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水田、农庄,林木蓄积为沙县区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福建日报记者王毅 摄
在沙县区,发展林下经济为农户带来可观的收益 福建日报记者王毅 摄
其中30%归村集体、70%按人口均分给村民;国有林场对制发的林票进行兜底保证,对拟退出合作经营的,由国有林场按林票金额加上3%的年度单利予以兜底回购。
林业碳票的探索,旨在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的‘四难’问题。
2022年4月,漳州印发全国首张林业地票。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以提供林地方式入股参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从事合作造林或经营现有林,并由国有企事业单位按村集体所提供的林地折算投资份额制发的股权收益凭证。
社会资本也不需为“不懂林业”而顾虑,可以直接通过地票投资林业,通过证券化运作,让价格和市场信号在平衡生态产品供需关系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金融部门的参与进一步打破了森林资源流动性差的壁垒,实现了资源变资产,集体林变村民的“活银行”。
2024年6月,全国首批林业生态票在三明发放。生态票是三明市沙县区林业部门继林票、碳票后,针对天然林、生态林推出又一个林业改革机制。
基于生态保护属性的天然林、生态林,受着严格的采伐政策限制。由于管护要求严格,经营管理难度大,天然林、生态林的收益非常有限,成本却要持续投入。生态票的发放,通过放活经营权,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提升森林生态质量的同时,拓展“两山”转化路径,让山林增绿、林农增收。
2024年7月,三明市沙县区发放全国首批竹票。竹票是三明市向林改“深水区”挺进的又一次大胆探索。该票是将低效竹林经营权向国有林业企业流转后,为林权所有者制发的收益权凭证。
通过发放竹票,竹林流转的租金让农民有稳定收益;国企雇佣本地劳动力参与管护,让农民获得薪金;依托国企发展二产,建立小微竹产业园,村集体以土地或资金方式入股,获得股金,增加收益。“竹改”带来的“三金”效益,让竹农和村集体实现双增收。
2024年8月,集体林权改革的新形式绿票在泉州市永春县首发。绿票融合了林票、地票、林下空间、碳票、生态票等形式,从单一经营收益提升到多种类经营收益模式,可以合作经营造林、发展林下经济,也可以交易碳汇,实现经营收益多元化。
首批七张绿票以试点村小组、村集体及相关经营公司为单位获得,均由国有企事业控股(占股51%)兜底,村民稳获收益。
尽管形态不尽相同,
这些神奇“小票”的开发理念
基本一致——合作经营,
推动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折资量化,
将林业资源转化为证券化资产,
从生态环境“高颜值”,
到经济发展“高素质”,
福建不断拓宽
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数据显示,
福建以约占全国3%的人口、
1.3%的土地、3%的能耗
下一步,福建将以建设
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
为契机,
在调动发展动能、
畅通“两山”转化、
统筹保护发展上走在前头,
不断完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
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大力促进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