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寻踪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喜欢亲近自然
民生
2024-11-02 08:05
浙江
进入11月,秋意渐阑珊。打开朋友圈,四明山的红枫层林尽染,植物园的芦花摇曳生姿,柿林的吊红熟了,天童的银杏黄了……在色彩斑斓的季节里,听着潺潺的流水,清脆的鸟鸣,这些大自然的意象完全不同于城市里人潮车流的嘈杂,让身体感官得到了充分的愉悦和释放。
人类本是自然的一部分,亲近自然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美国著名的自然书写作家爱德华·艾比(Edward Abbey)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自然不是奢侈品,而是人类精神的必需品。它对我们的生活至关重要,就好像水和面包一样。”近年来,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人们对于亲近自然的兴趣和需求也更加强烈。在这个快节奏时代,人们似乎都很着急,急着赚钱,急着生活,急着找到未来的方向。一切仿佛都按下了快进键,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常常扑面而来,致使内心陷入焦虑而不自知。为缓解压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因为走进大自然,一切都变得很慢。日月更替,四季更迭,万物仿佛有一种遗世独立的美好,静静地期待着与你的相遇。大自然拥有超然的宁静,可以帮助人们暂时摆脱压力、焦虑和忧思,放松身心,恢复精力。曾经有研究人员做过一个测试,他们募集了500多名志愿者,其中一半被安排前往不同的森林中散步,另一半被安排在市中心散步。结果显示,在森林里散步的志愿者体内的皮质醇浓度低了16%,而皮质醇水平的上升很多时候正是由于压力引起的。这表明拥抱大自然是解压良药。为增长见识、增强体质,在大自然中出出汗、开开眼,愈来愈在年轻人中流行。生活压力大叠加缺乏锻炼,“亚健康”便随之而来,并不时发出警报。“腰酸背痛腿抽筋”这句曾经形容老年人的广告语,逐渐成了年轻人的口头禅。然而去亲近自然,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的“小确幸”,比如爬上山顶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开阔;比如认识了一种昆虫;亦或是发现一片与众不同的叶子;欣赏雨后天空中出现的一抹彩虹。“世界这么大我要去看看”,其实大自然的深邃孕育着无穷不尽的知识,行走其中,方能感受格物致知的奥义。约三五好友或者是带上家人,把生活搬进大自然,享受慢节奏的生活。大自然的纯粹会让你不自觉地放下生活的琐碎,少了父母的唠叨,少了辅导孩子作业的鸡飞狗跳,陪父母散步,陪孩子玩耍,构建起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当然,在野外围炉煮茶、露营、戏水……都是非常惬意的。跟老朋友谈笑风生,跟新朋友建立感情,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加深互动,拓展社交圈,也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亲近自然,也有些人开始盲目跟风。于是,网红打卡点人满为患;非但没有放松心情,反而比上班还累;各种吐槽随之而来,也让亲近自然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不必拘泥于形式。亲近自然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体能状况、时间安排和资源条件,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体验和享受自然。有人在山林间徒步,感受自然的宁静和清新;有人喜欢面朝大海,享受阳光、海浪和沙滩;有人选择户外露营,体验星空下的生活;有人专注于静静地观察,用镜头记录美好。当然,如果你时间和条件有限,城市公园、社区花园亦是不错的选择,甚至在家中对着花草、水景缸发呆也挺好的。亲近自然的关键在于放松心情,享受过程,只要能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就是一次成功的亲近大自然的体验。不必追求冒险和刺激。被困、失联、遇难,打开网络,户外风险事件屡见不鲜。一些人认为大自然充满了神秘和未知,去追求冒险和刺激,去挑战极限,才能更好地探索自然。但是由于对野外的潜在危险估计不足,或缺乏经验,没有很好地掌握野外生存知识和技能,没有强大的后勤和安全保障,往往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悲剧。回归初心,我们亲近大自然的目的是为了在青山绿水中寻找返璞归真的灵气,如果实力不允许,大可不必去追求冒险和刺激。不必非得收获知识。带着孩子去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已然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家长们往往会把自己的目的强加在孩子身上。比如让孩子去记各种生物的习性,比如带孩子去寻找课本中的故事等等,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厉害,知识的学习也没有那么着急。我们带着孩子去亲近自然,是要让孩子感受到来自亲人的爱,来自大自然的爱。在有爱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他的精神内核往往更自信明朗,更向上向善。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的普及、政策的支持和指引,人与自然越来越和谐共生。而良好的生态环境意味着更清新的空气、更干净的水源和更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这些都大大提升了自然环境对人们的吸引力。公众环境意识的提升。英国生物学家珍·古道尔曾说过:“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有希望。”随着环境教育的不断普及和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开始更加尊重自然,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植物、动物的新纪录不断出现,大家对环境亲近感增强,人与自然逐渐有更好的良性互动。政策的支持和指引。就宁波而言,日湖公园、鄞州公园、宁波植物园、东部新城生态走廊等项目不断建成,不仅起到了城市绿肺功能,同时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供动植物的栖息地,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象山县黄避岙乡设立全国首个跨省共建蓝碳生态碳账户,进一步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保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海曙区龙观乡发布了首批生物多样性标准化成果——《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规划指南》,政府工程项目征求环保专家意见成为制度。政策的支持和指引,使得绿色发展成为共识,企业和个人越来越注重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采取环保措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人们对于亲近自然的喜好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一个健康、稳定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界本身的福祉,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