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国“宋家三叔”探访山核桃全网破圈!

旅行   2024-11-22 19:03   安徽  


随着李子柒的复出与爆火,传统文化与非遗技艺这个赛道上又增加了许多安徽大将的身影。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条长达300秒的“宋家三叔”非遗技艺短视频,三叔从安徽南部的宁国出发,借助天目山脉独特的地貌、气候,发现孕育了粒粒饱满的山核桃。从原果的采摘到一粒粒果仁,是林农的悉心照看,更是匠心工艺的呈现,自从在视频号、抖音、微博问世以来,引发了全网关注。

“回忆都回来了,三叔原来不光会扛相机。”网友反响热烈。有人被这份“给孩子的礼物”的用心打动,有人对这份深耕非遗技艺的韧劲表示敬意。

该条视频发布当日,在抖音播放量破十万,累计获赞数超过2800。视频号播放量也突破万次,1500余人点赞,上百人评论,深夜刷爆安徽人的朋友圈。更新次日上午,“宋家三叔”抖音粉丝数已经破千。新生账号凭空出世,让更多人了解并看到安徽非遗的魅力和精神。
这是足够有说服力的数据:非遗内容是有生命力的,深耕它的好故事,不论迟到多久,自然会激起回响。

破圈的“宋家三叔”,专注讲好非遗故事。“白露到,竹竿摇”,宁国的白露是收获的味道,山核桃是宁国的一张靓丽名片,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到了初秋白露时节,乡民们都齐家出动,带足干粮茶水、各式工具,走过几道山岗,向山林深处进发,满地便是“黄金果”,山谷里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宁国的山核桃大多都生长在,海拔400-1200米的高山中,这里充足的光照,充沛的雨量及土壤,都让产出的山核桃分外香甜,人称最美味的山货。宁国山核桃更以其粒大、壳薄、桃仁肥厚、品质优良、商品性佳而著称

皖南的老工艺有晒,洗,蒸,煮,敲,烘,选这七道工序,一个流程下来要耗时两天。相比于一个流程为10个小时产量为2000斤的普通山核桃,古法手制山核桃的制作流程是两天而其产量仅为30-40斤。
手制山核桃是由栗木桶蒸制,山泉水煮熟,栗树炭烘烤。在加工的过程中,仅放入了桂皮,甘草,小茴,八角和盐,除此以外再无添加。将汩汩山泉里翻滚过的山核桃置放于红红炭火之上,等候那唇齿之间留下一抹淡淡栗香。
铁锅里煮制10-12个小时的这道特殊工序会在山核桃上壳上留下青黑色的印迹,这造就了老工艺山核桃的独特外观。掰壳取仁,琥珀色的核桃仁嵌在壳里好似双珠玳瑁,赏心悦目,样子喜人。
现在山核桃加工从果皮处理,蒸煮、烘烤到封口包装等加工过程基本实现机械化作业,但也要经过十余道工序,才能成为一颗好吃的山核桃。
近几年,在抖音上,非遗主题的短视频创作蔚为风潮,《2024抖音非遗数据报告》透露,仅在抖音上,就活跃着1428名非遗传承人,以及众多传播者。时隔三年,李子柒以“传统文化创作者”的身份回归了。
11月12日下午,李子柒发布了一条用“雕漆隐花”的非遗技艺翻新旧衣柜的视频。在这条长达14分钟的视频里,李子柒记录了自己从立夏到大寒,耗时六个月,自制大漆,把旧衣柜翻新为漆器,送给奶奶的过程。
同样这一次,“宋家三叔”的短视频走红,给安徽的非遗打下一束强光 ,也打开了故事的起点。一个接一个的内容创作者,把目光聚焦在这片曾经稀声的富矿上,非遗内容登上热搜已成为日常。
当无数的回响和光源聚集在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了更多出圈的机会
我国的枣树,分为北枣和南枣两大族群。其中,安徽省宣州市水东镇,是名扬四海的枣乡,那里的水东蜜枣,更是南枣中的璀璨明珠。
水东蜜枣,原名“徽枣”。相传在明末清初,歙县城外的一座古庙中,和尚们用蜂蜜熬煮青枣,创造出了美味的蜜枣。这种制枣的技艺,后来流传到了盛产枣子的宣城水东地区,经过数百年的沉淀与提升,终于孕育出了享誉全球、风味绝佳的“水东蜜枣”。
早在三百年前,水东的青枣便以其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的特点,赢得了人们的赞誉。而水东蜜枣的制作历史,更是长达百余年。水东蜜枣外形扁平,金丝细缕,核小肉厚,口感脆酥甜美,色泽宛如琥珀。更为神奇的是,它还富含蛋白质、淀粉、维生素和人体所需的十几种氨基酸,是营养滋补的绝佳之选。
水东蜜枣,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岁月的沉淀。在古老的工艺中,每一颗蜜枣都需经过精心挑选、清洗、切割、腌制等多道繁琐工序,方显其独特风味。其色泽金黄,口感软糯,甜而不腻,既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匠人匠心独运的结晶,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非遗文化的深邃与魅力

这是文化传承,更是独属于我们中国人的诗意和浪漫”。在评论区里,“宋家三叔”的用心被读懂了。这期文房四宝专题视频背后,是他一如既往深耕内容的心力。每一束光,照亮非遗创作。

文房四宝之首的宣笔,其制作技艺源于秦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宣笔原产地为宣城市宣州区和泾县,以选毫精良、制作精密而著称,有装模雅致、毛纯耐用、刚柔适中、尖圆齐健四德之美的独特风格。
宣笔历史悠久,始于秦代,产于皖南泾县。因泾县昔时属宣州总管府所管辖,属制毛笔又主要集中于宣州集散,故因地得名曰“宣笔”。宣笔技艺独特,取料精致,品种齐全,适用广泛。宣笔制作的材料分两大类。一类为笔杆,另一类是笔头。
宣笔的制作不仅精于选料,更注重工艺。其制作需经过选料、水盆、制杆、装套、修笔、镶嵌、刻字、检验包装八大工序一百零八道工艺,技艺极为复杂。而想要制作好一支宣笔,需要的不光是耐心,还有像宣笔制造技艺传承人——佘征军那份一辈子只做一支笔的匠人精神。

宣笔始于秦,盛于唐宋,其技艺独特,取料精致,被历代书画家称之为“硬软适人手,百管不差一”,并一度作为“贡品”、“御用笔”而盛行全国。元以后,因为战乱,制笔工匠纷纷南流,宣笔才渐渐衰落,但它仍旧在中国名笔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品的宣笔还要有灵性,通人意,顺畅地配合书写者的使用,成为他手臂的延伸,让主人笔走龙蛇,妙笔生花。”众多文房四宝的非遗传承人对制笔的痴迷,数十年来从未有过半分消减,也正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研究,共同挖掘恢复了汉、唐、宋、元各代宣笔名制,使宣笔重放异彩!

为非遗传播助力的,不止有年轻的新匠人,还有年轻的新观众。《2024抖音非遗数据报告》 显示,在抖音上最爱看国家级非遗内容的两个群体,一个是60后,一个则是00后。

于是,非遗的新故事有了更多讲述者。在短视频时代,举起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非遗传播者。在抖音上,讲述非遗体验的网友有1397万,他们和传承人、创作者一起让非遗内容有了丰富的出圈形式,比如用炫目特效展示国粹,精美复刻传统非遗,探访记录背后故事,甚至可以在街头摆摊宣传解说。

非遗也有了全新的打开方式,它可以“打卡”,与城市文旅、生活服务结合;也可以“打赏”,在直播间里为纷呈的戏曲艺术叫好;在直播间里,非遗产品热销,这不仅让非遗被照亮了,也让坚守传统技艺的人们不再远走他乡,困于生计。

在这里点开一个视频,就能讲述一束光的故事。“宋家三叔”表示“我的世界有了一束非遗之光,所以我纪录这束光,很迫切地想把这些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这束光,传递给了众多网友和热爱文化,传承非遗的手艺人,又传递了千千万万的非遗新观众,在更广大的世界里,发出更多光亮。

来源:中闰汉宇文化集团 
初审:何仙玲、尹颖
复审:潘雪
终审:李庆华
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后台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游安徽  请关注“游安徽”APP


宁国文旅
最新宁国文化旅游咨询,提供当地旅游咨询公共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