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传承与坚守 刘家毓的非遗探寻之路

政务   2024-12-04 12:59   四川  


刘家毓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新津人,90后,大学毕业后从事广告、电子商务等行业,2023年辞职回家,转型做短视频工作。如今,他已经成为一名颇有影响力的非遗文化传播者


早在读中学时候,刘家毓的父亲一句话留给他深深的思考,这一思考就是十几年。



“你知道什么是传承吗?”

父亲问他。

传承?!

当时刘家毓没法回答。

十几年来,

他一直在苦苦追寻答案。



近两年,刘家毓在抖音注册账号“五十七”。“五十七”是指五十六加一,寓意五十六个民族和无数种可能。他找到三位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建了一支年轻的团队,并在宝墩镇爆改了一处农家小院作为创作基地,开启了非遗传承梦想之旅。

这个时候
刘家毓把自己的想法
与做传媒工作的父亲沟通
似乎对“传承”初窥到一点门径
👇

传承非遗文化

坚守不改初衷


带着对“传承”的探索,刘家毓和同伴们选择了凉山彝族地区作为拍摄的第一站。他们在大凉山体验彝族火把节时,对传统乐器八方月琴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找到了会制作八方月琴的阿西老师学习技艺。刘家毓怀揣着复刻并传播好非遗技艺、古法工艺的想法,通过短视频+非遗形式,保护和传承老祖宗留下的这些宝贵财富。通过他们的视频,网友们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刘家毓短时间内获得几十万点赞、上万粉丝关注。


刘家毓希望中华传统文化的未来有更多可能,年轻人能让它焕发新的生命力。在近一年的时间里,他通过自学或向传承人求学,亲自从画草图到寻找材料,再到制作成型,全程记录并在短视频平台复刻出了20余项中华非遗、古法技艺。拍摄视频中,很多时候他都是亲自上阵,有时候是一个布衣青衫的文士,有时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手艺人,有时候是一个满身油污的铁匠……

刘家毓的视频不是简单的表演式展示,而是动人心弦地讲述自己对非遗技艺从一无所知到制作成功的全过程,同时穿插对古法工艺历史文化内涵的介绍,单条短视频最高收获了443万的点击量。例如,为复制羽毛风筝,他克服诸多困难,耗时一个半月成功制作出红色的凤凰羽毛风筝,该视频发布后引来了众多网友点赞。


“手工的东西和机器生产不一样,第一是情怀,第二是文化价值,第三是独一无二,作品能够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刘家毓带着感情去做事,拍得越多,心头越是沉甸甸的,“我们越拍越心痛,因为这些都是国宝,却在逐渐消失。”

这两年,他遇见了许多非遗老师,他们都固执地坚守,不言放弃,甚至面对国外的高薪聘请,也一笑拒之。


刘家毓一直在寻找“传承”这个答案,现在慢慢找到了一点端倪。

要传承就要坚守!这个时候,对于父亲十几年前的问题,他找到了答案。

满怀故乡情结

讲述新津故事


刘家毓改造的农家小院位于宝墩镇玉龙村,白墙黛瓦、农田环抱,竹木掩映。

“最初,我只是想租一个场地,用来做短视频拍摄的场景,后来在宝墩镇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带我四处寻访院子,当时一眼就看中了这里。”刘家毓对于宝墩古城非常感兴趣,古城遗址位于新津区宝墩村,是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也是成都平原稻作文明发源地。


非遗只有近人才能迷人,只有回归生活本质才能长远发展。宝墩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刘家毓对新津文化倍加推崇,他说,新津的非遗很多,像绳编、内画鼻烟壶、新津龙舟、灯谜等,“高手在民间,高手在身边。有很多值得推广的东西,我们用了一年的时间,还没有把新津的东西拍完。”


刘家毓的短视频不遗余力地展示了宝墩文化。他把工作室选择在家乡,就是想通过短视频和直播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新津,了解新津的非遗内涵,带动和吸引更多非遗爱好者、非遗传承人回到乡村,创造更多更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把文化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现在,刘家毓扎根新津,致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传承未来更多可能,作为“十佳和美乡村合伙人”,加入了乡村振兴领头雁计划,以“新农人”身份,正在乡村振兴大舞台展现青春风采。


投稿:cdqjjgc@163.com
源:成都新津

      编      辑 | 小冰少冰
   一审一校 | 李亮积
   二审二校 | 蔡昌杰
三审三校 | 方薇



青春成都
成都青年资讯、服务平台!网聚青年,传播成都!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