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记录 | 传统营建·当代转译国际研讨会

文摘   2024-12-10 20:03   辽宁  
点击上方↑ “细部公社” 快速关注

“传统营建·当代转译国际研讨会”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主办,是孔宇航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中华语境‘建筑-人-环境’融贯机制的当代营建体系重构研究”的系列活动之一。
针对当下中国建筑系统中存在的传统基因缺失、学科过度分化、设计与建造脱节等问题,关注对于建筑及相关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整合,分别从传统营建智慧挖掘、转译理论与方法建构、适宜性技术策略研究等方面展开,以应对文化传承和人居环境质量提升的战略需求,弥补中华营建体系原发性理论缺失,深化建筑学科内涵,实现学科范式转变。




汇报人

Presenters

孔宇航  

Kong Yuhang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讲席教授

Chair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汪丽君  

Wang Lijun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主任、教授

Professor and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杨菁  

Yang Jing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讨论嘉宾 

Guests

崔愷  

Cui Kai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Academicia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tional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Master, Chief Architect of CADG


庄惟敏  

Zhuang Weimin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

Academician of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tional Master of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Tsinghua University, Chief Architec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王澍  

Wang Shu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建筑设计师

Winner of the 2012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Dean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China Academy of Art; Foreign academician of the French Academy of Building Sciences, Architect, Architectural Educator, Architectural Designer


李翔宁  

Li Xiangning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部部长,同济大学校长助理

Architectural theorist, critic and curator, professor and doctoral supervisor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ongji University, and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of Tongji University, Assistant Principal


张彤  

Zhang Tong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设计大师

Dean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ofessor, doctoral supervisor, Jiangsu Province Design Master


张鹏举   

Zhang Pengju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National Engineering Survey and Design Master, Dean of School of Architectur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黄居正   

Huang Juzheng

《建筑学报》执行主编

Executive Editor, Journal of Architecture


蔡军  

Cai Jun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Dean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Ar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Deputy Secretary of the Party Committee, Professor, Doctoral Supervisor


龚俊   

Gong Jun

上海霍普建筑设计事务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Chair of the Board, CEO of HYP-ARCH Consultants


罗伯特·利弗西   

Robert Livesey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建筑学院荣誉教授、建筑学院前院长

Professor emeritus of architecture and former Dean, Knowlton School,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斯特拉·穆特吉  

Stella Mutegi

Cave_bureau 联合创始人及总监,路易·康建筑设计访问助理教授

Co-founder and director of Cave_bureau, Louis Kahn Visiting Assistant Professor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施特凡·瑞沃勒

Stephan Rewolle

德国gmp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合伙人

Partner of GMP Architekten von Gerkan, Marg und Partner


艾瑞克·舒登弗里

Eric Schuldenfrei

香港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原建筑系主任

Associate Professor, former Director of the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米歇尔·舒马赫

Michael Schumacher

德国汉诺威大学建筑与景观学院前院长,德国施耐德+舒马赫设计集团合伙人

Former Dean of th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e, University of Hanover, Germany, and partner of Schneider + Schumacher Design Group in Germany


槻桥修

Osamu Tsukihashi

神户大学工学院教授,Teehouse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创设计师

Professor of Kobe University School of Technology, chief designer of Teehouse Architectural Design Office


张昕楠

Zhang Xinnan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

Dean and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胡一可

Hu Yike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张凤梧

Zhang Fengwu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辛善超

Xin Shanchao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刘健琨

Liu Jiankun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研究员

Associate Researche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张楠

Zhang Nan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助理研究员

Assistant Researcher, School of Architecture, Tianjin University


国际圆桌论坛现场


首先,孔宇航教授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中华语境‘建筑-人-环境’融贯机制的当代营建体系重构研究”的整体研究情况,包括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目标、关键科学问题、创新点、技术路线以及合作研究团队等内容,并且列举了自2021年以来的整体课题的研究成果。随后汇报了课题设计研究部分的基本内容,相关研究成果受邀参展第17、18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2022第九届深港双城双年展,2021年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国际展览。

孔宇航教授汇报

孔宇航教授汇报内容


随后,汪丽君教授汇报了课题研究的理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首先是中华传统空间基因的挖掘,包括中心性概念和大尺度空间特征;其次是现当代中国建筑中概念与生产机制的研究与重构;第三部分是基于类型形态学建立了中国历史和当代建筑、地段和部分样本城市形态的数据库,构建了包含核心空间、边界空间、外部空间等在内的分析框架;最后通过案例研究探索了传统空间概念向现代建筑的转译方法。目前,研究成果已转化为教材出版、教学获奖和地方标准的制定等成果。

汪丽君教授汇报


汪丽君教授汇报内容


最后,杨菁副教授就中国建筑史的研究项目做了系统性总结。研究立足于中国传统建筑概念的系统梳理,通过古代文献研究,深入探讨了时空互动、敬畏自然等传统思想在建筑空间中的具体体现。在实证研究方面,通过分析大量图片和实物,有效探索了概念与实体建筑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团队运用三维激光扫描等现代技术手段,搭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数字化平台,建立了一个综合性的传统建筑知识数据库。这一研究不仅为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研究成果也已在教育和实践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杨菁副教授汇报内容


汇报结束后,评委就汇报内容及课题进行了探讨。


崔愷院士认为对于中华传统营建思想的挖掘应该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工作,在基金完成之后也应该以其他形式继续研究下去。并且强调了基础信息平台的重要性,建议建立包含优秀项目和建筑师作品的数据库。建议挖掘多种并行的转化途径,在不同场地条件、项目规模等约束条件下寻找适宜的方法。同时特别提到一些中国建筑师对传统空间的现代转译实践,如王澍从中国古代绘画、园林、材料中汲取灵感,还有一些建筑师专注于将庭院、园林、胡同等传统空间融入现代设计中,但最终的作品却并不刻意展现中国“样式”。这些都是很好的方法去拓宽转译这条路,这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是具有中国本土性的设计理论与方法。

崔愷院士发言


庄惟敏院士从研究方法和哲学概念两个层面对课题研究提出建议:在方法论层面,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尤其是关于研究技术路线图的建立,地域特征的本土性考虑可能比年代划分更为重要。同时指出关于向心性的理解应该是多义的,例如,中国传统庭院体现出的“虚中心”概念,与西方建筑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中西方语境中重要的哲学差异。

庄惟敏院士发言


王澍教授指出,传统营建智慧很难用现有建筑学理论体系来完全解释。建议以样式雷的资料库为平台,将已有研究进一步深化,探索基于中国哲学的现代建筑理论与方法体系。

王澍教授发言


李翔宁教授希望继续明确在过往的中国建筑百年探索中,从传统到当代的过程中,哪些部分丢失了,哪些部分是恒定不变的,以及哪些部分是因为现代材料和技术发展而改变的。这种研究虽然不一定直接指导实践,但可以为今后的传统研究提供方法论启示。

李翔宁教授发言


张彤教授指出,研究中国建筑时需要注意,在中国传统中,艺术和哲学的等级是大于技术的,这与西方将技术和艺术置于同等地位的观念是截然相反的。纵观历史,西方的建筑师会将“艺”和“技”这种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东西结合起来,但这在中国是有欠缺的。比如“造房子”这件事,在中国古代是算不上艺术的。这种差异在研究"传统营建"向"当代转译"的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

张彤教授发言


施特凡·瑞沃勒认为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中国文化传统转化为现代建筑,而不是简单地做一些形式与样式上的模仿。这需要真正理解并找到一种实践模型,使其能够适应现代的结构方式、材料运用和生活方式。同时肯定了中国新一代年轻建筑师正在开创具有独特中国特色的建筑方式,并且在欧洲建筑界也收获了很高的认可。

施特凡·瑞沃勒发言


米歇尔·舒马赫肯定了项目的研究方法,同时关注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询问是否会以书籍形式出版或用于学校教学。课题负责人孔宇航教授指出,研究目标远不止于出版著作。过去百年来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建筑实践和教育体系主要借鉴西方体系,如布扎体系和包豪斯体系,导致本土历史智慧的研究机会较少。相比之下,日本学者持续研究本土建筑传统并实践,产生了诸多独特成果。为此,孔宇航教授提出了明确的研究路径:首先发掘传统中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其次将现代建筑理论、方法和技术与传统智慧相融合;最后形成学术成果,培养人才,并推动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这体现了研究团队构建融汇传统与现代的完整学术体系的愿景。

米歇尔·舒马赫发言


艾瑞克·舒登弗里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研究视角:在当前建筑研究普遍关注分类和层级体系的同时,那些无法被归类的“异类”建筑或许更值得关注。这些建筑往往出现在偏远地区,它们的特殊性不仅能反映结构体系本身的局限,更能揭示地方的独特性和不同的思维方式。他指出,虽然学生在设计时倾向于遵循既定规则,但适度打破常规同样重要。这种对非常规建筑的研究可能开启新的研究路径,因为它们体现了个人的独特贡献,而不是简单遵循既定模式。探索这些特例形成的条件和原因,将是一个极具启发性的研究课题。这提醒我们在建筑研究中需要在遵循与突破之间找到平衡。

艾瑞克·舒登弗里发言


槻桥修教授对中国文化和建筑原型的研究很感兴趣。同时他对比中日建筑空间特点,指出中国建筑具有强大的中心性特征,而日本建筑由于湿度的原因,更注重室内外关系,这使得每个时代的日本建筑都对外界的光线、风等因素非常的谨慎。并且提出如何让这种“强中心”的概念适应不同环境的思考。

槻桥修教授发言


罗伯特·利弗西教授提示要增强研究的探索性。例如当我们谈论庭院时,问题不仅仅在于“我们知道庭院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对此说些什么”。如果我们把园林的理念应用到庭院中会怎样?这会如何影响庭院的形态?如果采用常规的方法,简单地列出“这些是你需要做的事情”,可能会限制创新。建议在研究过程中更多关注值得提问的地方,而不是简单列出规则。

罗伯特·利弗西教授发言


斯特拉·穆特吉教授提到该项目与其研究团队所做的一些事情比较相似。同时表达了如何对人类和非人类(如动植物等)之间需求平衡的思考。除此之外,她特别关注如何向现代年轻人推广传统建筑文化。以一些流行歌手为例,全球年轻人都认识,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这反映出传统文化推广的困境。同时她也提出了重要问题:如何从居住区向城市周边进行升级?以及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传统空间概念如何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生活方式?这些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斯特拉·穆特吉教授发言


在讨论中,艾瑞克·舒登弗里进一步提出,可以通过AI技术来分析建筑方案,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将这些模式映射到中国的不同地区。这种分析方法不仅能够发现地理位置相距遥远的建筑之间存在的令人意想不到的联系,还能深入研究传统的“交叉系统”。同时艾瑞克特别提到了如何理解一个大国内部的多样性,就像美国一样,中国也不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而是由数百个具有独特文化的地区组成。AI在这种分析中的优势在于它能够以更客观的方式建立连接,发现人类可能会忽略的模式,从而为我们提供一种量化的方法来理解那些原本难以衡量的文化和建筑特征。这种方法既能保持学术严谨性,又能揭示出建筑和文化之间深层的联系。


黄居正主编针对研究题目的传统营建和当代转译,建议从普遍性和独特性两个层面研究当代转译问题。他强调研究传统建筑需要具备历史意识,既要探究过去,也要研究传统在当下的现存状态。他指出,尽管现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但传统元素如对园林的向往仍可作为一种理想追求。只有当建筑与当代生活方式相契合时,才能真正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重现。同时他进一步提出建议:与其停留在抽象的哲学层面,不如回归更实际的问题研究,比如从样式雷图档中研究传统的基地处理方法,或者探讨材料应用等基础性问题,这样可能会取得更具实效性的研究成果。

黄居正主编发言


张鹏举教授将“传统营建的当代转译”问题归纳为两个核心:转译什么和如何转译。他指出,关键在于从传统营建中提炼出真正的营建传统。但由于传统的原型难以具象,如何在现代语境下选择性地继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他肯定了黄居正的建议,采取实用主义态度:对当代有用的传统元素就继承使用,无用的则可以舍弃,重点是要在现代条件、能力和需求中找到平衡点。

张鹏举教授发言


会议的最后,孔宇航教授进行了总结。他指出,长期专注一项研究容易陷入思维定式,而通过不同实践者和学者的讨论交流,可以开拓新的思路。他认为即便观点之间存在矛盾,这种批判性的思考和多角度的探讨对研究的推进都很有帮助。这次研讨会的多元化视角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启发。

孔宇航教授总结发言

活动现场


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欢迎加入杂志官方读者俱乐部微信群!我们将在读者俱乐部微信群内不定期举办各种有奖活动,也会分享最新行业资讯和活动信息。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期待您的宝贵意见!

官方微店入口


建筑细部2024年第6期

(主题:产业建筑+实体结构
长按下方二维码购买>


建筑细部2025年全年征订

读者俱乐部微信群专享

75优惠

原价588元/年

441元/年(包邮)

长按下方二维码购买>


细部公社
一本聚焦细节、接轨世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建筑专业杂志,紧密关注国际建筑、景观、规划、室内行业的人、事、技、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