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茶泡Fan

科技   2024-10-17 11:31   北京  

01 科技赋能、机制创新、责任担当——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一线观察

      10月15日至16日,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在湖南长沙举行。与会嘉宾聚焦“新使命 新机制 新变革”主题,共话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良策,共谋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举措。多位业内人士分享了新形势下媒体在科技赋能、机制创新、责任担当等方面的积极探索,为新时代的媒体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

科技赋能探索媒体融合新路径

  轻点鼠标,在文本框输入“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报道策划”,就能发散出“科技”“文化娱乐”等多个选题策划方向,每个方向又链接到多个策划提纲和权威消息源。

  在同步举行的2024中国新媒体技术展上,湘潭大学新闻学专业大四学生王梓赫体验了由新华社研发的“新华本源”AI知识助手。他感叹“太好用了”,不仅消息源权威准确,策划内容还新颖丰富,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10月15日,参观者在2024中国新媒体技术展上佩戴AR眼镜进行体验。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新媒体融合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未来类似的应用场景会更广,希望以后的工作中我能用上。”王梓赫说。

  以科技引领传播行业变革发展,不仅能提升工作效能,还能加快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让科技之光放大文化之美、传播之力。

  在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展位上,数字人“苏意”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时而身着旗袍、时而身着健身服……“苏意”展现了“身兼数职”的功能。苏州广播电视总台技术中心项目经理余乐介绍,“苏意”目前已投入应用,能满足视听播报、主持采访等多种节目内容需要。

机制创新助推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是本届大会上的一个讨论焦点。

  与会嘉宾认为,媒体融合走过10年历程,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既是前后相继、提质升级的改革深化,也是新闻人坚定不移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使命担当。

  2024中国新媒体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现场(10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不论舆论形态如何演变,媒体样态如何发展,优质内容永远是信息市场的“硬通货”,是解锁流量密码的“金钥匙”。与会人士普遍认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必须坚持“内容为王”,要以生产机制创新推动内容革新,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

  新媒体工作室是主流媒体探索内容生产机制创新的一支“轻骑兵”。在本届大会“推动全媒体生产 促进全媒体传播”内容创新论坛上,多位新媒体工作室人士围绕如何进一步推进内容创新展开交流研讨。

  “依托工作室的建设,可以实现部门间选题协同策划。采访拍摄一次采集,根据报纸和新媒体平台的特点,各取所需分头生产。”人民日报社“碰碰词儿工作室”负责人刘莉莉表示。

  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院长汪文斌认为,新媒体工作室打破了传统媒体部门之间的壁垒,直面市场打造产品,这是推动媒体产品生产机制创新的有效探索。

  好产品想要传得远,也离不开传播机制创新的加持。

  与会人士认为,在未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过程中,既要坚持“内容为王”,也要加强“渠道致胜”,打造技术先进、特色鲜明、自主可控的新型传播平台,同时要有效用好商业化、社会化平台,科学构建传播矩阵,形成全网聚合效应,让“正能量”拥有“大流量”。

  责任担当赋能媒体新使命

  坐上座椅,戴上VR设备,就能瞬间“降落”至月球表面;座椅启动后,就能“乘坐”月球车,模拟在月球低重力环境下驾驶月球车行走的情景——这是记者在2024中国新媒体技术展上看到的一幕。

  “数字月球”是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利用先进半导体显示硬件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建设的线下数字科普基础设施。

  10月15日,参观者在2024中国新媒体技术展上佩戴VR眼镜,体验“遨游月球”。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大三学生李常远体验了“数字月球”后非常兴奋。他告诉记者:“我好像真的在月球上行走,还可以用闯关的方式探索月球的地形地貌,是一次很刺激的体验。”

  据了解,“数字月球”当前正在与出版社、科技馆和博物馆等机构接洽合作。“通过科普知识、技术与互动的交融,受众尤其是青少年可以在娱乐中了解更多天文知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新华社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产品经理何舟表示。

  深度变革背景下,媒体不应只局限于传播信息,还应运用好行业机遇,以科技赋能社会责任实践与传播。

  当前,湖南红网有《问政湖南》《百姓呼声》等民声栏目,帮助解决网民诉求;优酷上线无障碍剧场,使用AI语音赋能,让盲人朋友体验“追剧”的乐趣……

  在15日举办的“共筑数字时代的新媒体责任”社会责任论坛上,湖南红网新媒体集团总编辑肖世锋表示,当前,媒体融合不仅是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的融合,还是文化自信与科技创新的融合,更是媒体责任与社会治理的融合。主流媒体应当挺进网络主战场,占领主阵地,掌握制高点,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来源:新华网)

02 微软首个自研 64 位 Arm CPU Cobalt 100 商用:虚拟机性价比提升 50%,CPU 性能提高至 1.4 倍

      10 月 17 日消息,微软公司昨日(10 月 16 日)发布博文,宣布正式上线推出基于 Azure Cobalt 100 自研 Arm 芯片的虚拟机,官方称其是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Cobalt 100 芯片

      Cobalt 100 完全由微软内部设计,是微软首个 64 位 Arm 架构处理器,专门用于在微软 Cloud 上运行通用计算工作负载。这款芯片可以提供高密度、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计算服务,适用于 Web 应用、数据库、容器和微服务等。

      Cobalt 100 兼容 Azure 的生态系统,包括 Azure Kubernetes Service、Azure Functions 和 Azure App Service 等。这款芯片的优点在于可以提供低成本、低功耗和低碳排放的计算平台,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微软表示,该芯片总共拥有 128 个 Neoverse N2 内核,支持 12 通道 DDR5 内存,与即将推出的 ARM 服务器芯片相比,每个内核的性能提高了 40%。

      Cobalt 100 虚拟机

      微软表示相比较该公司此前推出的 Arm 系列虚拟机,Cobalt 100 虚拟机的性价比最高提升 50%,在数据分析、网页和应用服务器、开源数据库、缓存等领域表现出色,是各种规模扩展和云原生 Linux 工作负载的理想选择。

      新虚拟机在多个工作负载上实现了显著性能提升:

      CPU 性能提高至 1.4 倍

      Java 工作负载性能提升至 1.5 倍

      Web 服务器、.NET 应用程序和内存缓存应用程序性能提升至 2 倍

      支持 4 倍的本地存储 IOPS(使用 NVMe)及 1.5 倍的网络带宽。

      微软提供了多种虚拟机选择:

      Dpsv6 和 Dplsv6 系列:通用型虚拟机,适合各种规模扩展和云原生 Linux 工作负载。

      Epsv6 系列:内存优化型虚拟机,专为内存密集型工作负载设计,如大型数据库和数据分析。

      新虚拟机目前已经在加拿大、美国、德国、日本等市场推出,预计到 2024 年年底,会陆续在更多地区上线。(来源:IT之家)

03 彩色 Kindle 发布

      昨日(10 月 16 日)亚马逊公司旗下的电子书阅读器品牌 Kindle 发布了四款新产品,这四款新产品分别是:

      首款彩色屏幕的 Kindle 阅读器,名为 Kindle Colorsoft Signature Edition。

      新版的 Kindle Paperwhite,它的翻页速度比前代产品快了 25%。

      抹茶绿色的新版 Kindle 阅读器。

      经过重新设计的 Kindle Scribe 阅读器。

      Kindle Colorsoft Signature Edition:这是 Kindle 家族中的全新产品线,它声称能够提供「如同在纸张上呈现出的丰富色彩」。这款设备配备了一块 7 英寸的防眩光彩色屏幕,其像素密度在黑白显示状态下为 300 ppi(每英寸像素数),在彩色显示状态下为 150 ppi。售价 $280 起,已开始接受预订,正式发货日期为 10 月 30 日。(来源:爱范儿)

04 火山引擎飞连首发大模型

      10 月 16 日,2024 火山引擎飞连新品发布会于上海举办。

      发布会上,飞连大模型 IT 赋能平台正式发布。火山引擎飞连产品总监陈家琪介绍到,在技术能力方面,平台通过 Agent 智能协同、对话式策略生成、AI 驱动的数据安全运营和智能 IT 服务台等功能,有效简化 IT 管理流程,促进员工服务的敏捷性。

      为加速企业 IT 管理体验焕新,飞连与英特尔合作并推出了 IT 管理一体机和接入网关,支持高密度企业用户和大流量分支网络。(来源:爱范儿)

05 媒体人眼中的与AI“共舞”

      在第六届世界媒体峰会期间,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的应用成为诸多媒体人热议的话题。媒体行业正迎来一个人机协作新阶段,在新闻信息采集、生产和分发的全链条中,人工智能(AI)参与度越来越高。在这股智能化浪潮中,媒体人也迎来了技术素养和知识结构“升级换代”的新课题。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课题组在峰会期间发布《人工智能时代新闻媒体的责任与使命》报告。报告对全球53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目前已有10.2%的媒体机构全面拥抱AI,在机构层面设立了相应机制,将AI引入生产流程;41%的媒体机构正在积极探索AI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部分新闻业务板块试用AI技术。

  毫无疑问,新闻编辑室正变得越来越有“技术含量”。当数据新闻学兴起时,学数据处理、Python编程成为热门;而在大模型应用正酣的当下,掌握与AI模型沟通的新语言——“提示工程”又成为媒体人的“必修课”。

  “提示工程”是指通过设计和构建有效的提示信息,引导AI模型生成更准确、有用的回答或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调教”大模型并非易事,记者们往往需要像精心设计采访问题一样设计提示问题,才能让大模型回答更“切题”,提升其查找新闻背景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等功能的准确性。挪威最大的媒体机构Amedia已开始花费大量时间培训员工掌握“提示工程”,学习如何有效向大模型提问,并制定工作守则和培训课程。

  记者、编辑们正积极尝试利用AI这一新合作伙伴提升采编效率。新华社智库报告显示,在机构层面应用生成式AI的受访媒体已探索或有意探索的应用场景前三位是:第一,辅助编辑,如事实核查、语音转文字、翻译等;第二,创作内容,如生成摘要、制作图表海报、数字主播配音等;第三,策划选题或草拟提纲。

  路透社亚太副总裁颜灵思在媒体峰会期间表示,路透社对生成式AI在三个关键领域的潜力感到特别兴奋:减少编辑部的机械工作,用机器增强记者的工作能力,以及通过构建和运用新的AI工具来改变业务未来。

  颜灵思说,路透社已将AI生成的标题助手和要点摘要工具集成到其网络发布平台中。“我们发现AI工具非常擅长总结故事和生成标题,这是一种非常节省时间的工具。”

  环顾全球媒体,AI的应用确实带来新闻生产“效”、“质”与“量”的提升。新华社“元卯”元宇宙系统由人工智能生成内容驱动,包含数字人、元魔方等多套生产辅助工具;英国广播公司研发的新闻聚合和内容抽取系统“榨汁机”,利用AI自动抓取全球免费新闻网站内容并分类,为记者提供新闻素材和选题参考;《纽约时报》开发数据分析机器人“Blossomblot”,分析社交平台文章,预测适宜在平台上传播的信息,帮助打造“爆款”内容;由秘鲁安第斯通讯社和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文学系媒体实验室联合开发的AI数字人Illariy,使用了当地土著语言进行新闻播报……

  那么,面对AI给新闻业带来的“转型升级”,当越来越多AI主持人、AI播报员等出现,媒体同行是否担心被AI抢了“饭碗”?

  在南非独立传媒集团董事长伊克巴尔·瑟弗看来,AI与媒体内容之间的关系好比建筑师与建筑物,AI这名“建筑师”只能搭建出“建筑物”的外部框架,而“建筑物”的内部细节则不能只靠AI完成,需要记者去挖掘故事的细节、深度和人性。

  《印度教徒报》总编辑苏雷什·楠巴斯持同样观点。在他看来,生成式AI无法取代人类的创造力,而是通过提供新工具、扩大访问范围和解锁新的内容形式来增强人类的创造力。

  《俄罗斯报》社长帕维尔·涅戈伊察表示,与人相比,AI少了一些“个性”,“很难教会AI拥有每个记者的个人特点,尤其是才华横溢、个性鲜明记者的个人特点”。

  目前,AI尚无法具备记者所有的深刻的社会人文关怀、专业的深度报道能力和复杂的情感理解。AI应“取代”琐碎重复性的工作,从而让记者们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更富创造性和调研深度的报道。比如很多体育赛事播报、金融市场动态已由AI写稿机器人编发。

  事实上,AI与新闻业务流程的深度融合正在创造新的岗位,如“AI新闻产品负责人”“提示工程师”“事实核查员”“AI音视频编辑”“AI模型检测调优工程师”“前瞻技术研究员”等。

  AI对媒介生态的影响正不断发展,对于记者编辑来说,与其担心被AI替换掉,不如及早“下场共舞”,敞开胸怀拥抱新技术,创造新闻报道形态的更多新可能。(来源:新华网)



电脑爱好者
领略科技新生活,畅享互联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