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至12月1日,2024-2025赛季国际滑联速度滑冰世界杯(北京站)将在国家速滑馆举行。根据最新报名情况,将有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名选手参加本次比赛。作为北京冬奥会比赛场馆,有“最快的冰”美誉的国家速滑馆也已完成制冰,静候各队选手。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冰丝带”首次在没有国际制冰师陪同指导的情况下,由中国团队独立完成制冰。团队成员之一、国家速滑馆公司旅游服务部工作人员耿宝楠说,这块冰有信心接受国际顶级赛事的检验,“同时也希望未来用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为中国冰雪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这是团队共同的梦想和追求的目标。”
充分利用冬奥遗产
“冰丝带”的冰面质量,一向为各国高手所盛赞。首次独立制冰,耿宝楠坦言,“说没有压力是假的。”同时他也深信,这支参与过北京冬奥会和上赛季世界杯北京站制冰工作的团队,经得起考验,“大家已经储备了丰富的工作经验,过程中也没有遇到太大困难,可以说是得心应手。”
据介绍,这支22人的团队由国家速滑馆制冰师和国内部分优秀制冰师组成。“冰丝带”于本月7日开始化冰,12日开始制作底冰和喷白,随后经过场地测量、测绘、画线、逐层整冰等工序,整体制冰工作于本月20日完成,比原计划有所提前。21日,场地进行了初步测试。
本次制冰,团队依旧使用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并根据国际滑冰联盟的最新竞赛规程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在浇冰手法上,团队也进行了细节调整,提升了冰面的整体亮度,使冰面更加晶莹剔透。“制冰工作严格遵守国际组织的要求,根据场地温度、湿度和环境条件来进行。团队非常期待运动员们重返北京,在‘冰丝带’创造佳绩。”
赛事组委会负责人、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唐虹表示,“利用好冬奥遗产”不仅体现在场馆再利用,也包括人才、经验的储备和演练,并最终作用于项目发展和全民参与。
“速度滑冰是冰上基础项目,在欧洲非常受欢迎。”据唐虹介绍,本届世界杯开票后,票务销售情况明显超过上届,说明通过冬奥会和去年世界杯的举办,了解和喜欢速滑的人已经越来越多。目前,本届世界杯筹备工作已经进入冲刺阶段,而2026-2027赛季,北京还将举办速滑四大洲锦标赛和单距离世锦赛,“除了最好的场馆、组织运行保障,我们也要做好观众服务、赛事宣传等工作,办赛应该是全国的标杆。”
专业标准服务大众
本周双休日,作为下周速滑世界杯的测试比赛,2024年北京速度滑冰公开赛暨“中国体育彩票杯”2024年京津冀青少年速度滑冰邀请赛率先在全新亮相的“冰丝带”举行。本次比赛由北京市体育局主办,北京市体育竞赛管理和国际交流中心、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市滑冰协会承办,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区市代表队的运动员及个人选手近百人参加。
“我之前来这里比赛过,感觉这块新制的冰比之前‘顺’很多,特别平滑,蹬起来很有力,阻力感更小。”东城区速度滑冰队的参赛选手贺一韩说。
本次比赛不仅使用了冬奥标准的冰场,赛事组织运行也全部依照专业赛事规格。据北京市滑冰协会会长范军介绍,比赛使用了全国锦标赛的计时系统,还有很多参与过北京冬奥会的裁判参与到执裁工作中,“希望尽可能为大众选手提供更高水平的竞技平台,助力项目推广。”
作为“老冰雪人”,范军感叹道,北京冬奥会之前,东三省以外的速度滑冰场地很少,更没有大众比赛,“后冬奥时代,‘冰丝带’作为北京唯一一个国际标准的速滑场地,对项目发展起到了巨大促进作用。从2023年起,这里已经举办了8场面向大众的速滑赛事,更多人则通过日常体验、观赛开始了解这个项目。”据范军介绍,北京的短道速滑和轮滑普及度很高,后备力量充足,“这些项目与速滑之间可以转换衔接,相信未来北京速滑会取得快速发展。”
已经上高三的贺一韩就是从小练习轮滑,并在“轮转冰”的大潮推动下开始练习短道的。去年,他又开始兼项练习速滑。“十年前北京都没什么冰场,现在场地多了,训练更方便,每天都能上冰,还有很多高规格的群众赛事,对提升水平有很大帮助。”并不打算走专业道路,只是因热爱而坚持的贺一韩表示,自己就是“冬奥遗产”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推荐阅读
近期热门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北京日报视频号,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