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要有,但不要过多;爱的方式要妥帖,不要用力过度。
作者:小贝
转载自读者(ID:duzheweixin)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子女的三观有直接影响。
斤斤计较的家庭,养不出博爱的孩子;温馨积极的家庭,养不出不忠不孝的子女。
父母与子女本是世间最亲密的,有着血脉亲缘,有着关怀与温暖。
可一旦父母用错了方法,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可能变成仇人。
语言暴力,情绪不稳定
著名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们听了太多来自父母的中伤话语,见了太多语言暴力造成的悲剧。
子女的自信匮乏、安全感缺失、怯懦无能,首先源自父母的错误对待。
“你怎么那么笨?”
“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
“我怎么生了你这个祸害?”
这些话如同锥子,扎穿了子女的自尊,刺伤了子女的灵魂。
往后余生,子女都将为了治愈被父母不稳定情绪伤害的灵魂而努力。
债主心态,控制欲强
寻亲节目《等着你》中,有一对耄耋老人,来寻找自己离家多年的儿子。
老人是高知家庭,曾经有一个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又好的好孩子。孩子就读于南京大学物理系,这让他很满意。
但老人没想到,他们老两口最终会被儿子拉黑,二十多年断绝往来。
老人最后悔的,就是从小到大对儿子的过度监督和棍棒式教育。
过度的监管,让儿子痛苦难堪,最终选择离家漂泊,哪怕生活过得不如意,也绝不回那个让人窒息的家。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一书中说:“在不健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即使在成为父母后,他们也依旧保持着不成熟的人格。”
父母的手伸得太长,控制欲太强,会把孩子压得喘不过气,让孩子抬不起头。
要求过高,苛刻至极
心理学期刊《心理学通报》曾发表过一篇研究文章,针对一万多名大学生进行了调研。
结果发现,父母的期望、批评,与完美主义相关,也与追求完美的社会思潮有关。
尤其近30年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在快速增长,导致更高的抑郁、焦虑水平。毕竟大多数人,都因为那句“都是为了你好”而噩梦连连。
当子女怎么努力都无法满足父母的期待时,子女会陷入自我怀疑,最终产生仇恨情绪。
所以这里奉劝那些苛刻的父母,别都把压力给到孩子,把完美主义的幻想留给自己。
苦情演出,道德绑架
表达爱意的方式很多,没必要如此辛酸。
有位妈妈在网上晒出自己的晚餐,是一锅白菜炒饭,十分清淡。
悲情音乐的烘托,配上“儿子买20多元的奶茶,我们老的在家吃剩饭剩菜”这样的文案,无端让人气闷。
孩子在外吃香喝辣,父母在家吃糠咽菜;孩子在外玩乐挥霍,父母在家辛苦劳作。
真若如此,谁都不能心安理得。
但问题是,这些人家本也不是这样落魄贫困的情况,只是想在孩子面前营造自己的不容易。
苦情式表演,换不来孩子的感恩,反倒让孩子也活得不痛快。
与其如此,不如试着一起感受人生,把彼此当作平等的旅伴,而不是付出与索取的关系。
“没苦硬吃”,给儿女添麻烦
很多老人年轻时生活在物资贫乏的年代,节俭惯了,才有“有福不享,没苦硬吃”的习惯。
但时代已经不同,世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年轻一代的思想已经打开,父母的观念也要不断更新。
比如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就非常睿智,她是那种夏天要开空调、冬天要吃火锅、春秋就想去旅游的人。
在老人家看来,如果不能享受越来越好、越来越便利的世界,那么长寿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而老人家的这种想法,也能让子女安心了不少。
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牢不可破,也无比脆弱。
其实,为人父母最应该明白的道理是,子女并非自己的附属品,自己也并非子女的主人。
爱要有,但不要过多;爱的方式要妥帖,不要用力过度。
精心呵护的感情,才能长长久久。
愿我们都学会如何跟孩子、跟父母相处。
综合:作者小贝,转载自读者(ID:duzheweixin)
统筹:赵翔
图片:物道
投稿邮箱:yedu@nandu.cc
▊ 推荐
南都品牌馆全新板块——南都旅游,重磅登场!
我们耗时一年,严格考察、筛选各线路旅游产品的源头优质服务商,携手为粉丝提供安心有保障的旅行产品与服务。让您安心每一程!开心每一刻!
无论是高性价比的常规产品,还是精品私家小团、企业团建出游一对一定制、签证代办,皆可满足您的需求!
添加南都旅游小助理
让旅行变得
更安心、更简单!
精选旅游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