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富民兴边新名片
其中
提到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阿里村
云南省绵延着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近年来,当地以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打造富民兴边新名片。
龙利村是西双版纳勐海县的一个边境村,这段时间,只有60户居民的村寨每天都要迎来几百名的全国游客。而在过去,因为一条江的阻隔,龙利村与外界少有联系。为了改变像龙利村这样的偏远抵边村寨的面貌,近年来,云南聚焦8个边境州、25个边境县,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鼓励在外人才返乡建村。就是在这项政策的倡导下,“80后”党员玉儿囡回到龙利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
在各级党组织和社会的支持下,玉儿囡带领乡亲们在村口的江上架起了一座桥,打通与外界连接的道路。随着路桥电网全面贯通,曾经做过导游的玉儿囡又带着大家一起发展边境乡村游,党员干部们带头拆围墙、修沟渠、建花园……村寨面貌焕然一新,旅游产业红红火火。
像这样由基层党组织牵头领办的乡村振兴项目,云南已经建设了349个,形成了边境线上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在拉祜族村寨、普洱市澜沧县阿里村,通过“党员+农技人员+农户”的帮带模式,培育了一批懂种植、善管理的乡土人才,柠檬产业从无到有,年产值达到800万元。
通过深入推进边疆党建长廊建设,2023年以来,云南省25个边境县(市)新成立党支部1500多个,新增党员6300多名。
多民族聚居的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地处大山深处,与缅甸接壤,村民家离边境线最近的距离仅200米。在这里,各农户挂国旗,党员户加挂党旗,村口树立的“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标语十分醒目。
入户收集民意、讲解政策;帮助村民干农活、销售农产品;请专家到村指导农户养殖蜜蜂……这是龙乃村村委会主任助理、驻村工作队员金利子的工作日常。金利子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2018级博士生,毕业后通过选调生考试,回到沧源县工作。她虚心向村干部学习请教,对村里的“零碎事”问东问西、忙前跑后,跟着做、学着做。如今,她已成长为“能手”,处理村情村务得心应手,还收获村民给取的佤族名字“喃金”。
进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打洛镇龙利村,需经过一座当地群众称之为“感恩桥”的石桥。过去,龙利村与外界隔着一条河,村民出行需绕路,十分不便。现在,村里建起了可供两车并行的石桥,村民出行十分便利。
近年来,龙利村以建设边疆党建长廊示范点为契机,整合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实现水电路网全通,活动场所、公厕等设施齐全,村民拆除围墙、栽花植绿。如今的龙利村实现“推窗即美景,入户即花园,庭院花草香,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
龙利村与缅甸接壤,全村共有60户282人。2023年底,龙利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进旅游开发公司,共同开发集“红色边境游、果蔬采摘、餐饮民宿、露水集市”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2024年9月25日,在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的民族团结园里,当地群众参观民族团结誓词碑。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 摄
“春夏秋冬千盏茗,东西南北一家人。”这副写在普洱市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西城社区“连心亭”里的对联引人注目,各族居民每天都会在亭子里喝茶、议事。
西城社区是多民族聚居的老旧小区,独立相邻的利民、凤鸣、老印刷厂三个小区曾互设围墙,环境脏乱差,矛盾纠纷多。近年来,经过老旧小区改造和绿美社区建设,三个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居民们心气顺了,和谐共居。西城社区党委书记马应思说:“我们利用好紧邻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的优势,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引导居民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记心间。”
以前,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遮镇曼拉村喝酒闹事成风、环境脏乱差,各家砌起围墙防盗防扰,邻里间来往少、不团结。2016年,曼拉村党支部整合项目资金,动员群众开展“拆墙透绿”工程,党员干部率先拆除自家围墙,带动全村92户居民“拆除围墙、打开心墙”。没了围墙后,你家栽花,我家种树,你家三天一清洁,我家天天大扫除,村子一天天绿起来、美起来。曼拉村党支部书记岩温龙说,随着生活环境改善,村民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大家团结一心发展农旅融合产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党建引领之下
云南边境村寨开创基层善治新局面
奏响和谐团结新乐章
来 源丨央视《新闻联播》 新华每日电讯 “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