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梦禅(1905—1986),原名敬栻,有时也写作敬式,字悼堪,号今适,另外还有大斋、缾庐等别号,迟翁则是他的别署。他是浙江瑞安人,是现代著名的书法家、篆刻家。
虽然邹梦禅在20世纪的书法篆刻领域名气不算特别响亮,但他的起点非常高。25岁时,他就出任了《辞海》的编辑,还是早期西泠印社的社员。他交往的人也都是文化名人,比如白蕉、邓散木、马一浮等。
邹梦禅的人生经历颇为曲折。从繁华的江南到贫困落后的西北,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不管条件多艰苦,他都没有放弃书法和篆刻。在没有纸笔的情况下,他就在河滩上拿树枝练字;没有印石刻刀,他就用铁钉在砖头上刻印。
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之后,邹梦禅形成了豁达淡定、平和宽博、自然醇厚的性格和书风。他的作品总是透露出一种内在的力量,吸引着人们去深入了解这位书法家的艺术人生。
邹梦禅对书法的热爱从儿时就萌芽,他为此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他的书法之路始于临摹隋朝的《龙藏寺碑》楷书,每天清晨,他的父亲都会亲自指导他学习笔法,并让他每天练习书写五百字。至于篆书,他的学习则是从临摹《石鼓文》和《泰山刻石》等经典作品开始的。
到了12岁,邹梦禅的书法练习更加刻苦,每天临摹千字,范本也扩展到了《石门颂》《史晨碑》等隶书作品。对于行草书,他遍临了《淳化阁帖》《兰亭序》《圣教序》以及张旭、怀素等名家的书迹,尤其对孙过庭的《书谱》情有独钟,精摹了上百遍。
在现代书坛,碑学思潮构成了主流。邹梦禅作为那个时代的书法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碑帖融合思潮的影响。他走的是一条碑帖结合、转益多师、循序渐进的学书之路。虽然他的总体书风偏帖学一路,受沈尹默、马一浮等影响颇深,但与同时代的白蕉、潘伯鹰等帖学书家相比,他的作品中又多了一份雄秀和苍劲的色彩,这与他的碑学背景是分不开的。
邹梦禅擅长各种书体,正、行、草、隶、篆无所不能,其中行书和篆书最为突出。他的行书承袭了“二王”的风格,行笔自然流畅,豪迈奔放。他的结体活泼灵动,苍涩质朴,章法上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势连贯,映带呼应。他的作品呈现出秀雅劲挺、刚柔相济的特点,平正中见险峻,自然中显老辣,既有“风”又有“骨”,颇具魏晋余韵。
邹梦禅是民国一代的学者型书法家,他一生追求的是文人的家国情怀。在西北20年的生活境遇中,他展现出了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以及对书法篆刻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探索。这些经历都让我们想起了他名字“梦禅”的由来。
据说,邹梦禅出生时,他的母亲梦见一位老僧进入屋内,醒来后他就呱呱坠地了。他的父亲在世时,常常以此作为他前身为禅师的证据,因此给他取了这个字。他还曾集契籀文刻了一方“道门后身”的甲骨文印章,并在边款上题记了这件事。
邹梦禅的一生就像是一场人生的修行。他把学识、心性、智慧和万劫的经历都凝聚在了那一方方精致的印章和墨迹中。他的作品不仅是他艺术才华的体现,更是他人生经历的见证。
邹梦禅的书法篆刻作品充满了艺术魅力。他的行书流畅自然,奔放有力;他的篆书古朴典雅,苍劲有力。他的一生都在追求书法篆刻艺术的真谛,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艺术才华和人生经历,更为中国书法篆刻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邹梦禅的书法篆刻作品将永远留在人间,成为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财富。他的艺术人生也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