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眨着眼,月儿画问号;彗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彩虹来架桥。童真的心中总有数不尽的“为什么”和奇思妙想。
科学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教育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基础,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至关重要。今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月指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利用榜样教育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助力学生为梦想插上科学的翅膀,上海道小学特开展“百位科学家伴我成长”主题宣讲活动。
赵忠尧
赵忠尧(1902.6.27-1998.5.28),浙江诸暨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近代物理学的先驱。192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 1930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所工作,主持建立我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室。1958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持创办国内第一个近代物理系。
科学家背后的故事
我们一起听听来自四年五班的杨昕艾同学同学的介绍。
视频
世界欠他一个诺贝尔奖
1927年冬,赵忠尧在加州理工学院刻苦攻关博士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硬γ射线在通过重物质时产生的反常吸收和特殊辐射,并将这一重大发现写成两篇论文,于1930年公开发表。赵忠尧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反物质的物理学家,然而由于评委会的失误,193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比赵忠尧晚了2年才发现正电子的安德逊。可赵忠尧对此毫不在意,因为远渡重洋不是为了拿诺贝尔奖,而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学到最前沿的科学和技术。
核物理的中国脊梁
1946年6月,赵忠尧作为中国物理学家的唯一代表,现场观摩了美国在太平洋的原子弹试爆试验。粒子加速器是最基本的核物理实验设备,由于经费极度紧张以及美国严格的技术出口限制,只能自行设计一台静电加速器。为此赵忠尧放弃了核物理实验研究,转而全身心地投入工程技术的钻研中。
他利用1949-1950年中美之间短暂通航时期,冲破美联邦调查局的层层阻拦,终于设法把三十多箱器材发运回国。这批器材后来对于静电加速器的研制、核电子学的研制、真空技术的开发等起了重要作用。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赵忠尧终于登上了著名的威尔逊总统号,从洛杉矶启程回国。赵忠尧回国建立了新中国核物理教育体系,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10位“两弹一星”元勋中8位曾是他的学生。
赵忠尧在自己的自传中写道:“回想自己一生,经历过许多坎坷。唯一的希望就是祖国繁荣昌盛、科学发达。我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
这平淡却高尚的话语,正是赵忠尧一生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宣讲者介绍
本期“百位科学家伴我成长”活动的“身边的榜样宣讲者”是来自四年五班的杨昕艾同学。她是一名阳光开朗的小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发现、热爱生活、兴趣爱好广泛。她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在2024年中小学生文艺展演、各类主题绘画活动、科技创新大赛中,多次荣获市级、区级奖项,为学校争得荣誉。她热爱体育锻炼,坚持每周6次游泳训练,提升自我成绩的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体魄和拼搏精神。她勤奋、乐观、进取,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是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小学生。
【END】
编辑丨刘金爽
初审 | 刘金爽
复审丨张贵武
终审丨李登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