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泊在港池里的大小渔船,一艘连着一艘,一排并着一排,船随风荡,船头轻摇。
沿着渔港铺开的,正是声名远扬的北海深夜食堂——侨港风情街。
外地游客被眼前的景观吸引,纷纷拍照打卡。
归侨侨眷、煲仔粉店铺老板吴玉明对此早已习以为常。此刻,他正盯着砂锅煲里的汤料,掌握火候,确保出锅的煲仔粉鲜美可口,不负专程奔赴尝鲜的食客。
只见吴玉明从大锅里舀出熬制好的高汤,放入砂锅中,汤水烧开后,加入米粉,并按食客口味加入鱼丸、海鲜、梅头肉等,大火煮沸。
煲粉看似寻常,功夫却藏在背后。“用独家秘方熬制的高汤,手工制作的墨鱼丸,以及精挑细选的食材,熟练地掌握火候,才能煲出疍家人喜爱的那一道鲜味。”吴玉明说。
为游客递上煲仔粉。
几分钟后,一碗热气蒸腾的煲仔粉端上桌,鲜味钻入鼻孔,搅动味蕾。伴随着粉汤余沸,一颗金黄的咖喱鱼蛋明晃晃的,让人食欲大振,咬开鱼蛋,里面藏有肉馅,Q弹的鱼蛋与鲜甜的肉汁融在一起,妙不可言。
“以前疍家人在船上居住,条件有限,下厨就喜欢煲,煲粥、煲粉、煲鱼……”吴玉明告诉记者,如今这份技艺被他传承发扬,侨港疍家煲仔粉制作技艺也上榜北海市级非遗名录。
即便是旅游淡季,每当夜幕降临,侨港风情街依然热闹非凡。
侨港风情街一角。
侨港也被称为“海上漂来的部落”,1978年,一批从越南逃难的归侨,从越南下龙湾出发,摇着“一叶扁舟”回到祖国,之后被安置在侨港。
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侨港全力发展渔业,由昔日的荒凉沙滩变成了全国渔业重镇。
侨文化、疍家文化、东南亚风情……人们被侨港独特魅力所吸引,而最先火起来的是侨港风情街。
在吴玉明的印象中,侨港风情街开始热闹起来在2000年前后。“1998年,我开始接手妈妈的早餐店时,店面就是一个楼梯口,后来生意越做越大,店址搬迁5次,还开过分店。”
“风情街突出疍家风味,比如卷粉、虾饼、鸡丝粉、蟹仔粉等。”吴玉明还是侨港镇美食协会会长。他说,政府有意识引导打造侨港美食特色品牌。如今,侨港风情街发展有400多家美食店铺。
市民和游客在侨港风情街排队选购特色虾饼。
虾饼、春卷受到欢迎。
“在风情街带动下,侨港年到访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侨港镇党委书记梁锋介绍。近年来,侨港推动侨港风情街提档升级,美化亮化街区夜景,解决了街区经营秩序、安全生产、排污排烟等问题。同时扩大街区面积,延伸打造特色小吃一条街——“籺仔街”,侨港风情街不再是一条街,而是连片成网。
在侨港风情街,糖水是游客不可错过的小吃。
即便是在白天,“网红”二十四幢糖水店门口时常还排着队。“味道很不错,我喜欢。”来自上海的陈女士等了许久,点了一碗香芋西米露。口中这份甜蜜,似乎可以温暖整个冬天。
店里熙熙攘攘,一张桌子刚清空,另一桌客人又补上。“我们有10名员工,节假日忙得晕头转向。”90后店主黄健康说,他家的“五+”糖水最受欢迎,包含珍珠、白果、香芋、西米、红豆等,“点单时游客时常难以做出选择,所以我们创新推出这个产品,小而全、很实惠。”
侨港人为什么喜欢喝糖水?
“其实海边人都喜欢喝。”黄健康说,他父亲曾出海打鱼近30年,每次出海十天半个月,甚至半年才回来。妻子做的一碗糖水,是一份思念,是一份牵挂。
陈云艳今年68岁了,笑容朴实。当年为等丈夫出海归来,她索性开起了糖水铺,好让丈夫回来第一时间就能吃到自己亲手熬制的糖水。热爱可抵漫长等待,也让这份地道的侨港糖水成了备受青睐的“网红”。
“以前糖是海上的‘硬通货’。”侨港“侨二代”冼宙洋这样解释,渔民海上劳作时间不定,糖能快速补充能量,所以就慢慢形成了糖水文化。
老渔民渐渐老去,但像冼宙洋、黄健康等这批“侨二代”已经成长起来。他们正以年轻的姿态,传承侨文化、疍家文化,将其发扬光大,让侨港充满烟火气。
煲仔粉、糖水,是侨港夜市的灵魂,是家的味道。让那些远航的人们,找到了归属感。
“所谓的烟火气,就是要有人情味。”冼宙洋说,他以前在外打拼,但这两年他回来了。“走得再远,见得再多,终抵不过一碗糖水、一口海鲜。”
于是,他把侨港旧电影院改造成为一个文化艺术街区,有咖啡店、酒吧、火锅店、文创店等,以及年轻人喜欢的Livehouse(音乐展演空间),2024年举办大小演出70多场。
侨港的年轻人回来了,年轻人更爱来侨港了。人生就像一艘小船,无论走多远,都要回到心灵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