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案例 | 高校辅导员“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文摘   2024-12-27 21:02   蒙古  

01

成果概述



根据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教体艺〔2023〕1号)、四川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通知》(川教函〔2023〕536号)、四川省教育厅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四川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方案》(川教〔2024〕7号),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应促进形成健康教育、监测预警、咨询服务、干预处置“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职能部门协同联动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格局。从心理育人实践中,全面强化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索高校辅导员在面对学生心理危机时的干预处置模式,以提供方法论指导,将有利于提升辅导员专项应对处理能力。

Gilliland和James最早提出了心理危机的概念,认为危机是超过人自身应对能力的一种处境或一个事件,危机干预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原因的分析和理解。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群体的危机干预机制的探索至少已经取得七大方面的成果,包括干预工作体系逐步健全、普查与排查制度日益完善、资料统计得到落实、预防与干预的相关研究课题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CSMHAS)研发成功、专业培训得到实施、心理危机, 防范与干预富有成效等,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关注重点集中在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等方面,危机后干预机制的研究较为零散与薄弱,普遍存在具体操作、覆盖对象、主动性激发等方面的问题。

02

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本研究拟从实践操作为出发点,以心理危机学生个案为突破口进行探索研究,为辅导员应对心理危机学生提供实操技术支持,同时也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2主要内容

本研究主要内容涉及高校辅导员“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1名危机学生个案+6步心理危机干预方法+1次家校沟通协作三大部分的具体操作与实践。

03

研究思路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培训讲座等方法进行研究,从心理危机学生个案上聚焦、分析、解决问题,即从微观层面将研究落地落实,从宏观层面把握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探究“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整个课题将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调查问题、探究问题、总结问题等几个步骤开展研究。

1. 发现问题。在实际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个案访谈、心理危机个案实践中验证问题的真实性。

2. 分析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目前国内外研究进展,理解问题,分析问题。

3. 调查问题。通过文献分析、辅导员访谈,初步了解辅导员在面对心理危机学生个案中的实际困惑与问题。

4. 探究问题。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培训讲座等方法来探究问题,依托个案实操结果,提炼分析“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适用性。

5. 总结问题。干预模式可能存在的问题,未来提升方向的探索。

04

实施方法和过程



本项目主要采用心理危机学生个案实践法进行探索研究。实施过程主要包含1名危机学生个案+6步心理危机干预方法+1次家校沟通协作的“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1名危机学生个案:识别学生是否因应激、压力、挫折等某一件事或境遇不能自行解决或处理,由自身心理失衡导致的情感、认识、行为和躯体方面的功能失调的状态,回答是即为心理危机状态,非危机状态则继续做好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等预防性干预措施。但是,只要发现有1名学生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应立刻启动“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6步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第一步,确定问题,弄清事实——第二步,保证求助者的安全——第三步,给予支持——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第五步,制定计划——第六步,得到承诺。在干预过程中,要将检查评估(认知、情绪、行为、躯体化严重程度、心理社会支持系统、致死安全风险)贯穿于整个6步法的过程中。

1次家校沟通协作:为确保学生安全须突破保密原则,第一时间上报领导、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家校协同处理。排解辅导员单一责任焦虑同时提前做好心理危机学生个案家校沟通准备:确保三个熟知,把握三个重点,理清三类事实。

具体实施方法和过程如图1所示。

05

个案实践——1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处理



(一)个案概述

1. 基本信息


2. 个案简介

朋辈学生上报,A同学失眠情况严重,精神状态差,情绪崩溃,会有轻生念头,求助班级朋辈学生、学院及学校心理咨询帮助,启动首次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半年后,A同学病情加重,失眠情况严重,精神状态差,情绪崩溃,出现过激想法及行为(自杀,自残等行为),再次启动危机干预。

(二)案例分析与应对

1.案例定性

辅导员追踪发现,该生是因原生家庭的矛盾、宿舍人际交往焦虑及学业生活适应等多方面问题而引发的重度心理问题。因持续性的抑郁焦虑,导致狂躁情绪爆发,萌生自杀念头并出现自残行为的校园心理危机事件。

2.解决思路与措施

(1)6步心理危机干预

在干预过程中,将检查评估(认知、情绪、行为、躯体化严重程度、心理社会支持系统、致死安全风险)贯穿于整个6步法的过程中。

第一步,确定问题,弄清事实。辅导员第一时间联系该生,当面谈心谈话,共情、理解、真诚、接纳、尊重、关心关爱该生心理状况,取得A同学信任。

第二步,保证求助者的安全。通过谈心谈话确认该生认知行为等无异常,但情绪能动性水平较低,求助意愿强烈。辅导员动员该生寝室室友、班级心理委员等朋辈同学,成立朋辈心理帮扶小组,在家长到校前,时刻对A同学本人及其电话、QQ、微信、微博等常用软件进行密切关注,尽力安抚并稳定其情绪,实行急报告、日报告制度。

第三步,给予支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第一时间上报学院领导并和心理中心取得联系,尊重学生求助意愿,发挥积极暗示作用,24小时畅通心理支持与关爱渠道,让A同学知道,老师、同学都很关心他,随时可以为他提供心理援助。

第四步,提出并验证可变通的应对方式。结合谈心谈话,真诚关心关爱,传达学校有专业且免费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以帮助A同学自己战胜目前心理危机的资源,宿舍同学、班级干部、辅导员老师、学校心理咨询师(校内四级心理危机干预网络)都能帮助自己改善心理状态。

第五步,制定计划。通过谈心谈话了解学生求助需求与意愿,共同商定求助计划,帮助学生预约学校心理咨询,请求心理中心从专业角度进行危机评估、实施干预。

第六步,得到承诺。通过多方干预,A同学向心理咨询师及辅导员明确承诺:自己能控制住自己,近期内肯定不会做出自残自杀以及伤害他人等极端行为。

(2)1次家校沟通协作

为确保学生安全须突破保密原则,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联系家长,做好家校沟通前准备工作:三个熟知、三个重点、三类事实。家校沟通需了解家庭情况,注意家长的心理关怀,商定家校协同跟踪帮扶,家校成立“一生一策”心理帮扶团队,建立长效帮扶计划,形成危机应对合力。

(3)后期跟踪

二次危机干预后,家校商定,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A同学遵医嘱进行治疗,办理休学手续。辅导员月度跟踪:该生状态起伏,暂无复学打算,后期需持续跟踪。

06

主要成效和经验



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是每个辅导员必备素养,同时也是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中容易遇见的热点、难点,这种能力需要在不断的实践积累中得到提升和锻炼。总体来说,在我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过程中,高校辅导员“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运用取得了较好成效,该模式具有推广价值。

通过心理危机学生个案实践法进行探索发现,辅导员在运用“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时,应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1. 危机个案中应适当坚持保密原则,不随意透露学生的相关信息,但也要适度考虑保密例外。如学生不愿意将现实情况告诉父母,为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必须突破保密原则,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2. 在危机个案干预中,与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心理中心等的联系过程中,应注意方式方法,做好记录、并妥善保管。危机个案干预结束后,及时对事件进行成因分析,对事前征兆、事发状态、适中干预、事后疏导等情况认真梳理,及时总结经验。

3. 危机干预结束后应及时注意对危机学生的部分周围同学的团体心理疏导,预防心理危机次生事件的出现。

4. 强化月度跟踪,及时关注此类学生近况。另外,对于有自杀意图的学生返校,必须进行返校前心理访谈和风险评估,经专家评估后允许返校再同家长签订新的家校协同育人相关协议,确保该生人身安全。

07

下一步加强和改进计划



辅导员在心理育人工作中总结凝练出心理危机干预的间接经验,形成工作案例进行推广,从认知层面加强新手辅导员对“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掌握,内化于心,找到校园突发心理危机事件中学生危机个案的心理帮扶切入口,为新手辅导员以及涉及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所有工作者提供方法论指导。但在实际学生工作中,心理危机事件具有个案独特性,加之新手辅导员可能缺乏心理危机干预实践经验,“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并未完全推广,达到实操训练全覆盖,因此推广该模式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下一步拟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改进:

1.“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发展要结合实际进行提炼改进。新模式的产生有着独特的时代特色和孕育背景,国家政策的支持,学校的重视,心理危机干预研究领域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是“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提出的重要前提,也就决定了该模式是顺应时代变化,不断改进发展的动态理论构想,要进一步推广和发展必须结合实际进行提炼改进。

2.“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运用要创新方式进行实践演练。本模式中的心理危机干预主要涉及干预者“辅导员”和被干预者“心理危机学生个案”,其次涉及到校内各职能单位、学生家庭等各类因素,解决主要问题就抓主要矛盾,从干预者“辅导员”着手,创新实践演练方式以应对未来潜在的心理危机事件。例如,利用辅导员心理沙龙、素质能力大赛等方式,进行“1例心理危机学生”的识别、“6步心理危机干预”预演,“1次家校沟通协作”实践等情景模拟训练。

3.“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的推广要因案制宜进行灵活统筹。学生个案、学生家庭具有差异性,要注重辅导员谈心谈话基本技术训练,在实际干预过程中,坚持生命至上原则,要强化独特性思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案制宜,灵活应对,只要能缓解求助者的心理压力,使其打消自杀念头;只要能帮助求助者恢复以往的社会适应力,使其重新面对自己的困境,采取积极而有建设性的对策;甚至是只要能帮助求助者把危机转化为一次成长的体验,并帮助来访者发展新的应对机制,这都是成功的心理危机干预。

4.“1+6+1”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侧重于辅导员在面对学生已经出现心理危机时的短程介入式干预方法的介绍,是一种突发性、紧急性干预处置模式,因此未来将继续融入预防性危机干预模式的实践研究,将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进一步系统化、综合化。

高校辅导员先锋运营组

图文来源:高教学工在线

技术排版:廖名海(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

审核组长:王富明(江西理工大学)、廖名海(南昌大学抚州医学院)
推文校对:于陆璐(燕山大学)、张丹(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周晴(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李鸽(遵义医科大学)、刘茹(石河子大学)、汪莉(安徽大学)、杨娜娜(西安工业大学)
后台运营:李林洁(云南工商学院)、周青(河海大学)、李亮亮(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王昱霖(大连财经学院)、朱立友(滨州职业学院)、邢毓清(包头医学院)、孙关山(吉林建筑科技学院)

高校辅导员先锋
这是全国高校辅导员的第二个家,这里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提供各类帮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