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单位的“鄙视链”:谁在顶端,谁在末流?

文化   2025-02-04 09:02   北京  

牛局说在中国复杂的行政体系中,县级单位构成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然而,在这个看似平等的体系内部,却也暗流涌动,形成了一条条或明或暗的“鄙视链”。


在县级单位里,存在一条鄙视链。这条“鄙视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权力大小、资源多寡、社会声望等因素紧密相连,更与中国特有的“官本位”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它不仅影响着各单位之间的关系,也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心理状态。

权力之巅:“两办”与“六大班子”

在县级权力架构中,县委办和县政府办(简称“两办”)无疑处于“鄙视链”的顶端。

作为县委和县政府的“中枢神经”,它们负责统筹协调、上传下达、督查落实等核心工作,是县级权力运行的“总开关”

紧随其后的,便是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县纪委监委、县人武部,这“六大班子”的组成部门。

其中,县委常委部门如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政法委等,因为掌握着人事、意识形态、统一战线、政法稳定等重要权力,自然也位居前列。

组织部作为“管干部的部门”,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资源聚集:实权部门的“硬实力”

如果说“两办”和“六大班子”组成部门的地位更多源于其政治属性,那么一些掌握实权的职能部门,则凭借其对资源的掌控力,在“鄙视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例如,发改局作为项目审批和资金分配的重要部门,是各单位争相“跑部”的对象;财政局掌管着全县的“钱袋子”,其话语权自然不容小觑;公安局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刀把子”,其强势地位毋庸置疑;自然资源局手握土地和矿产资源,住建局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管理,这些部门的实权和油水,也使得它们在“鄙视链”中排名靠前。

三、边缘地带:群团组织与事业单位的“无奈”

相比之下,一些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则处于“鄙视链”的末端。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虽然也属于县委领导,但由于其职能相对边缘,缺乏实质性的权力,往往被视为“养老部门”。

而一些事业单位,如党史研究室、地方志办公室等,更是因为其工作内容相对冷门,缺乏存在感,而被戏称为“清水衙门”。

至于一些自收自支或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由于需要自负盈亏或部分自负盈亏,其地位则更加尴尬。

四、“鄙视链”背后的深层逻辑

县级单位“鄙视链”的形成,既有权力运行的客观规律,也有社会文化的影响,更是编制体制弊端的体现

从权力运行的角度来看,权力越大、资源越多的单位,自然越容易受到重视和追捧。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官本位”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行政机关的地位高于事业单位,掌握实权的部门优于边缘部门。

从编制体制弊端来看,当前我国行政、事业编制划分仍不够科学,权责不匹配,导致不同单位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五、打破“鄙视链”:路在何方?

县级单位“鄙视链”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干部队伍的团结和士气,也阻碍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打破这条“鄙视链”,需要多措并举:

     1.深化机构改革,优化职能配置, 科学划分不同单位的权力和责任,改变“忙的忙死,闲的闲死”现象。

    2.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破除“唯权力论”、“唯资历论”,让真正有能力、有担当的干部脱颖而出。

    3.加强干部交流轮岗, 打破部门壁垒,促进干部全面发展。

    4.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强化公益属性,弱化行政色彩,让事业单位回归其应有的定位。

    5.淡化官本位思想,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

打破“鄙视链”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一个更加公平、更加高效的县级治理体系,才能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

这不仅仅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事情,更是关系到整个县域发展的未来。

我们期待着,这条“鄙视链”终将成为历史,一个更加平等、更加和谐的县域政治生态正在到来。

局长来了
大家好,我是局长。说点有意思的事,说点你想懂的事,你会来的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