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 |《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机制与手段研究》出版

文摘   2025-01-15 20:01   甘肃  



殷祯岑  著

学林出版社

2024-07


内容简介

语篇的整体性如何实现,是贯穿语篇研究的核心问题。互文性理论及解析符号学思想强调,语篇的意义不是天然的铁板一块,而是多源异质的意义片段在当下语篇空间中交织互动、从混乱到有序整合生成的结果。本书引入这一观念,尝试从意义整合角度,思考语篇整体性的实现。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二至四章综述各学科对语篇、意义、整合等核心论题的研究;五至六章在解析符号学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双重视域下,构拟语篇意义从混乱到有序,从异质到统一的整合过程,挖掘语篇意义的自组织整合机制和他组织整合机制,构建语篇意义整合的分析程序;七至九章聚焦具体的语篇问题,如诗性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关系、诗歌语篇复杂意义的整体浮现、语篇元话语功能的体系构建等,尝试运用语篇意义整合分析的程序和方法,对这些语篇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第十章总结全书主要观点。本书引入了一些跨学科理论和概念,后附“核心术语介绍与索引”,方便读者参阅。 


图书目录



“学思语言学丛书”总序

序一

序二

第一章 绪论

1.1 语篇的整体性如何实现

1.2 现有研究给出的解释

1.3 另一条研究思路

1.4 本书的研究内容

1.5 语料来源

1.6 体例说明

第二章 语篇: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2.1 概念界定

2.2 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意义:意义的意义与语篇意义的分析单位

3.1 哲学视野中的意义

3.2 符号学视野中的意义

3.3 语言学视野中的意义

3.4 “意义”的意义与语篇意义的分析单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合:意义整合与意义整合研究

4.1 整合与意义整合

4.2 认知心理视角的意义整合研究

4.3 社会功能视角的意义整合研究

4.4 互文性理论与意义整合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篇意义整合的基本过程与分析程序

5.1 前符号阶段语篇意义的整合过程

5.2 符号表征阶段语篇意义的整合过程

5.3 语篇意义整合的分析程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语篇意义的自组织整合——以诗性语篇为例

6.1 诗性语篇与日常语篇

6.2 语篇意义自组织整合的基本过程

6.3 诗性语篇的整合手段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语篇意义的他组织整合一——以日常语篇为例

7.1 语篇意义他组织整合的基本内容

7.2 日常语篇的整合手段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诗歌语篇意义样态的复杂性

8.1 引言

8.2 诗歌语篇意义样态的分析框架

8.3 诗歌语篇整体意义的简单与复杂

8.4 语篇意义结构的稳定性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元话语的意义整合功能及其语体分布

9.1引言

9.2 现有研究成果

9.3 元话语概念的重新界定

9.4 元话语功能及其分类

9.5 元话语功能的语篇分布

9.6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语

附录:核心术语介绍与索引参考文献后记



作者简介

 殷祯岑,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语篇语言学的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数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等报刊转载。

“学思语言学丛书”总序

陈昌来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顾名思义应由语言与文学两大部分组成,其中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都属于其中的“语言学”学科领域。近年来,虽然学科在不断调整优化,如“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分化出“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两个二级学科,原属于中文学科的“对外汉语”逐步由“汉语国际教育”变身为“国际中文教育”,其硕士和博士专业学位现在隶属于“教育博士”专业学位,而且随着新文科意识和跨学科意识的增强以及技术的发展,不断产生与语言学相关的新的分支学科,但万变不离其宗,语言学依然是这些学科的学科基础。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学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积淀。20世纪50年代起,张斌先生、许威汉先生等的汉语语法研究、古汉语研究就在全国语言学界崭露头角,张斌先生倡导“广义形态”理论、三个平面及其研究实践使上海师范大学成为全国语言研究重镇。80年代中期,张斌先生领衔申报现代汉语博士学位点,成为当时全国首批现代汉语四个博士学位点之一。1999年张斌先生开始招收现代汉语博士后研究人员。2005年学校申报成功“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学位点,从而形成汉语本体研究、汉语应用研究、方言及民族语言研究三位一体、相互促动的语言研究格局。这一研究格局使得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一直处在国内外领先水平,在张斌、许威汉等老一辈学者的领导下,潘悟云、何伟渔、范开泰、齐沪扬、吴为善、张谊生、徐时仪、刘民钢等第二代学者在近40年来迅速成为国内语言学研究的中坚力量,近20年来陈昌来、方绪军、宗守云、王双成、刘泽民、高航、曹秀玲、李劲荣、刘红妮、李文浩、朱庆祥等中青年学者快速成长,继续保持学科的良性发展,尤其近年来一批更为青年的学者已经活跃在国内外语言研究的前沿,进一步优化了学科成员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     
随着上海师范大学的学科发展,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近年来成为上海市重点学科、高峰学科和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学科,语言学学科在中文学科快速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中,由人文学院、对外汉语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学院的语言学力量组建起来的“比较语言学与汉语国际传播”创新团队,成为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重点创新团队。创新团队组建以来,充分发挥团队力量,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高层级项目申报、高等级科研奖励、高质量论著发表、高效率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充分发挥团队效力,有效凝练团队成果,形成团队特色和团队效应,在中文学科的统一指导下,我们拟将由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项目支持的语言学科出版的高质量学术论著统一放进“学思语言学丛书”中去。

    “学思”二字取自《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学要做到“学”“思”统一。上海师范大学校园内有“学思湖”“学思桥”“学思路”,亦取“学思”之意。语言研究必须做到学思结合统一,故而我们的丛书取名“学思语言学丛书”,希望成果暗合“学思”大意。“学思语言学丛书”不限作者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只要经中文学科审核,学术水平达到要求即可;不限著作选题,举凡语言研究的理论与应用成果均可纳入;不限某家具体出版社,只需在著作中相对显著位置标注“学思语言学丛书”字样即可,标注位置不作统一规定;丛书款式、装帧风格等也不作统一要求。     

我们尝试这样一种相对宽松的丛书形式,并希望在相对宽松的学术氛围中逐步凝聚出上海师范大学的语言研究特色,也希望得到学科内的老师和学界朋友的支持与批评。

序 一

祝克懿
加拿大语言学家伊戈尔·马尔丘克在其《语言:从意义到文本》中文版序中讨论了言语交际的本质特征:“说话便是借助文本传达意义”‘“自然语言是一个意义和文本相对应的系统”,并用公式“语言={意义}≒{文本}”概括了“语言”“意义”与“文本”三者之间形式与功能、组合与分析的辩证统一关系。马尔丘克还进一步强调:“如何形式化描述意义表达是一项中心任务”,“研究、描述语言必须从意义到文本,而不是从文本到意义,即从言语产生的角度”展开研究。     
领悟上述观点的内涵意义,将之关联至法国学者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创立的互文性理论,审视正展读的殷祯岑的书稿《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机制和手段》,产生的感受为:作者从选题立意、理论方法、论证逻辑、分析表述诸方面所做的工作正是在努力探索马尔丘克所言的语言是“从意义到文本”的生成路径,正在依托克里斯蒂娃构拟的“符号态”与“象征态”互动的方式尝试解释语篇整体性的动态实现——由来自其他语篇的意义片断在当下语篇空间中交织互动、整合生成的意指过程。     
此书首先值得肯定的是立论的前沿性、论述的思辨性、借鉴理论的解释力和意义分析方法的可操作性。表现为:聚焦语篇意义研究这个世界范围内的重要论题,通过言语交际中语篇意义生成与理解的过程研究,以文本形式化的有效手段来努力论证语篇意义整合生成的互文路径和理论阐释力。     
此书还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开篇先总结:“现代语篇语言学发展至今,生发出篇章语法研究、微观语义连贯研究、宏观语义结构研究、语篇生成理解研究、话语分析等多个研究向度。”随即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国内外学术界亟待解决也是该书拟攻关的问题:“贯穿这诸多研究方向和理论方法的,有一个核心问题:语篇和零散堆砌的句子如何区别,语篇的整体性如何实现?”细思发现,这个问题实质上包含着“语篇单位为何?”和“语篇意义如何整合生成?”这样两个关涉著作安身立命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既需回答何为“语篇”,又要基于此回答何为“语篇单位”的问题,因为这是语篇研究最基础、也是涉及如何理解语篇由下向上组合和由上向下切分的根本问题。理论上,“句子”与“语篇”概念分属“语言”和“言语”两个不同的系统,语法结构单位“句子”是来自语言的抽象范畴,而“语篇”是自然语言根据特定交际意图动态生成的言语单位。如果从功用角度看,句子语法所提供的规则不能全部说明自然语言的实际形态,言语交际传递信息的任务是由语篇而不是由抽象的句子来完成的。但二者的性质身份问题一直是语篇研究首当其冲且干扰着语篇研究迅速推进的问题。      
“语篇”是客观存在的一级语言单位,世界各地的学者围绕语篇单位和性质特征展开的界定也多达三百余种,但至今仍未有内涵外延意义达成共识的科学界定。若概括其基础认知,大致可表述为:语篇是“一种符号系列/言语成品”;是“两个小句以上、彼此有意义关联的语言结构体”。“交际性”“整体性”“连贯性”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     
该书对“语篇”概念的认知从整体性角度看开始接近核心要义:“语篇不是大于句子的组合单位,而是语境中承载完整意义的符号载体,是符号交际的动态过程本身。”作者采用“不是……而是……”的表述从两个方面来界定“语篇”概念,成功避开“语篇是大于/高于句子的单位”这个数十年来干扰学人的认知误区,将“语篇是……”的判断导入语篇是在语境中动态生成、是有完整意义的符号载体这个本质特征的论证过程,下一步即设置“语篇”“语篇单元”作为语篇系统上下位的核心概念,阐释两者的结构功能和互文表征:“语篇”为承载完整意义的符号集合,在形式上和意义上都具有完整性和封闭性;“语篇单元”是语篇的组成成分,在语篇空间中存在源于其他语篇的意义要素,承载完整的意义,却不一定由完整的符号形式表征。      
关于“句子”与 “语篇”是不同性质符号单位的认识,前辈时贤从静态与动态的关系和分属不同符号系统的角度早有明确的区分。如罗兰·巴特(1973)就从研究对象及学科属性角度分析到:“语言学止于句子”“语法研究以句子为最大的单位”。文本是“大于或低于句子、结构上永远不同于句子的言语单位。”“文本概念与语句概念不处于同一层面”。韩礼德(1975)从言语交际角度加以区分:“语篇是一组使用中的语言,它既非小句或者句子之类的语法单位,也不受长短的限制。”“它和小句或者句子之间并不是大小关系,而是体现关系,即一种符号系统在另一种符号系统中的体现”。吕叔湘(1983)从汉语客观生态视角也表达了相同的见解:“语法的研究以‘句子’为极限,是一种传统”。廖秋忠(1992)从交际活动出发认为“语篇”是“一次交际过程中使用的完整的语言体。”语篇研究对象包括“1)大于句子的语言体;2)实际运用的语言”。只是因为语篇研究是20世纪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才逐渐发展成为学界密切关注的领域,故这个还需进一步明确内涵外延的问题才遗留至今。     
上述学者的精辟见解作为语篇研究的指导思想无疑启迪了作者的理论认知,我们发现该书较好地解决了如何区分“语篇”与“句子”这个棘手的问题。该书先通过设置“语篇”和“语篇单元”两级语篇单位,界定其概念意义,区分其整体与部分的上下位层级关系,厘清了分属语篇系统中结构单位“语篇单元”与语法系统中结构单位“句子”的区别性特征。该书继而提出:“语篇是一个复杂整体,具有典型的系统性特征”。鉴于语篇系统性特征能揭示运用语言单位层级关系对语篇语义整合进行系统分析的可行性,该书以探索语篇的系统性特征为目标,从系统、层级、关系三个维度展开了语篇语义整合的过程分析。     
关于第二个“语篇的整体性如何实现”的问题,作者的理论阐释既有哲学、符号学宏观层面的思考,又兼容了西方语篇研究的多重视野。介绍了罗素、维特根斯坦(前期)、弗雷格等哲学家对语言意义的界定,引入索绪尔、皮尔斯的符号意义论,分述形式主义、功能主义的意义观,特别是布拉格学派、俄罗斯语篇语义学的意义研究演进等。基于“现有研究给出的解释”,该书采用了“另一条研究思路”——“本书借鉴互文性理论提倡的异质整合观,尝试推进语篇意义整体性的研究”,这是因为“互文性理论和解析符号学思想为我们研究语篇整体性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思路,使我们可以超越集句联章线性组构的模式,从意义片段异质整合的角度看待语篇整体性的实现”。     
语篇语义的整合研究是我国语篇研究较少涉及的范畴。周小成以篇章语义整合为名的专著《篇章语义整合的系统分析》(2012)主要赓续俄罗斯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篇章语义学传统并结合作者对语言系统层级关系的理解。周小成认为,每一个语言单位(音位、词素、词、句位、句子、篇位、语篇、篇际)层次都按归并关系自成系统,所有语言单位层次按从属关系构成一个整体系统,据此提出了“篇章语义整合系统分析模式”。不难看出,这个视角的研究是在语言系统而非言语交际系统展开的,而且主要是在篇章句法语义层级展开的。因此,殷著从言语交际系统出发,在语篇层级与篇际间展开以互文语篇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双重视域的语篇意义整合研究,是特定理论视角下的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我们看到了该书对克里斯蒂娃在《诗性语言的革命》(1974)中创立的“互文性、异质性、文本间性、符号态、象征态、意义生成、言说主体”等概念范畴的解读演绎,看到了源自耗散结构理论的概念术语“意义核心、意义潜势、对象意义、评价意义、巨涨落、能量差”等意义的延伸,看到了语篇的意义整合可设置为可具体描述的前符号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也看到了语篇意义单元从异质到统一,从无序到有序整合生成的互文过程。于是,逐渐接受了该书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推导出的结论:语篇整体意义的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中西多学科理论在语篇整体性这个点上的融通汇集,是不同来源的意义单元互动交织,整合生成语篇意义的互文过程。     
从该书接受中西语篇理论传统的占比看,西方语篇理论的影响因子显然占据了主导地位。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国的语篇研究传统理论上可以说源远流长,但审视其发展,20世纪前的语篇研究难以梳理出一条体系完整、有理论建构意识的逻辑轨迹。从学科理念看,零星的语篇研究往往注重文献考证、文学写作、公文写作的功能效应,谋篇布局和语义连贯维度的分析所形成的理论范式又大多包容在语篇修辞写作的大范畴里。如考论早期甲骨文的写作体例发现,完整的卜辞语篇已经包含语篇结构的四个部分:前辞(占卜日期、占卜者名)、问辞(要问的事)、占辞(占问吉凶)、验辞(应验结果),其内容安排已经具有谋篇意识和为描写说明目的而设的布局。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显示,文学批评与修辞策略已较早在系统层级上关注“谋篇布局”的语篇结构与“起承转合”语篇语义流动形成的整体性、关联性。宋代陈骙的《文则》——被誉为系统建构古代修辞学理论的专著,以《六经》文本和先秦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为研究对象总结“为文之法”,其研讨内容除文体起源、语体类型、词句修辞、辞格修辞外,也兼容了篇章结构理论。当代张涤华等编著的《语法修辞辞典》(1988)也特别指出谋篇布局是语篇修辞最重要的方法论。从功用目的看,中国20世纪前,传统的语篇研究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从谋篇布局和语篇语义连贯角度展开的研究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有规模效应的理论范式,以适应释经问学语文学目的的零星研究也往往与古代文论、文体学、文章学、风格学的研究交织为一体,因此未能对后学形成与西方语篇研究等同效应的影响力。    
20世纪中期,俄罗斯的功能修辞学/语篇语义学、欧洲的话语语言学/文本理论、美国的语篇分析兴起,尽管其时的研究生态如结构主义语言学家所宣称的意义研究并非是语言研究的重要领域,但意义只有通过结构才能认识的理论意识客观上还是为语篇意义研究的发展做好了理论准备。70、80年代,语言研究从微观、静态、单一逐步向宏观、动态、多元转型,随着俄罗斯语义学从词汇语义到句法语义进而语篇语义的推进,随着澳大利亚语篇语义研究关于语言意义、语言交际过程和语言运用等成果的大量呈现,语篇语义研究作为建构语言系统、揭示语言运用规律不可忽略的重要论域逐渐成型。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西方语篇理论资源通过译介等方式进入中国语言学领域。各种渊源的语篇思想与中国传统语篇思想发生碰撞、磨合、交融,其适应不同学科发展需求和各类研究意图的影响力迅即衍化并催生出多元的语篇理论范式。语篇研究自此跨学科、跨领域发展,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新兴学科全面发展、锐意进取的格局。乘着西方语篇理论中国化的东风,作者接受了多元语篇思想的启迪,发掘出语篇研究的当务之急:“语篇整体意义的实现是语篇语言学,尤其是语篇语义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国内外学界“现有研究从微观衔接、宏观管控、认知发生过程、社会情境规约等角度展开思考,构拟出数以百计的语篇理论和分析方案,但仍然会在语篇分析的实践中遭遇困境”。于是,基于语篇语义整合研究属于语言学科建设的亟需,将此确定为长期攻关的课题。     
作者2010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跟我一起研讨修辞学的学科知识,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17年入职上海师范大学。十余年来,作者一心向学,孜孜不倦,持之以恒地将“语篇意义整合”这个课题既作为阶段性的结果目标,也作为长期的过程目标来培育。她借鉴具有哲学方法论意义的互文性理论和对自组织过程可实现数学描写的耗散结构理论,考察异质离散的意义单元在语篇空间中从异质到统一,从无序到有序整合的意义生成过程,建构起语篇意义自组织整合、他组织整合的生成机制与描写程序,不仅有效地区分了由符号表征方式的区别带来的诗性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差异,系统描写了两类语篇意义的不同样态,还通过主题论证和观点推衍融入了多种维度的文本理论精髓,完成了从意义整合角度描写语篇意义生成路径的目的,在语篇意义研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作为导师,我此刻想表达的除了祝贺,还有充分的肯定。

序二

陈昌来
 关于字(词)、句、篇、章之间的内在关系,刘勰《文心雕龙》曾云“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篇之彪炳,章无瑕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矣。” 然何以“因”,何以“积”呢?马建忠在《马氏文通》“序”中批评说“顾振本知一之故,刘氏亦未有发明。”《文心雕龙》敏锐地感知到语篇内部的内在关联,即存在“本”和“一”,所谓“振本而末从,知一而万毕”,但“振本知一”之“故”,即如何积字成句,如何积句成章成篇,刘氏并没有揭示。刘氏之后历代学者也多有论述到字句篇章关系的,但也往往不得要领,如明王世贞《艺苑卮言》(一)说“字法有虚、有实,有沉、有响。虚响易工,沉实难至。五十六字(指七言律)如魏明帝凌云台材木,铢两悉配,乃可耳。篇法之妙,有不见句法者;句法之妙,有不见字法者。此是法极无迹,人能之至,境与天会,未易求也。……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度,句法也。点缀关键,金石绮采,各造其极,字法也。”其言“法极无迹,人能之至,境与天会”,真的是“未易求也”。     
我们不必苛求古人,我们看到自《马氏文通》之后,无论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以及篇章语言学/话语语言学等都力求寻求“积句成篇”的规律,“衔接”“连贯”“回指”“照应”“整合”“生成”“互文”等等概念被运用于语篇的研究中去。尤其现代语篇语言学对语篇的研究,生发出篇章语法研究、微观语义连贯研究、宏观语义结构研究、语篇生成理解研究、话语分析等多个研究向度。贯穿其中的有一个核心问题:语篇的整体性如何实现?虽然各领域的研究者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达成共识:语篇不是大于句子的组合单位,而是语境中承载完整意义的符号载体,是符号交际的动态过程本身。但语篇意义的整体性又是如何实现呢?现有研究尚未给出妥善的解释。正如韩礼德所说:“意义系统的动态模式至今还没有很好地制定”。     
语篇的意义是语篇的灵魂,受到哲学、符号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共同关注。多学科视域中的意义研究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合流,共同强调语篇意义的主体建构性、在线生成性、异质整合性、语境规约性特征,形成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学术思潮。作为这一思潮的重要理论成果,互文性理论和解析符号学思想强调语篇的意义不是天然的铁板一块,而是来自其他语篇的意义片段在当下语篇空间中交织互动、整合生成的结果。这一观点为人们研究语篇整体性的实现提供新的思路,可以超越语言单位线性组构的模式,从意义片段异质整合的角度看待语篇整体性的实现。殷祯岑博士的《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机制与手段研究》一书正是借鉴了互文性理论提倡的异质整合观,尝试推进语篇意义整体性的研究。全书除“绪论”外,共分为八章,概括起来看主要讨论了如下问题:     
一是关于语篇意义的异质整合性特征。作者认为多学科视野中的意义研究在20世纪下半叶形成合流,共同强调语言意义的主体建构性、在线生成性、异质整合性、发展流变性、语境规约性等特征。语篇意义是异质要素从离散到统一,从混乱到有序整合生成的,表明语篇的意义不是天然的铁板一块,也不是叠句连章的线性构筑,而是异质离散的意义要素在语篇空间中交织互动、整合形成的。语篇的意义具有整合性特征。      
二是关于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与机制。作者在解析符号学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双重视域下,构拟语篇意义整合的具体过程,认为语篇的意义整合可分为前符号阶段和符号表征阶段。前符号阶段的意义整合在言者的认知世界中进行,异质离散的意义单元交织互动,整合出由意义核心统摄众意义单元形成的前符号意义结构。这一过程可描写为意义核心的生成、意义结构的生成、意义结构的竞争、边界条件的制约四个步骤。前符号阶段的整合大多是自动完成的,言者的有意识介入较少,以自组织整合为机制。 
符号表征阶段的意义整合在言者的有意识操控下展开。言者运用符号资源对初步形成的意义结构进行加工和转写,可从符号转写、精制加工、线控表达、交互主观化处理四个方面进行描写。符号表征阶段的意义整合本质上依靠言者的调控推动,遵循他组织整合机制,但不同语篇会使用不同方式,转写前符号意义结构。采用自组织方式转写的语篇中,言者如实呈现前符号阶段参与意义整合的离散单元,邀请听读者重历意义整合的自组织过程,这样形成的语篇意义灵动多元,容易在不同听读者之间形成多元解读;采用他组织方式转写的语篇中,言者用明确连贯的语言符号转写已经整合形成的意义结构,听读者能迅速、准确地理解语篇意义。这样形成的语篇意义简单明确,不容易造成多种解读。作者由此构建了语篇意义分析的分析程序和框架,并以诗性语篇和日常语篇为例,例析语篇意义整合自组织机制与他组织机制的具体实现,描写其各自采用的符号手段。
三是运用语篇意义整合的分析方法,分析具体的语篇现象。首先,作者对语篇意义的整体样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意义样态最为复杂的诗歌语篇为例,将语篇的意义样态分为意义简单、意义复杂(交义、合义、歧义)诸类,并通过描写各类语篇在意义整合过程中的模式化差异,对语篇意义样态的不同实现路径及其与意义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梳理。
其次,作者在语篇意义整合的视域内观照元话语的分类与分布问题。作者认为元话语可视为符号表征阶段系统运作的他组织整合资源,以此将语篇中的元话语功能分为精制整合功能、线控整合功能和交互整合功能,构建基于意义整合的元话语分类体系,并结合三类语篇进行量化分析,验证书中构拟的分类体系,对现实语篇中元话语分布情况的解释效力。     
总体上看,我认为该书对语篇语义整合的思考是深入的,分析是细致合理的,结论是有创新价值的。具体说:首先该书在互文语篇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的双重视域下讨论了语篇意义整合问题,认为语篇的整体意义是异质离散的意义单元在语篇空间中从异质到统一,从无序到有序整合生成的结果。这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次,虽然意义浮现问题受到学界高度关注,但意义浮现的过程、机制、条件、模式化特征等,学界尚未系统研究。该书引入能对自组织现象实现数学描写的耗散结构理论,结合诗歌语篇的意义浮现现象,研究语篇意义自组织浮现的过程、机制、手段,为推进意义浮现的分析提供参考。再次,该书在语篇意义整合研究的框架内,将诗性语篇和日常语篇纳入同一框架进行分析,而事实上是学界对诗性语篇的分析较为薄弱,这有助于推进诗性语篇的研究。
书中还对语篇意义的整体形态、元话语分类体系的构建等语篇研究的核心问题,给予了充分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不仅如此,我们认为该书对语篇意义整合的研究,可用于口语交际训练和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升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语篇写作能力。同样,该书创设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语篇意义分析框架,对分析程序的构建、意义结构的描写、整合手段的分析等,能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这体现出该书可能有的应用价值。不过,语篇意义整合的理论探索如何运用到言语交际、语文教学、语篇写作、人工智能等领域中,也正是本书的不足,或者说是作者今后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殷祯岑2017年来上海师范大学跟随我从事博士后研究(师资博士后),此前在复旦大学跟随著名修辞学家祝克懿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受到十分良好的学术训练和学术熏陶,发表了多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尤其对互文性理论有较多的思考。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语篇整合研究,并力图把语法手段运用到语篇研究中去。博士后出站报告受到专家好评,期间还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机制与手段研究》就是国社科结项成果。     
作为师资博士后,殷祯岑博士后出站后即在上海师大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很快晋升副教授。研究无止境,希望殷祯岑博士能把修辞学与语法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国社科结项和专著《语篇意义整合的过程、机制与手段研究》的出版为契机,勇于思考,勤奋耕耘,为语言研究做出更多更大贡献。

来源 | 上师语言





刊讯 |《语言文字应用》2024年第4期

2025-01-14

语言学专栏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1期

2025-01-11

4本语言学C刊,恢复知网更新!

2025-01-10

新刊速递 |《语言科学》2025年第1期

2025-01-08

新刊速递 |《中国语文》2025年第1期

2025-01-07



现代语言学
专注于语言学学术信息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