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随手发了一个朋友圈,没想到得到这么多的点赞。”
7月29日17点,湖南省人民医院护士曾瑶在微信朋友圈写道:“判断小孩心跳自主呼吸全无,一直给他心肺复苏20分钟等待120的到来”。这条朋友圈引发圈友的关注,大家纷纷留言,为曾瑶的勇敢“出手”和快速反应点赞!
7月29日16点30分,正值休假期间的曾瑶带着孩子在江西某酒店泳池游泳,刚下泳池两分钟,看到对岸有个大人倒举着一个十岁左右小孩,旁边的围观群众着急喊道:“快倒立,把水倒出来”,曾瑶立即上前查看,得知这名儿童刚发生溺水,在表明医务人员身份后,将孩子平放到地面,解开其衣服。
经判断孩子无脉搏呼吸、面色发乌,曾瑶便为孩子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请群众拨打120、取AED和散开人群。此时,现场另外一名医生也加入急救,两人经过近20分钟30:2的心肺复苏循环后,孩子嘴唇开始红润,脉搏、呼吸、意识恢复。随即120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救护车将孩子转送至当地医院。
曾瑶一直牵挂着孩子的情况,当晚从酒店方了解到小朋友生命体征已经平稳,留观后就能出院,曾瑶悬着的心才放下。
“小朋友送医后,坐在岸边缓了一会,以前都是在模型上练习和在医院内参与抢救,第一次在院外碰到这个情况,感觉是在徒手跟死神抢人。”曾瑶表示,回想还是有些紧张,但作为医护人员遇到突发情况时,应急反应已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此次成功的院外施救案例,让学医的意义和使命感在这一刻具象化。
曾瑶护士的专业素养和多年的临床经验,是她在紧急情况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湖南省人民医院定期组织开展的“第一目击者”和快速反应小组培训、演练,也是她在危急之际沉着应对的底气。
湖南省人民医院自2013年开展“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行动”,面向公众普及急救知识与技能,于2023年完成“现场救护第一目击者”培训全院全覆盖,包括保洁、保安、非临床科室在内的所有人员都接受了急救培训,并定期开展院内快速反应小组及紧急医学救援培训与演练,旨在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
夏日暑热 预防溺水
酷暑逢假期
唯有冰爽清凉深得人心
但意外危险也随时存在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
其中未成年人占95%以上
溺水已成为1~14岁少年儿童意外死亡的头号杀手
7~8月更是溺水高发期
因此,溺水安全应全民重视
防溺水知识应全民普及
一
重在预防,拒做“孤泳者”
1.家长监管,校园督促,宣传教育,严抓“六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准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4)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6)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2.游泳前科学适当的热身运动。
3. 做好安全保障,例如救生圈、救生衣,漂浮板等。
4. 禁止水中嬉戏打闹。
二
有人落水,不做“盲救者”
1.发现有人落水,立即呼救,拨打120、119、110等紧急求助电话,寻求周边人帮忙。
2.禁止贸然下水救人, 禁止手拉手救人。
3.采用正确的方法施救,可向落水者投递救生绳、竹竿、树枝或救生圈、漂浮物等。
4.接受过正式水上救援培训的人员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采取从背部拖住溺水者的头颈,保持脸朝上露出水面的方法施救。
三
岸上救护,禁做“控水者”
溺水者救上岸后,严禁“控水”,根据情况进行救护。
将溺水者放置于安全平地,判断其意识,大声呼救并拨打急救电话。
(1)若溺水者有意识,做好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2)若溺水者无意识,有脉搏、呼吸,将其翻转为侧卧位清除口鼻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做好保暖。
(3)若溺水者无意识、脉搏、呼吸,则立即从人工呼吸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打开气道→2至5次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不会人工呼吸的民众也可单纯进行胸外按压。
欢迎关注 点赞 留言 转发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程婷 审核: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