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写生漫谈
写生在中国画学习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它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的锻炼。
从绘画技巧的角度讲,写生涵盖了技法、构图、观察力、审美等多重训练内容。学生在写生的过程中,能够将过去临摹的作品与现实生活的物像相结合,为日后的创作积累宝贵的素材。同时,这也是一个自我发现与成长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改进。
写生的核心目的在于提升和挖掘孩子对自然事物的感知能力。通过写生,孩子们能够更深入地观察、理解并表现自然之美,从而培养出独特的艺术感受力。
在人文层面,绘画不仅仅是对物象的描绘,更是对文化、历史的传承与表达。通过写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所描绘对象的人文背景和历史故事,从而拓宽视野,丰富知识储备。
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往往更偏爱生动有趣的户外课程,而非枯燥乏味的传统授课方式。因此,写生课程不仅具有重要意义,还能为绘画教学增添更多的趣味性和立体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02
地点介绍
上塘十里尽开店
下塘十里尽烧窑
在梁溪伯渎港口的古运河东岸,大窑路窑群遗址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这里曾是砖窑的聚集地,百余座窑炉绵延1.5公里,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窑业画卷。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虽然如今只剩下42座窑址,但其中19座依然保存完好,仿佛时光在这里凝固,让人能够一窥当年的繁华盛景。
清康熙年间的《无锡县志》中记载:“向自吴门而外,惟锡有砖窑……不远数百里,取给于此”。这句话揭示了无锡在古代砖瓦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周边地区对其砖瓦的依赖。历史的长河中,大窑路见证了砖瓦业的辉煌,过去的600多年里,这里曾经屹立着300多座砖瓦窑。
古运河的蜿蜒流淌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近万名窑工在这里辛勤劳作,从做坯、运坯、装窑、烧窑到出窑、运销,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与智慧。大窑路因此成为了中国砖瓦生产和贸易的重要集散地,名声远播。
如今,漫步在大窑路上,还可以看到民国期间所建的窑业公所旧址。这座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无锡古运河历史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默默诉说着那段辉煌的历史,让后人能够感受到无锡古运河的深厚文化底蕴。
大窑路是无锡古运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它见证了无锡砖瓦业的辉煌历史,也承载着无锡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如今的大窑路虽然已经不再是昔日的繁忙景象,但它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和研究。
03
感受窑址的苍老
写生其实是一个深度沟通的过程,它连接着画者的内心世界与他们所描绘的内容。杨老师一直积极倡导孩子们培养发现美的眼睛,去探寻那些隐藏在窑址时光里的独特痕迹。
这样的实践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艺术技能,更培养了他们对自然与历史的敬畏与感悟。通过写生,孩子们学会了如何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世界,如何用画笔去描绘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
04
部分作品赏析
少儿国画教学的目的并非仅仅在于复制一张逼真的画作,而是通过国画这一艺术形式,全面提升和开发孩子的感知力、学习力、定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并不过于关注孩子们画得像不像,而是更加关注他们在每一堂课中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我期望孩子们能够通过国画这一媒介,培养出独特的审美眼光,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在一丹一行的国画课堂上,我们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和创意。老师们不会随意修改孩子们的作品,因为每一幅画都是他们当下内心状态的真实反映。我们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描绘世界,去表达内心的情感。
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更深入地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我们每个季节都会安排户外写生课程。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可以亲身感受四季的变换,观察大自然的细微变化,从而将这些感受融入到自己的画作中。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孩子们获得更加丰富的创作灵感,也能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
我们相信,只有当孩子们真正从内心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他们的画作才会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因此,在一丹一行的国画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艺术感知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潜能,享受艺术带来的乐趣。
一丹一行系列写生课堂犹如
“行走在自然中的课堂”
在古迹中启发孩子
发现美感受美和记录美的艺术素养
让历史文化中的美
无声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
无锡市青联委员工作室
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写生创作基地
无锡太湖学院校企合作基地
杭州双桂轩无锡点
空间展览|美术教育|活动合作|创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