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号,发表于《中国应急管理报》
广州市应急管理局以实际行动践行竭诚为民根本宗旨
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强化防汛会商
开展安全宣传
在广东省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大门右侧,常年摆放着7个不同颜色的现场应急处置工具箱,每个箱上对应写有“地震、地质、森林防灭火、危险化学品、工矿商贸、汛旱风、综合救援”等字样。
“为的就是一旦发生事故灾害,相关人员可以拎起箱子就走,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开展处置,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该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2019年广州市应急管理局挂牌成立时,就设置了现场应急处置工具箱,该做法一直持续至今。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早已成为他们的行动自觉。
六年来,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训词精神,自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做决策、干事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应急管理队伍竭诚为民的根本宗旨。
紧盯风险靠前作为
时刻从人民利益出发
“就像有老师手把手教着做一样!”10月9日,广州恒运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安全总监陈志收到《工贸行业小微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指导手册》后,立即打开翻看,心里顿觉有了底。
广州恒运储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投身新能源锂电产业“蓝海”,主要从事储能电柜制造。苦于行业技术特点,企业安全管理专业性、系统性不足,急需提升。了解到这一需求后,广州市应急管理局高度重视,紧急研究,落实利企服务相关措施。
“我们的工作不是为了‘挑毛病’‘找麻烦’,说到底是为帮助基层和企业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安全生产基础处副处长李哲说,应急管理队伍成立之初就把竭诚为民作为立队之本,把助企排忧解难、服务企业发展作为根本要求。
广州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是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在这片投资兴业的热土上,频繁的生产建设与经济活动导致风险交织叠加、更为复杂。
广州市应急管理局瞄准“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找准竭诚为民“靶心”,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狠抓压减控制事故总量,力求让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汽车制造业是广州的支柱产业,该市汽车产量连续四年居全国首位。近年来,该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链逐渐延伸、不断完善。
广州现有29家锂电池生产企业,规模不一,主要分布在黄埔区、增城区。“为从源头防范风险,我们创新采用‘大手拉小手’模式,通过‘检查+服务+培训+座谈’多种形式组合,以达到‘检查一家企业、培训一类人员、提升一个领域’的效果。”李哲说,该局还以广汽集团锂电池安全管理标准为蓝本,积极对接市场监管部门,拟出台地方标准,全面提升新能源行业安全管理水平。
广州也是化工大市。针对广州石化每两年一次的大修,广州市应急管理局会提前与广州石化会商,制定大修期安全监管专项方案,采取发安全提醒函、专家驻点、提供指导服务、每周督查、每日一报等专项监管措施,强化特殊作业、外来施工队伍、开停工等各环节安全管控。
“大修期常是事故高发期。”该局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处副处长郭鹏说,“每到这个时候,必须和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严防事故,当好民生民安的守护者。”
此外,该局以“观摩+学习+交流+培训”的方式,组织全市危化品企业开展安全互学互助帮扶活动,邀请业内专家授课,帮助中小企业提升隐患自查自纠自改能力,努力把工作做到企业心坎上。
坚持特殊及重点时期“每日一调度、一研判、一复盘、一报告、一督办”,节前“四表三提醒”、节中“四查一会一公告”;建立“一盘棋”响应机制,第一时间排查同类风险隐患,“别人生病,我们预防”……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始终以对人民群众极端负责的精神,最大限度将隐患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力争少发生、不发生严重冲击人民群众安全感的重特大事故。
牵头抓总强化措施
努力破解“防不胜防”问题
广州地处华南沿海,江河密布,雨量充沛,属台风登陆的常见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易受雨情风情影响。
“风雨欲来时,要让人民群众一看到应急人,就看到希望、感受到温暖。”谈及暴雨洪涝灾害应对,广州市应急管理局汛旱风灾害救援处处长秦玉才说。
广州市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广州市应急管理局,负责日常防范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全链条防御统筹调度,组织市防总成员单位开展联合值守、会商研判等。
“请各区责任人迅速到岗,加强隐患排查,有序有力落实各项防御措施。”开启应急视频会商系统,高频率调度风险点位责任人,一声声指令不断下达……这是每一次有影响的台风来袭时,广州市应急管理局提前防范的场景,也是其应对其他各类自然灾害的常态。
“什么是竭诚为民?就是要付出最大努力、竭尽所有力量、贡献全部智慧。”秦玉才说,“当前自然灾害突发性、异常性愈发明显,各项防御措施必须跑在风前、雨前。今年全市已启动69次应急响应,响应次数对比往年的40多次增加了不少,为的是时刻做好应急准备。”
北江大堤是珠江三角洲和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防洪屏障,也是广州防洪的重中之重。每到汛期,长度为11.289公里的北江大堤广州责任段巡堤压力巨大。广州市应急管理局落实24小时值班制,加强与属地、流域管理机构及前后方的协同,组织指导相关单位编制应急抢险方案并开展抢险演练。
今年4月中旬,北江发生特大洪水,北江大堤广州责任段黄塘站最高水位达7.88米。该市出动12支729人的应急队伍,4天3夜24小时不间断巡堤查险,坚决守住“水上长城”,有力保障了下游县区3200多万人口、100多万亩耕地安然无恙。
人民公仆为人民,人民应急为人民。针对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潜在风险,广州市应急管理局以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契机,全面摸清灾害风险隐患底数,形成354万条数据成果、11项综合区划评估成果,以常态化普查数据成果应用防范化解风险隐患,为市民筑牢安全堤坝。
重心下移力量下沉
守护人民群众身边的安全
基层是防控风险、排查隐患和应急处置的最前沿,只有把基层基础抓实抓牢,才能托起人民群众“稳稳的幸福”。
在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街,记者发现主干道两端分别设有卡口,对进出的电动自行车进行登记管理。外部道路的人行道上,划有充足的电动自行车停放位,随处可见排插式、景观立柱式充电设施以及充电柜、换电柜等。
“现在安全感大大增强了!即便有什么事,5分钟内社区应急救援队就能赶到现场,10分钟内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也会就位。”今年50多岁的李大叔是三元里街道土生土长的居民,他告诉记者,“住在这里很踏实”。
人民的褒奖就是最高荣誉。从杂乱不堪的城中村到干净整洁的现代化社区,三元里街不仅环境改善了、设施更新了,应急救援能力也在不断增强。今年,广州市应急管理局选取白云区三元里街道、天河区沙东街道、花都区花东镇、黄埔区夏港街道、增城区派潭镇作为试点,创新建设“最小应急响应圈”,打通应急救援“最后一公里”。
“最小应急响应圈”包括三个圈层:第一层为“1—3—5”分钟自救圈,可实现灾害事故发生后1分钟内岗位人员自救、3分钟内互救、5分钟内事发单位或应急网格施救;第二层为10分钟增援圈,可实现灾害事故发生后10分钟内镇街应急救援力量响应;第三层为20分钟专业救援圈,可实现事发后20分钟内消防救援队伍及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响应。
“我们希望将‘最小应急响应圈’打造成广州市民安全保障的第一道防线,实现对灾害事故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应急救援和预案管理处副处长罗志奇说。以三元里街为例,在今年发生的32起火警中,“最小应急响应圈”力量均第一时间到场并成功处置。
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队伍能力息息相关,队伍战斗力越强,人民越安心。在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上,试点镇街严格按照广州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市消防救援支队建立的共战共训共享机制,推动应急救援队伍与属地消防救援队伍共战、共训、共享,常态化开展“双盲”突袭式应急演练、应急拉动测试,以此锻炼队伍、检验预案、磨合机制。
以建立“一岗多能”的安全风险网格员队伍为牵引,实现全市社区网格化覆盖率达100%;以安全宣传“五进”为抓手,打造多样化的基层实用型应急安全宣教体系;以基层“三位一体”综合减灾创新做法为依托,创建208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770个社区(村)完成防灾减灾能力“十有”建设,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达1.9平方米……一项项举措渐次落地,广州市应急管理局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在服务人民中传递党和政府的温暖。
“正因为紧密联系群众,我们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实践力量和理论智慧。未来,我们将继续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永远竭诚为民,不断攻坚克难,忠实履行好新时代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广州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叶芳说。
来源 | 中国应急管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