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儿时必看的这些经典动画片背后,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化   历史   2025-01-06 12:26   广东  
读透文史,点击好看👇

作者:李光彩
编辑:莉莉丝

 

我们成长中的很多美好大都发生在童年时期,因此童年的记忆是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一提起童年,每个人所想到的可能都有些不同,但最容易引起人与人之间共鸣的,勾起人们对童年回忆的,则莫过于我们小时候所看过的那些动画。这些具有童年回忆向的动漫往往情节非常的精彩,甚至放到今天也是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而在精彩的内容之外,实际上很多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动画背后也都有着虽罕有人知,但是也很有趣的小故事。


那么,那些具有童年回忆向的动画背后都有哪些罕有人知的小故事呢?


上图_ 《小蝌蚪找妈妈》剧照

 

一、享誉世界的《小蝌蚪找妈妈》与齐白石的画

 

《小蝌蚪找妈妈》这部动画片于1961年首映,到今天已经整整六十年了。如果单从时间来说,这部动画只有短短的十五分钟,好像很难让人有深刻的印象。但是就制作手法而言却不是这样,因为它是中国的第一部水墨动画片,我们能够对《小蝌蚪找妈妈》有印象也多是源自于此。


水墨之下的《小蝌蚪找妈妈》有着浓浓的中国风和民族特色,这一点哪怕是在今天这样一个动画数量极多的时代也是难得可贵的。最为有趣的是,短短十五分钟的《小蝌蚪找妈妈》除了拿很多大奖之外,其创作还和陈毅元帅与齐白石先生有关。


上图_ 齐白石(1864年1月1日—1957年9月16日),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


1959年,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的徐景达先生看到齐白石的画印在了脸盆上,感觉很逼真,就想着能不能做出水墨风格的动画。


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在1960年的中国美术电影展览会上陈毅元帅了解到了徐先生的想法,便鼓励导演特伟先生和徐先生进行尝试,陈毅还对他们说:“你们能把齐白石的画动起来就更好了”。在陈毅元帅的鼓励下,美影厂召集一众人马开始不断的尝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们不懈努力之下,终于摸索出了水墨动画的制作方法,并进一步以齐白石老人的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为原型创作出了《小蝌蚪找妈妈》,动画中的虾、鱼等形象也都取自齐白石的画作之中。


以水墨为表现手法,具有浓厚中国风的《小蝌蚪找妈妈》获得了巨大成功,先后获得了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奖、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等众多国内、国际大奖。以至于法国 《世界报》赞叹道: “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 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看了后也发文赞道:“齐白石老先生虽然死了,可是他的画却活了。看了之后,无案可拍,只好大鼓其掌”


上图_ 《大闹天宫》剧照

 

二、让日本动画“鼻祖”钦佩的《大闹天宫》

 

1964年上映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被很多人认为是我国动画的巅峰之作。可却很少有人了解《大闹天宫》的创作者“万氏兄弟”,也不知道日本漫画、动画“鼻祖”、《铁臂阿童木》的创作者手冢治虫就是在万氏兄弟影响之下才放弃学医而转向动漫领域的。


上图_ 万氏兄弟 (其中三人)


万氏兄弟是四人,分别是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和万涤寰。兄弟四人自幼都喜欢绘画,后来逐步开始尝试制作中国自己的动画,在抗日战争时,他们还以动画为武器进行抗日宣传活动,为抗战做出过贡献。


万氏兄弟在最初尝试制作动画的时候面临着很多困难,如动画创作的技术没有基础,只能靠兄弟几人不断地摸索;又如在动荡的民国缺乏动画创作所需的大量投资。不过万氏兄弟还是节衣缩食的坚持摸索和创作,终于一点点的解决了技术上的问题,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创作出了一系列早期动画。


上图_ 《铁扇公主》剧照


在1941年的时候,万氏兄弟成功的创作出了和美国迪士尼《白雪公主》相媲美的动画《铁扇公主》。《铁扇公主》在日本初上映时,手冢治虫一开始抱着轻视的眼光去影院观看,但最终《铁扇公主》给了他巨大震动,以至于后来他在文章中说“看到这部影片如此有趣,如此豪华,惊得目瞪口呆”,于是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学医转而去学动画。


《铁扇公主》后,万氏兄弟渴望拍《大闹天宫》,但却没有人支持他们。不过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支持文艺创作,在万氏兄弟心中孕育了二十年的梦想终于得到了实现。万籁鸣在自己的回忆录《我与孙悟空》中写道:“影片在放映时,孙悟空在笑,我却在流泪,但这是喜悦的泪水。我心里默默地说:‘孙悟空,我们终于见面了!’”


手冢治虫在看到《大闹天宫》后也是非常激动,他视万籁鸣先生为偶像,并多次来中国访问,还曾作阿童木与孙悟空握手的画作留为记念,手冢治虫对万籁鸣先生和中国动画的倾佩之情由此可见一斑。


上图_ 《哪吒闹海》电影海报

 

三、践行“探民族风格之路”的《哪吒闹海》

 

曾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厂长的特伟先生认为我国动画要突出民族性,要“探民族风格之路,敲喜剧样式之门”。而被视为中国动画又一高峰的《哪吒闹海》则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1979年,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美影厂制作出了我国第一部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的设计师张仃先生其实也是我国国徽的主要设计人,他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强调要从中国传统绘画中吸取智慧。所以《哪吒闹海》在设计角色时吸取了我国戏曲人物脸谱、年画甚至壁画的特点,人物的服饰、配饰都相当考究。


上图_ 《哪吒闹海》剧照


除了角色外形的塑造外,《哪吒闹海》在动作和配乐方面也是下了很大的一番功夫。


如负责《哪吒闹海》配乐的金复载先生在影片制作中大量使用了我国传统乐,在影片拍摄到一半的时候,正逢曾侯乙编钟出土,金先生听到消息后赶忙跑到了湖北去进行录音,最后成功地为《哪吒闹海》添入了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天籁之音。


又如《哪吒闹海》中有一段李靖弹古琴的片段,当时为了拍好这一段,金复载先生先谱好了曲子,然后把该曲交给了古琴大师龚一先生演奏,并在龚一先生进行演奏的时候,由六个画师在不同角度画下龚一先生的指法。所以李靖弹古琴虽是一个小片段,但影片中李靖的指法是完全和音乐相符的,这一严谨的精神放在今天尤为可贵。


上图_ 《哪吒闹海》 中的 李靖 形象


有童年回忆向的动画影片大都有了一定的“年头”,但是由于这些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凝聚了创作者们的全部心血,所以在今天看来仍然津津有味,并不落时。


并且与现在国产动画逐渐有着低龄化的趋势相比,这些“老片子”面向全部年龄段的特点更是难得可贵。而且这些有童年回忆向的影片的老一辈创作者们在内容和创作手法上强调民族性,注重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入,在细节上也追求完美的特点更是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动画创作者们学习和借鉴。


所以,这些罕为人知的众多小故事实际上是老一辈创作者们“匠心”精神的体现,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出永不过时的优秀作品。


参考资料:

【1】《我与孙悟空》 北岳文艺出版社 万籁鸣

【2】《美术电影创作研究》 中国电影出版社 特伟、靳夕、阿达等

【3】《谁创造了〈小蝌蚪找妈妈〉》 上海人民出版社 张松林 贡建音

【4】《我的漫画人生》 中信出版社 手冢治虫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秦汉史、唐宋史、明清史等,点下方👇查阅
点赞!↓↓↓

历史学堂君
历史是什么,学堂君带您一分钟读懂历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