以正面为主,甚至她还是几个同是亲子综艺出名的星二代中的佼佼者。
尽管《爸爸去哪儿》已经结束近10年,但她似乎从未真正离开过公众视野。
按理说,随着节目结束,这些孩子都应该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黄磊夫妇似乎却不满足于此,反而多年来极力为女儿塑造着“才女”形象。
孙莉和黄磊的社交账号里,黄多多的形象是这样的:
多才多艺的女孩、7岁能写英文剧本、8岁能独立翻译英文小说……到10岁,她已经出版3本自己翻译的原版作品。
同一年,她不仅给引进片动画电影《圆梦巨人》配音,还以“配音演员的身份”参加了首映礼。
和她同台交流的是大导演斯皮尔伯格,两人全程用英语交流毫无障碍,后来在各种头版头条成了宣传噱头。
可能是尝到了“才女”、“别人家的孩子”这样的标签甜头,黄多多的一对父母开始热衷于这方面潜移默化的引导。
黄家父母都爱在微博上展示女儿各种“成就”:
在国际大赛的中国站选拔赛上与音乐家二代包揽第一;才小学毕业就能和何炅共同出演话剧。
就连普通人最简单的日常生活,她也要碾压一众同龄人——从做手工到烘焙烹饪、就连闲暇时间也是搭乐高积木这样的“益智”活动。
只不过,那时候很少有人去思考,那些靠金钱和闲暇时间堆砌起来的优雅“爱好”与那些名贵服装、箱包一样如同空中楼阁。
就说她有“机会”参加的各种话剧、影视、艺术活动,即使换一个天赋极高表现极好的孩子来,也不一定能参与。
只因为她的父母是黄磊与孙莉,他们有人脉有背景,他们需要的不是她的能力真达到这个水平,只要外界如此认为,那就是为未来的“简历”刷金。
只是空中楼阁坍塌时只需要轻轻地一推:某次她又在镜头前教小朋友阅读绘本,却反复读错很基础的汉字,才让大家发现这些人设都只是加身的华丽服饰。
之前父母为她建立的形象开始不停被反噬,在如今本就不算友好的舆论环境里,公众开始对之前她频繁上热搜营销表示不满。
即使父母反复出面公开否认曾为女儿“花钱”买热搜,也鲜有人信。
对比之下,只是因为选择了和亲爷爷一样的专业方向,在国内读着公立学校通过高考考入国内院校的袁老孙女,更像是被这种“戾气”扫到台风尾,有些无奈又让人气愤。
在纪录片《时代我》中,袁老的三个孙女是第一次出现在外人眼中。
她们眼中的爷爷与普通人家的长辈没有太大的区别,关心小辈们的生活,只是会天天坐在电视前盯着天气预报。
但当被问到爷爷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她们几乎是异口同声——
长大后我们也要成为像爷爷那样的人,要成为一个有梦想、并为之去努力奋斗,一辈子先做好一件事的人。
这大概就是这位福泽万民的老人留给几个孩子,远超金钱与关系的东西吧!
你也从袁老的家学中得到了关于教育孩子的收获吗?点个在看,留言区里告诉我吧!
- END -
*作者:朵妈陪娃,来源:朵妈陪娃(id:duomapeiwa),三胎宝妈、互联网创业者、国家家庭教育师(高级)、500万父母信赖的陪娃伙伴,分享优质育儿干货、教子心得、精选好物,以及家庭生活感悟,在爱孩子的旅程中,也别忘了关爱自己~
*免责声明:部分图文来自网络,仅供学习与交流,非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即删。
▼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