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广电系统性变革调研发展报告》从四个方面解读广电在系统性改革层面的最新动向:
01
多家广电亮出方案
系统性变革成重要方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出:“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广电总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淑敏指出,广播电视台是重要的主流媒体,也是深化行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重点。我们将推动广播电视台主动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加快系统性变革,建设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打造成为强大的宣传舆论阵地、权威的信息发布平台、重要的大众文化生活载体、有效的社会治理抓手。
在媒体融合迈入系统变革、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已有多家广电媒体亮出改革方案,争做系统性变革的“实践者”:
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正式发布《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文广集团)解放思想 系统变革 追求卓越 全力打造更具国际影响力、技术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全媒体集团行动方案》。
重庆广电加快完成第1眼新闻和华龙网的重组整合,系统重塑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全国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视听新媒体品牌——第1眼TV。
尽管多数广电机构尚未公开详细的改革方案,但系统性改革已经成为了广电机构融合进程中的题中之义。
北京广播电视台以系统性变革构筑首善媒体新优势;山东广播电视台强化自身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努力做好“1+5”立体布局;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加快推动系统性变革,持续打造具有福建特色和强盛生命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江西广播电视台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面推进台(集团)系统性变革。
正如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融合发展研究所所长李秋红所言,从融合到深度融合,到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再到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媒体的融合化进程一脉相承、不断深化。
特别是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的系统性变革,涉及到主流媒体人、财、物、事,内容、技术、运营、管理等方方面面,其中最重要、也是最迫切的是要抓紧推进认知变革、体制变革、运营变革这三个方面的变革。
02
刀刃持续向内
供给侧改革提速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首先是一场深入骨髓的自我革命,其题中之义在于加速供给侧改革。相关政策引导与市场化表现正推动广电落后产能出清,供给侧改革提速。
日前,深圳电视台公共频道、娱乐频道,宣布停播的消息再次引热议。而在去年,天津广播电视台关停了六个电视频道,贵州广播电视台关停了都市广播和摄影频道,大连广播电视台停播了综合影视频道和少儿频道……“关停并转”成为诸多频道的宿命。
伴随着融合系统性改革的推进,大批成效低、效果弱、同质化的新闻客户端也将迎来关停合并潮,这在地市级媒体融合层面表现尤为突出。
比如,“南昌头条”客户端融合“爱南昌”客户端、“掌上南昌”客户端;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关停并转受众少、影响力弱的客户端3个、新闻类平台号3个,新打造推出“暖新闻”客户端;源新闻整合了原报社“指尖丽水”和原广电“无限丽水”两大新闻客户端。
对于失去受众的媒体,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没必要再打“强心针”,做“人工呼吸”,新闻客户端自然也在此列。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黄楚新看来,新闻客户端在实际建设中存在量大但同质化严重、一体化程度低、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主流媒体新闻客户端建设的底层逻辑仍旧是内容生产,应创新“新闻+”或“内容+”模式,更应充分利用新技术,把握用户心理。
更大层面来看,在媒体内部,同质化内卷竞争,已成为制约媒体融合发展的一大难题。在这场系统性变革中,精简重复的渠道,减少低质的内容产出,减少资源的浪费成为题中之义,媒体融合刀刃向内力度必将更大、覆盖面更广。
相对于增量改革“做加法”,这一轮系统性改革是更为纵深推进的存量改革,是“做减法”,涉及到媒资、人员和机构进行整合,对媒体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触及却是媒体融合中关键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
03
警惕“修补式”改革
多维度纵深推进
“传统媒体修修补补式的改革已没有前途,传统媒体必须真正互联网化、新媒体化。” “唯有敢于进行向死而生、不进则退的一体化改革,才能实现转型。”在推进深融进程中,曾有多位媒体老总发出感慨。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曾刊文,我国主流媒体的变革还需要加快进行,还需要纵深展开,也就是要时不我待地进入改革深水区,进入全方位、全要素、全环节、全链条的变革。这项改革不是小修小补,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是要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系统性变革的本质是全方位变革,而不是部分或者边缘性变革,其具有全面性、深层次、互联性、长期性等特点。从实践中来看,这一轮媒体融合警惕“修补式”改革。广电在内容创作、技术应用、体制机制改革等层面凸显出系统性、协同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在平台建设层面,集中力量、做强做大主体成为题中之义。北京广播电视台集中精力办好主频道主频率、重点节目栏目和新媒体平台腾挪了空间资源、集聚了创新力量;上海广播电视台大力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组建全新的新闻融媒体中心和第一财经全媒体集团。
在商业模式层面。通过联动,多平台可以开发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需要主流媒体积极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增强自我服务能力和造血能力。
比如,央广传媒集团打破广播、网站、新媒体等媒体介质的阻隔,以全集团一盘棋的思维,推进媒体品牌传播体系的流程再造;湖南卫视、芒果TV、金鹰卡通、小芒、风芒、山海构成了全新的芒果六平台,组成长中短贯通、音视频共进、资源多向流通的芒果新生态。
在技术层面,广电领域正经历着一场由AIGC技术引领的深刻变革,AIGC浪潮正加速在广电领域铺开,技术应用加速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今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广播电视台、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宁波广电集团纷纷成立人工智能工作室。从总台、省级广电再到地市级广电,广电在AIGC领域的布局范围进一步向全国扩大,呈现“遍地开花”之势。AIGC在广电领域的应用正逐步深入到各个细分领域,为内容、传播、服务、商业提供了全场景服务的升级。
体制机制改革是融媒创新的重要保障。河南广播电视台实施新闻资源集约作战、文艺资源一体化运营,培育了一批精品生产团队,释放了内容生产力。实施薪酬和人事改革,绩效分配向宣传一线倾斜,破格提拔年轻人走上关键岗位,激发了内生动力。
“揭榜挂帅”制度是湖北广播电视台(集团)内容生产机制的一次自我革新,打破了过去以频道为生产单位的旧有模式,对重点项目在全台“张榜”征集生产团队,由台(集团)编委会直接对接项目组。
在媒体融合深水区,单打独斗寸步难行,主流媒体唯有“拧”成一股合力,才能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提高市场竞争力,进而推动主流媒体向数字化、智能化、社交化等方向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以协同促共生、以互补促共凝聚合力,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的融合案例不断涌现,也为媒体融合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正如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郭全中所言,系统性变革的本质是全方位变革,而不是部分或者边缘性变革,其具有全面性、深层次、互联性、长期性等特点。
对于仍然留恋旧日局部变革成果的主流媒体来说,系统性变革是一个“不破不立,破而后立”的过程,它将摧毁主流媒体此前对于用户、技术、市场的傲慢与幻想,并重塑这些多元行动者与组织之间的关系,进而带来整体性的变化。
04
没有标准答案
警惕照搬套用
在笔者看来,早期媒体融合中的盲目扩建,不仅未能实现效益的飞跃,反而因缺乏系统性的统筹规划和急躁冒进的策略,导致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这一状况明显违背了“宜融则融,能融尽融”的初衷,暴露了融合过程中的急功近利。
当前媒体融合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这一轮的媒体融合更强调科学性,淘汰落后产能、减少重复建设,优化内部考核评价机制,探索构建全媒体融合传播评价体系,直面市场需求、增强自我造血能力,成为系统性变革的题中之义。
系统性变革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案例,唯有结合自己的特色和生态,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融合之路。这就需要主流媒体在内容、技术、平台等多方面进行深度融合,将融合理念融入媒体发展的每一环节。从战略规划到具体执行,从内容创作到技术革新,从平台建设到用户服务,都要体现深度融合的精髓。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宋建武所言,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将内容数字化,而是要实现从“低水平融合”到“高水平融合”的转变。高质量的媒体融合应当是将媒体变为多功能的平台,把社会各类资源通过数据中台进行匹配和应用,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
传统的采编报道已经不足以应对数字时代的需求,媒体需要成为社会大数据的运营主体,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为社会治理和政府决策提供支撑。
“每家媒体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虽有共同方向,但无标准答案,改革者需胆识、探索者见实效、创新者有未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表示,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关键或检验标准在“数据”,场景数据、流量数据与财务数据构成了主流媒体变革的三个关键词。场景数据为智能化传播提供了基础,流量数据则用于评价传播效果,而财务数据则反映了媒体的经营业绩与可持续性。
通过深入挖掘与运用这些数据,主流媒体可以更加精准地把握市场需求与受众偏好,优化内容制作与传播策略,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媒体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