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新征程上,如何促进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协调发展,完成协同育人使命?一起来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教授赵忠秀刊发在《人民论坛》的最新文章。
其中,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强国的核心支柱,它强调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强国的动力源泉,是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推动我国科技事业不断攀登高峰的精神动力,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注入了创新动力。工匠精神是人才强国的实践基石,在人才强国的实践中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提供有力支撑。工匠精神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提供行动指南。只有三种精神协同发展和相互促进,加强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建立起教育、科技和人才协调发展的宏观体制机制,才能更好支撑国家全面创新和强国建设。
教育家精神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核心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它为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无论是科学家还是工匠,都应首先成为教育家或教育家型教师,担负为国育才的使命和责任。因此,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以教育家精神为融汇点,本质上蕴含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核思想,将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融汇注入教育家精神思想之中,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充分发挥科学家和大国工匠等人才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融入教育实践更加注重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以满足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校应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协同发挥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开门办学、广开思路、不拘一格,整合力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要打通线上线下的资源共享渠道,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使得各方的需求内容、方法工具、设施设备等资源可以被广泛访问搜索、在线预约、实时交流、数据统计使用,增强资源信息交流的频率和透明度,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信息孤岛”现象。二要构建一个海内外资源交流的通道,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国内教育、科研和产业建设,促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入,同时鼓励本土人才到国际舞台上提供和展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三要促进高校积极“走出去”,发挥教育家、企业家、大国工匠在育人中的资源优势和动力牵引,主动搭建产学研用一体化成果平台,推动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合作办学,支持科研成果能够在协同育人和产业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实现各方面资源的优势互补和育人共享。
制图/陈媛媛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之谓“新”,客观上对高校学科知识创新、原始创新和学科专业设置改革提出了新要求,要推动技术突破、要素优化、产业升级,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这些新领域新赛道必然倒逼高校协同推进学科专业设置改革,该调整的调整,该新增的新增,该交叉的交叉,该“超常布局”的必须同步跟上,抓紧培育和协同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所需的交叉学科专业,并敢于打破传统学科专业的限制,同步强化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史和创新创意等跨学科人文性知识课程,动态实现理、工、农、医等学科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学科协同共育。
另一方面,适应新质生产力对创新知识体系、人才市场需求的新变化,高校需要推进协同性育人改革,不仅求内部之变,更要与社会协同推进育人之变,把静态的、知识性课堂与动态的、活化的社会创新课堂有机结合,让学生能更多走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量子科技等科技创新一线感受鲜活场景、接受新质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变革,并能多参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科技人文融合的创新创业项目,满足学生基于个人兴趣、工匠专长和研发潜能的实习见习需求,真正实现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为早日成为新质生产力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生力军积极储能,以主动求变应万变。
从高校与产业协作看,高等教育应紧跟产业链的发展步伐,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匹配,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到实际产业项目中,提前积累工作经验。从产业端反观高校,企业可主动提出人才需求,并协助不同类型高校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从基础技能人才到高端研发人才的不同层次人才,同时优化人才流动机制,打破地域、行业、体制壁垒,促进人才在产业链上下游、不同行业间的合理流动。
从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组织协作看,单维度难以构建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立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通过市场需求引导科研方向,提高科研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改革科研项目申报和管理制度,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鼓励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专家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促进跨学科研究。
从社会资本协作来看,应优化教育科研财政资源配置,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鼓励社会资本投入教育、科技和产业技术领域,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一体化协作进程。
第一,高校应通过去中心化的管理创新,将决策权下放到学院、系部甚至教研室,激发基层的创新活力。这种管理模式能够使教育者更接近学生和教学一线,更直接地了解教育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家精神。
第二,通过建立跨学院、跨学科专业的研究中心和项目团队,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科学家精神的培养提供平台。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融合与创新。强化科研与教学的融合,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第三,高校应建立校企合作的扁平化实践平台,近距离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通过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也提升创新素养和技能操作能力。
第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将教育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的理念融入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融合教育家的人文关怀、科学家的探究精神和工匠的实践技巧。实施项目式学习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