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独特多元的自然风光,在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给地名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它们不仅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于地理、人文的认识,也隐藏着许多源远流长的历史信息和红色印记。探寻地名,有助于读懂红河。红河州融媒体中心与红河州民政局联合推出“地名里的红河”专题,与大家分享红河州的地名的故事,一同品味刻在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基因和文化内涵。
一份小档案
泥冲村
在满是山林的建水县甸尾乡
群岭起伏好似林海的波浪
波浪相拥间隐藏着一所
静谧的村庄
它就是泥冲村
这里峰壑争秀、草木苍翠
万物自由生长
泥冲村
泥冲村曾经有一个静谧幽深的名字
——“龙井箐”
因村旁大山中间的箐沟里
流淌有一股清澈的“龙井”溪水
故唤作“龙井箐”
后来乾隆年间的一场突降大雨
山洪暴发河水上涨
省府派差役前来查看灾情
在上报调查材料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误把“龙井”写成了“泥冲”
从此“龙井箐”便改名为“泥冲村”
泥冲村一角
泥冲村的地形地貌
从远处观看就像
一个人卧于山坳
整个村子共分为三段
被称为:
“起五斗”(寨子头)
“起高”(寨子中间)
“起买”(寨子脚)
民居依山而建
层次鲜明
整个村子与大山完美结合
体现了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泥冲村
泥冲村的建筑
以世代相传的“三间四耳”
及“三间两耳”的平瓦房居为主
居民们就地取材
选用当地的红色沙石与
鹅卵石垒砌筑基
再修筑土坯墙
屋顶铺青色的瓦块
由此建成了一批极具特色的
彝族土掌房与彝汉结合的
复式小楼
组成一座独具特色的
彝家石筑村寨
并且形成了属于当地的
传统民居建筑群
2016年
泥冲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
民居窗子及门边石雕
保存下来的古寨门之一
泥冲村是一个传统文化
保存比较完整的彝族村寨
民风淳朴
民族文化底蕴深厚
彝族风情浓郁
村民弹唱“海菜腔”
1953年
云南省文工团历时半年
在德宏、红河等民族地区
深入收集学习民族歌舞
而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泥冲村
恰巧是红河采风团中的
采集地区
当地历经数百年沉淀的
彝族歌舞
在此次采风中备受关注
1953年采风队旧照
当时的采风队在泥冲村
收集整理了
诸多彝族烟盒舞动作与
滇南四大腔的唱法
(海菜腔、山莜腔、四腔、五山腔)
在此期间
采风队员创作出了
云南省艺术舞台上的
烟盒舞节目《攉小细鱼》
该节目也成了
云南省歌舞团的保留节目
2009年采风队重返泥冲村合照
在此次采风结束后
泥冲村的村民
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除传统彝族歌舞外
部分花灯小戏也在这里扎根
此后的泥冲村
涌现出一批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
云南省民间高级舞蹈师
——李思用
州级烟盒舞传承人
——李炳仙
县级烟盒舞传承人
——普记洪
……
时至当下
泥冲村
每当农闲时
逢年过节
婚宴嫁娶
......
村内总是能看见跳烟盒舞与
唱四大腔的村民
歌舞文化已经完全融入了
当地村民的日常生活
村民弹跳烟盒舞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
通过乡村基础设施和
整体风貌建设
村内道路干净敞亮
房前屋后
草木茂盛、绿意盎然
道路边的
文化彩绘墙、凉亭阁楼
为村寨增色添彩
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村内凉亭
村内彩绘墙
行走在村头小巷
石板路旁
人工筑砌的土墙
静静矗立着
抬头望
屋顶铺设的青色瓦块
仍在遮挡风雨
古村内的石板小巷
绿化美化村庄
修复古建筑
传承烟盒舞
……
泥冲村
真正实现了保护和发展并重
传统村落留下来、活起来了
望得见青山
看得见绿水
记得住乡愁
这是泥冲村
描绘出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望得见的绿水青山
点燃篝火
弹响四弦
手持烟盒
翩翩起舞
祈愿日子红红火火
吉祥如意
……
泥冲村
正以新的面貌
迎接着大家的到来
作者:王杰刚 文/图
策划:李静 王静旎
部分资料图片来源于红河州民政局、建水县民政局、“古城建水”微信公众号、“乡村干部报”微信公众号、“宜居红河”微信公众号、“建水文联”微信公众号
海报制作:王静旎 陈雯绮(实习)
责编:王静旎 陈雯绮(实习)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投稿邮箱:hhzrbs@126.com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
法律顾问:云南凌云(红河)律师事务所
电话:0873-3990877
地址:红河州蒙自市华风现代城小区2幢商业301号3层商铺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云南红河发布(hhrb_h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