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是一种氛围,一种力量。它体现在清晨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图书馆中座无虚席的宁静与专注。当我们走进一间教室,看到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互动,那便是学风的生动写照;当我们路过图书馆,被那满是沉浸在知识海洋中的身影所打动,这也是学风的魅力所在。
01
学风检查督查
01
课堂纪律检查
学前教育学院检查小组将加大课堂纪律检查力度,检查结果定期进行通报,各班加强自查,并教育学生准时上课,专心听讲,课堂上不玩手机,不交头接耳,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02
文明风尚督查
学前教育学院检查小组坚持每天课堂的文明督查,重点监督日华楼、光华楼等教学场所带早餐、零食进教学楼,以及穿拖鞋、衣着不整上课等不文明现象,并进行登记。
03
课堂自修检查
各班班委监督本班学生,并将检查情况登记,每周五将各班每周考勤情况上交至学习部。加强对同学的引导,帮助同学认识到课堂的意义,加强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尽量减少缺课和不必要的请假缺勤现象,严格规范请假制度。
02
德育学分制普及
01
实施办法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的相关精神,努力实现“专、通、雅”协调发展的富有天华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德育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引导和规范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学校在德育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引入学分制管理模式,在全校范围内实行德育学分制管理。
02
文明风尚督查
我校德育学分总分设定为120学分,分为三个部分:
(一)境界修养:总分20学分,以加分形式计算,最低毕业达标要求不低于12学分,第1~6学期每学期完成的经典阅读书目5部。
(二)行为自律:总分80学分,以扣分形式计算,最低毕业达标要求为不低于48学分,且每学期至少达到6学分。
(三)素质拓展:总分20学分,以加分形式计算,最低毕业达标要求为12学分,且每学期加分上限为3分。
三项合计,德育学分毕业最低达标要求为72学分,同时三个部分的得分不能相互抵充。
03
具体内容
(一)境界修养:
主要考察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做人做事的道理,在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境界方面所作的努力。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选修一定数量的通识课程,参加一定数量的经典阅读导读讲座,参加“修身苑” 文化长廊的主题学习活动等来取得相应学分。
(二)行为自律:
主要考察学生在学习、安全、整洁、文明、纪律等方面的操行情况,对学生的各类违规行为设定德育学分扣分点。要求学生规范遵守大学生行为准则和天华学院各项管理章制度,养成基本的公民素质,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每学期按规定取得相应学分。
(三)素质拓展:
主要考察学生践行“专、通、雅”人才培养目标,从思想进步、公益服务、实践技能、社会工作、文体活动等方面提升自我所做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绩。要求学生在大学期间参与各种服务、活动、竞赛和社会实践,取得相应学分。
03
倡议行动
我们倡议
学风,是读书之风,是治学之风,更是做人之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气质,也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优良学风对大学生的行为起着积极的规范作用,对同学们的成长成材起着强大的促进作用。
01
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学习目标。志存高远,方能激发前进的动力。你要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为自己设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
02
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院的学风建设,努力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博采众长,做一名符合时代要求的优秀大学生。
03
避免出现衣着不整、穿拖鞋等不文明现象、避免出现将早饭带进教学楼等不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着装习惯,穿着得体、整洁的鞋子进入教学楼,展现出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04
要遵守课堂纪律,提前十分钟到教室做好课前准备,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课前自觉将手机放入手机袋,在课堂上专心听讲,认真做好笔记,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项。
05
要积极参加学术科研活动、读书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
06
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刻苦踏实,独立思考和钻研,努力培养理论研究、逻辑推理、比较分析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规律,提高学习质量。
07
培养良好习惯,珍惜学习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做到今日事今日毕。养成早起读书、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独立完成作业的好习惯。
08
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要在学风建设活动中积极发挥模范、表率作用,坚决杜绝不文明行为,带动全院同学为营造“勤学善思、励志进取”的学风而努力!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学风建设,关乎每一位学子的成长与未来。让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风建设中,用实际行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绚丽的色彩,为实现人生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让我们携手共进,在优良学风的引领下,向着梦想的彼岸奋力前行!
文稿 | 戴欣雨
排版 | 王予欣
编辑 | 董碧霜
审核 | 张子璠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