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能量定律:真正拖垮孩子的,是父母的这些黑能量(建议收藏)

文摘   2024-10-15 22:11   江苏  



作者:主创团·枫子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自从有了孩子后,我就经常在思考:

是什么拉开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

网上一位博主的发帖,让我找到了答案。

博主曾做过几年家教,也从事过教育培训工作,接触过上百个家庭。

在对比了一些上层家庭和中层家庭的教育方式后,她发现:教育的本质,其实是拼能量。

很多富人家庭,他们孩子之所以目标感强,综合能力高,性格开朗,善于交际,气场强大,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一直在给孩子的成长做“增值”。

比起成绩,他们更专注提升孩子内在的自信,外在的掌控,让孩子始终保有一股拼劲。

而反观一些普通家庭,父母因为自己过得不太好,就把自身的焦虑、压力、情绪通通转嫁在孩子身上,让家庭充满内耗,让孩子被负能量吸食,逐渐变得自卑、懦弱、消极、悲观……

是啊,孩子是一个能量体,拥有高频能量才能活出精彩人生。

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在吸食孩子的成长能量。

滔滔不绝的抱怨
让孩子生命没了光

曾经听一位朋友说起自己的悲惨经历。

从她记事起,妈妈每天都苦着一张脸。

抱怨卖菜的缺斤少两,吐槽领导故意刁难,诉说父亲的各种不负责任。

但凡她稍有不听话,妈妈就会说自己如何命苦,养育她受了哪些罪,忍了哪些委屈。

妈妈说得很煽情,时不时还流下委屈的泪水。

年幼的她,一度觉得妈妈太苦了,她想拯救妈妈,却又无能为力,只能坚持做忠实的听众。

可时间久了,她也变得厌世悲观,读初二时就被确诊抑郁症。

直到现在,她每个月都还要走进心理咨询室,去疗愈童年受伤的自己。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向孩子抱怨自己的不幸,是摧毁孩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父母和孩子抱怨,本质就是“负能量转嫁”:将自己的委屈,怨恨,不满都转移到了孩子身上。

吐掉苦水的父母,一身轻松,但孩子稚嫩的内心却积满了苦楚和压抑,阳光再也照不进去。

想起抖音上看到的视频,孩子问妈妈,你工作那么辛苦都是因为我吗?

妈妈说:“不是的,宝贝。工作辛苦是因为工作是辛苦的,不论谁做,都会辛苦。就像柠檬是酸的,不论谁咬一口,都会觉得酸。”

短短几句话,暖心又治愈。

智慧的父母,是纵使生活给了他们一颗酸柠檬,也会把它切成柠檬片,加上蜂蜜水,倒给孩子喝。

父母积极乐观,孩子才能从心中生出无限希望和力量,去活出精彩人生。

当众指责

撕碎了孩子的自尊心

《少年说》里有个高一女孩祈求妈妈不要再当众教育她,给她点留面子。

妈妈却没有体谅女孩已经受伤的自尊,反而问道:

“你不分场合地犯错,妈妈能不纠正你吗?即使在外面,难道孩子的面子比妈妈的还重要?”

将大人的面子与孩子的面子对立,是很多父母没有察觉到的事。

正如一位网友说的:

“孩子犯错,家长当众指责,不过是想教育给别人看,以此表明自己不是不管孩子,不是不负责任。”

大庭广众,当着外人的面训斥孩子,父母的面子是维护住了,孩子的自尊却碎了一地。

郑渊洁说过:“要想毁掉孩子,首先应该做的是摧毁孩子的自尊。杀手锏就是当众出孩子的丑,当着外人损他、贬他、让他无地自容。”

还记得那个因打扑克被老师叫家长的14岁的男孩吗?

妈妈当着他老师和同学的面,狠狠批评了他一顿,还扇了他几个耳光。

无地自容的男孩,转身就从5楼跳了下去,不治身亡。

还有位网友,因为去网吧被叫家长,爸爸来了又骂又打,还让他当众下跪,最后孩子慢慢变得不正常了。

孩子人小,面子事大。

教育不关上门,就关上了孩子的心。

所以,下一次孩子犯错时,请学会控制情绪,关起门教育。

被父母的尊重和爱滋养着成长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自尊、自爱、自强的人,才能活得无所畏惧,自信而坚定。

喋喋不休地唠叨

让孩子知错也不改

《老师请回答》中,就有一个爱唠叨的妈妈,不管孩子做什么,都要念叨几句。

儿子在写作业,她过来就是一顿语言炮轰,不是挑剔儿子写得慢,就是挑剔儿子写得不好。

见儿子停笔不动,她又一顿质问:

“你写得怎么样了?”

“你写完了没?”

“你是在想题呢,还是想游戏呢?”

“做了几道题了呀!”

她每天催着、盯着、不停唠叨着,可儿子就是故意似的,越说越不好好学。

后来,儿子更是学会顶嘴、撒谎、离家出走,怎么让妈妈生气,就怎么来。

长期的挫败感,让妈妈一度想要带着儿子一起去跳楼。

妈妈不懂,为什么自己费心费力,却始终教育不好儿子。

节目组老师一针见血指出,是她无休止地唠叨,让孩子不得不用叛逆的行为宣泄自己的不满:你越说,我越不如你意。

就像《不管教的勇气》一书中写的:“唠叨,会让孩子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但也不去做。”

从本质上讲,唠叨只是父母的一种心理需要,以关心、讲道理之名,来缓解自己的无力和焦虑。

但被语言炮轰的孩子,接收到的其实只有父母脸上的不耐烦、不信任,还有语气里的埋怨、指责或命令。

孩子觉得很痛苦,就只能任由坏行为持续。

真正为孩子好,父母嘴上就应该有一条拉链。

少一份说教,多一份身教,用行动代替语言去影响孩子。

少一点干涉,多一点信任,孩子感觉良好,才会去改。

唯有如此,孩子才能自发自觉,努力上进,越来越好。

习惯哭穷

酿成孩子一生的贫瘠

哭穷,是一剂毒药,很多父母却没有意识到。

在超市,有个女孩盯着一瓶4块钱的饮料看了很久。

妈妈看到后,上来就开始教育:

“以后上超市不能随便见着东西就拿,一定要先看价格。

不是说不让你花钱,而是说,你是个没赚钱的小孩。

咱这个消费水平就在那里,不能跟别人比……”

周围人来人往,妈妈却毫不留情地大声训斥着。

骂她不懂事,说她不体谅爸妈的艰辛。

最终,女孩只好默默将饮料放回了原处。

这位妈妈其实并无恶意,她大概只是想借机教育女儿,钱来之不易,又或许是下意识地希望女儿感恩父母的付出。

但她不知道,她达到了自己目的的同时,女儿心里也种下了贫瘠的种子。

如父母所愿,她会听话、体贴、懂事,但她却会有深深的“不配得感”。

就像奇葩说辩手席瑞,他从小听得最多的话就是“家里没钱,你妈一个人养你不容易”。

所以长大后的他,即便努力改变了生活的不富裕,没钱的恐惧感依然如影随形。

直到今天,他去一个消费场所,只要身上没带够3倍以上的钱就会倍感不安。

甚至,他只要病得不严重就不会去医院。

面对别人对他的好,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欣慰,而是觉得“我不配。”

所以,如果孩子要求正当,你有能力满足,不妨痛快地答应;

如果没有能力,就坦荡地告诉孩子原因,并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双手,去拥有美好的东西。

不被贫困捆绑,孩子的内心才能丰盈而富足,对人生始终充满自信和希望。

索要情绪价值

让孩子不堪重负

心理学中有一个“蓄杯理论”。

说的是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个杯子,父母需要不断往杯子里填“爱”与“亲密”,当杯子被填满时,孩子能量充足,生命力旺盛。

而向孩子索要情绪价值的父母,不仅无法给孩子续杯,反而不断掏空孩子的杯子,耗光孩子的成长力量。

心理咨询师郑州曾分享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故事。

从小,女孩父母关系就不好,经常吵架,长期冷战,小小的她,夹在中间,两头受气,还要想办法调和父母。

平时,爸爸在工作上受了气,回到家,也总要把她骂一顿。

妈妈心情不好时,也没有好脸色,不是不理她,就是突然吼她。

女孩说,自己每次回家,都会在门口驻足好久,一是害怕回到家又见父母吵架,二是真的没有勇气踏进这个冰冷的家。

她每天小心翼翼,察言观色,主动讨好。

可她自己在学业上的困难,在交友上的苦恼,以及藏着心中的各种委屈、害怕、焦虑,却无处诉说和发泄。

心理能量的过度消耗,让她开始暴躁,头痛失眠,有自杀倾向,最终在高二时被确诊“重度抑郁”。

父母成为情感的“索取者”,孩子被迫成为“情绪容器”,这是家庭关系的错位,也是一个家庭最可怕的地方。

父母可以通过打压、训斥孩子,缓解内心的烦躁与愤怒。

可孩子又该怎么办?

被负能量裹挟的他们,只能默默咽下情绪垃圾。

所以,如果真爱孩子,请不要肆意向孩子宣泄你的情绪。

学会把坏情绪丢在家门口,把爱带回家,孩子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网上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父母,没有什么资源,没有太多文化,也不知道怎么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那么就请你多鼓励他,多认可他,多表扬他,多理解他,还有多支持他。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委屈,强行转移给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吸食孩子的能量,就是最好的爱。”

所以,从今天起,为了孩子的未来,请父母一定要多修炼自己。

用自己的爱、认同、尊重、信任,为孩子赋能,让孩子活成乐观、阳光、充满正能量的模样。

如此,孩子才能无畏前行,去拼一个大好前程。

共勉!


作者:主创团·枫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 end -  

当你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身边的朋友时,你在他们的心里会变得更有价值。点击右上角“…”按钮就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我就知道你“在看”

连云港市图强新海教育
连云港图强教育旨在提供及时的教育资讯,家庭教育知识,打造值得信赖的学习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