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到新疆喀什的飞行时间超过5个小时。清晨6点起飞,11点半在喀什落地时,当地的上午才刚刚开始不久。直飞的航班让北京和喀什的距离显得并不那么遥远。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喀什地区疏附县帕哈太克里乡分得土地翻身做主人的农民曾请诗人铁衣甫江代笔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维吾尔长歌式致敬信。当年8月30日,毛泽东主席亲笔给他们写了回信,说他们已经从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束缚中获得解放,鼓励他们更加团结、努力生产,改善物质生活,同时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收到回信的维吾尔族群众从此认准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维吾尔族人民的美好生活。这一书信往来,体现了新疆各族群众和全国人民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喀什地区疏附县托克扎克镇阿亚格曼干村。他十分关心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与村民拉家常,察看住房、牛羊圈、果园、农机具等,鼓励村民们在党的惠民政策扶持下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他还来到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进教室上操场,了解学校双语教学情况,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双语,增进各民族了解和沟通,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10年过去了,但村民们说起那一天,就好像发生在昨天;说起习近平总书记,就像在说亲人。他们用灿烂的笑容告诉记者:中华民族心连心,北京与新疆近在咫尺。在阿亚格曼干村,村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幸福感一天比一天强。
在阿亚格曼干村民房里,在疏附县市民广场上,一张张笑脸、一阵阵琴声、一支支歌曲、一段段舞蹈……都反复表达着同一个主题:今天的日子真红火,红得好像燃烧的火。同样的火也燃烧在喀什地区,燃烧在天山南北的各个角落。走进村民阿布都热合曼·阿布里米提家,首先看到的是停在院子里的小轿车,阿布都热合曼骄傲地说,车是两年前买的。穿过前院往里走,只见高大的葡萄架上果实累累,形成“碧玉”长廊,长廊外还有梨树、无花果树等果树。此时正是丰收时节,满院都是果香。穿过葡萄架,右手边是一个宽阔的棚子,里面堆着打成方捆的麦秸,发酵后就是牛饲料;左手边是一个通风良好的牛圈,20多头牛正在悠闲地吃草。“我现在常年养20多头牛,光是养牛一项,每年可以收入8万多元。”阿布都热合曼告诉记者,“我能过上好日子,要感谢阿卜都克尤木·肉孜。2017年我刚开始养牛的时候,他没少帮我,帮我选品种,看长势,我周转不灵的时候,他还几次借钱给我。”阿卜都克尤木·肉孜是当地的致富带头人,阿布都热合曼是他带动的5户养殖户之一。不过,阿卜都克尤木本人今年已经决定不再养牛,转而从事农家乐的经营,主要菜品是烤全羊。他告诉记者:“现在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烤全羊很受欢迎。”在阿卜都克尤木家里,宽敞的门廊墙上挂着习近平总书记到他家时拍摄的大幅照片:一家人满脸喜悦地围坐在总书记身边,手拉着手,幸福感十足。阿卜都克尤木的妻子阿依先木古丽·艾则孜向记者介绍当时的情况时仍然十分激动:“总书记当时就坐在这里,拉着阿卜都克尤木的手问党的惠民政策是否落实到位,他告诉总书记,党的惠民政策太多了,各种补贴用10个手指头都数不完,老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总书记听后很高兴……”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鼓舞了这个维吾尔族家庭。阿卜都克尤木当时只养了两头牛,到2016年他扩大规模养了16头;阿依先木古丽则在第二年也就是2015年开始发展庭院经济,种起了西瓜。2016年,一向爱养花的她在村委会的支持下,在院子里的西瓜地建起拱棚,成为村里第一个经营花卉工房的农民。一直到现在,这个花卉工房每年都能给她带来2万多元的稳定收益。“当时,我们家因为一直养牛,种地也种得好,生活条件在村里算是比较好的,总书记嘱咐我们要带动更多的人过上好生活。我们一边抓好自己家的生产,同时也力所能及地去带动大家。我本人经常去教一些人种花,阿卜都克尤木则是去帮助别人养牛、种地;家里有农业机械,他也经常开出去帮助脱贫户犁地、播种、铺膜、喷药。”现在,阿卜都克尤木还是阿亚格曼干村党总支的组织委员,在村整体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阿卜都克尤木一样,阿亚格曼干村“两委”成员,大多是致富带头人——村党总支书记阿里木江·艾斯凯尔养了100多头牛、500多只鸽子,带动8户;村党总支副书记、村委会主任麦麦提·库尔班种地100亩,带动5户;村委会副主任奥布力喀斯本·帕力图种地47亩,带动4户;村委委员库尔班·塔什养奶牛7头并加工酸奶,带动3户……“要打造‘永不走的工作队’,就要培养好村干部。把群众信得过的人选出来。”阿亚格曼干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干部颜向东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党校帮扶疏附县包括阿亚格曼干村在内的7个村已经10年,颜向东本人在阿亚格曼干村驻村也已经超过3年,他表示,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干部有一定的优势,他们自身有本领,较一般群众有更宽阔的视野、更好的思路,因而也更能得到群众的信任。记者在与村“两委”干部交流时也切实感受到,致富带头人身份对他们当村里的“带头人”“领头雁”确实有很大助力。村党总支书记阿里木江5月份刚刚上任,他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在谋划村里的养牛产业。他说:“我们村有养牛的传统,人人都有一定的养牛技术,但很多家庭都没有发展出规模。我个人又有不错的客户资源,这是一个优势。现在我们正在群策群力研究,怎么利用这个优势,以什么样的形式来发展,我们希望既能让群众增收,又能让他们少担风险。”村委会主任麦麦提·库尔班2014年就到村委会工作,2019年起担任村治保主任,在“两委”班子成员里,他是任职时间较长的一位。他表示,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村“两委”抓工作的能力越来越强,近年来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上马产业项目、组织外出务工、推行积分制管理等。谈到自己正在谋划的工作,他表示,经过前期调查,他将和村“两委”其他干部一起推动村里的粮食及果树品种改良。他还具体介绍了发展西梅种植的可行性,认为每亩1.5万至1.8万的收益将让群众的年收入再创新高。同样是今年5月进入阿亚格曼干村“两委”的宣传委员麦合苏木·托合提是一个“新农人”,作为当地的“网红”,他在抖音有2.5万“粉丝”,在微信视频号有1万粉丝。2020年起,他开始在网上直播卖货,出售当地的土特产,同时积极宣传家乡。进入村“两委”班子后,他在各平台上积极进行政策宣讲,并做好村“两委”各项工作的宣传。就在记者到村采访前不久,村里鼓励部分农民到库尔勒采摘水果务工增收,为了让大家对务工环境有清晰的了解,他提前来到1000公里外的库尔勒务工点,考察那里的工作环境、居住环境等,通过视频向村民直播,并解答村民疑问,让一些犹豫不决的村民很快就下定了决心。前去务工的村民纷纷表示,有了麦合苏木的直播介绍,自己有了信心,家里人也少了担心。村“两委”的成长,离不开上级的关心,离不开驻村工作队的指导。阿里木江告诉记者,作为新上任的党总支书记,自己和颜向东的工作能力还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一起工作了三个多月,我要向他学习的地方太多了,要向其他工作队队员学习的地方也很多。”工作队指导村“两委”工作,重点在党的建设,包括党员管理、党课学习、党员活动、党费收缴等。在记者的采访中,多名村“两委”成员表示,工作队在党的建设上严格落实各项制度,党组织发展良好,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强。大学毕业的村干部茹鲜姑丽·麦麦提告诉记者,上一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叫刘洪涛,“政治理论水平特别高,解释宣传政策非常到位,每天都要抽查我们的学习情况,让我们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驻村工作队全程参与村日常工作,包括值班备勤、早派工、晚研判,此外还负责督促村“两委”干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麦麦提·库尔班表示,驻村工作队全程参与工作指导,让村干部学习进步很快,也让他们不断开阔视野,更好地开展工作。目前,阿亚格曼干村的全体村干部,基本都能用普通话开展工作。采访中,一些村干部还对李艳敏等工作队队员教他们写材料、用电脑等表示感谢,并表示,通过写材料,他们学会了梳理思路,工作起来更有条理。最让村“两委”干部敬佩的是驻村工作队干部既能谋划,又能把谋划落到实处。2024年,颜向东多方联系,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帮助和村“两委”的支持下,先后盘活了经营业绩不明显甚至是濒临闲置的面粉厂、玫瑰花厂、清洁球厂、药茶厂,并通过法律途径追回两项欠款,维护了部分村民的合法权益,帮助村“两委”干部树立了新的法律意识,村集体收入也因此大大增长。2023年,阿亚格曼干村村集体收入为115万元,今年盘活资产后,村集体预计收入150万元。2023年,村里两次分红22.54万元。颜向东表示,今年第一次分红已经发放13.19万元,由于村集体收入提高,全年分红总额可能会提高到30万元左右。阿亚格曼干村户籍人口1067户5038人,耕地面积4422亩(其中林果面积1400亩),人均不足1亩。土地如此紧张,村民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在村民依巴古丽·阿不都可热木家的前院,几名村民正在用自制的工具扎扫把,周边堆放着几堆高粱秆以及散放着的扫把部件、成品。依巴古丽的小儿子依斯马依力·玉素普是村扫把合作社的管理人员。因为扫把合作社在升级装修,一些村民就到他们家来扎制扫把,主要是图个热闹,工作时不那么无聊。在依巴古丽前院制作扫把的村民中,就有托合提乌吉·上合提和努日古丽·阿力木夫妇。他们二人分工合作,常年扎普通扫把,也就是实用性的扫把,平均每月收入超过6000元。而71岁的依巴古丽扎的是外形较小的“文创”版扫把,一年下来,平均每月的收入在3000元左右。在阿亚格曼干村,扫把是“全民产业”,无论小孩还是老人,大家都会扎扫把。现在,阿亚格曼干村共有245户村民加入合作社扎扫把,很多村民平时都是在自己家扎制,时间上较为灵活。阿亚格曼干村扫把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最初只是单纯生产普通扫把,后来加入了文创扫把的生产。合作社雇用村民的方式也一直在调整,经历过单纯代卖、计件付薪、月工资雇用、基本工资加计件等。当地的扫把产品,则是从县、到地区、到全自治区甚至到自治区外,不断扩大市场。在阿亚格曼干村,从五六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很多人都会扎扫把。一些在外务工的人员,都是每年3月外出务工11月返乡,在家乡的时间,也会全部用来扎扫把。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考察新疆时指出,要“让群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而一边劳动一边接受记者采访的托合提乌吉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钱好赚,日子过得好。”新疆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扶贫及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扶持,离不开内地省份的支持。阿亚格曼干村的发展,也得益于这样的支持。近年来,援疆资金、中央单位定点帮扶资金、扶贫资金、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等,为阿亚格曼干村的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先后在村里建成大棚6座、厂房60亩,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阿亚格曼干村村集体运营的花卉合作社,是使用衔接资金建造的一座12亩的大棚,这座大棚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5万元收益,同时带动5名村民务工就业,每人每月收入1800元。55岁的努尔古丽·艾麦提告诉记者,她丈夫在县城卖刨冰,两个孩子都在喀什市工作,一个做汽修、一个做电焊,自己到花卉合作社上班,比在家还要快乐一些:“不累,觉得每天的日子过得有意义,忙得有成就感,心情好。”47岁的阿米娜·拜合提两年前丈夫病逝时,看着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她感觉天都塌了。村里按程序把她纳入监测、办了低保,孩子们都没有耽误上学,她本人也被安排到花卉合作社上班。她对记者说:“太感谢党和政府了,这么好的政策,我家出了变故后,村里不但给低保,还给我找工作,让我们渡过了难关。”阿亚格曼干村集体运营的花卉合作社,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5万元收益。阿亚格曼干村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的发展大局。作为一个县城边缘的行政村,疏附县的发展也带给其明显的区位优势。美食文化一条街是疏附县近年来重点打造的功能性街区之一,不仅给村集体带来固定的集体收入,还带动村民参与到美食文化街的经营,增加务工收入。同样,因为拥有邻近县城的区位优势,阿亚格曼干村鼓励有条件的群众发展商贸经济。截至目前,全村居民开办汽车修理部、小洗车场、小饭馆、小卖部、小摊点等“十小商铺”318个,既带动群众就业又增加群众收入。2018年7月,一直在县城当保安的村民阿布都克热木·斯依提在村主干街道开了一家小商店,并为自己的店取了一个响亮的店名:发展之路。“我回来经商,是因为我看到了村里的发展越来越红火。我给我的店取‘发展之路’的名字,是因为我觉得我们村会有更好的发展,我们门前的这条路就是一条发展之路,我们每个人都在发展之路上。”阿布都克热木说,“现在我每年至少也能挣5万元,相信以后会更好。”阿亚格曼干村良好的发展势头,不仅吸引村民回村经商,也吸引一些在外地颇有成就的人才返乡创业。今年4月,一直在外从事乐器制作的村民艾合麦提江·努尔回村开办了艺思勒乐器制作中心。艾合麦提江先后在库车、乌鲁木齐从事乐器制作,既当过技工,也干过管理,收入非常不错。“看到村里的发展势头这么好,我就决心回村里发展。”艾合麦提江说,“人在外时间长了,总是有漂泊感。而且,我们疏附是乐器之乡,我也愿意用自己的技艺,给家乡的特色产业助一份力。”艺思勒乐器制作中心开业后,从本村招收6名工人,这些工人都是通过艾合麦提江培训后上岗的,每人每月工资为2000元到3000元(包吃)不等。如可耶·麦麦提是艺思勒乐器制作中心的老员工,开业之初就在这里上班。此前,她一直在家带孩子,孩子到三岁可以交给婆婆带的时候,她就找了这份工作出来上班。她说:“没有想到,找工作这么容易。而且家里有事,可以随时回去。在这里上班很快乐,大家有说有笑的,累了,老板还会弹琴给我们听。”“2023年,阿亚格曼干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439.44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6946.7元。”颜向东说,“有了这样的收入后,如何稳步提高?如何保持村主干道甚至美食文化街的持续繁荣?这就需要村里在县、镇布局下主动谋划、主动作为。”疏附县位于喀什古城5A级景区和帕米尔高原旅游目的地之间,314国道横穿全县,区位及交通优势明显,旅游资源丰富。《疏附县文化旅游发展建设“十四五”规划》显示,疏附县的文化旅游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基本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县向文化强县的跨越,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支柱产业。在疏附县的旅游发展规划中,阿亚格曼干村是发展乡村旅游及特色农家乐的5个重点村之一。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村“两委”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把乡村旅游确定为村重点发展方向。阿亚格曼干村发展乡村旅游优势在哪里,又如何持续放大这种优势?在阿亚格曼干村采访,每一次到村委会或者是路过村委会,都能遇到前来研学的各种团队。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新疆各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社会团体的研学人员,怀着仰慕的心情前来倾听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考察时的亲切关怀,考察阿亚格曼干村的发展之路。在村委会大门一侧的特色产品展示厅,既展示村里的扫把、乐器等手工产品,也展示村里引进企业生产的粮、油、饼干、饮料等特色产品,研学人员既能直观感受阿亚格曼干村近年来的发展成果,也可以下单购买,支持村里的产业发展。“展厅是利用村委会废弃旧房改造的,今年5月投入使用,可以更直观地展示村里产业发展的成果。”颜向东说,“营业额大概每月2万元左右。”受展示馆既能丰富研学内容,又能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启示,7月底,颜向东又通过镇政府和当地的鼎瑞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共同谋划成立阿亚格曼干村贸易公司,由村集体和鼎瑞共同出资,线上线下销售县域内特别是村里的特色产品。为保障研学团队研学顺利,驻村工作队还指导村“两委”把村内一些闲置的民宅进行维修、盘活,改造成20套民宿,由村集体统一经营,同时鼓励村民开办各种农家乐,经营当地的薄皮包子、烤包子、烤肉、烤全羊等特色美食,满足研学团队的住宿、饮食需要。抓住机遇,不是做顺风船,而是以点带面持续深耕。深耕团体研学的同时,阿亚格曼干村还把散客研学的接待与乡村游结合起来,不断扩大影响力。在记者采访过程中,阿亚格曼干村在各方帮助下,正在建设较为丰富的人文旅游系列景点,如上海援建的“一大会址复刻馆”、广东援建的“十年援疆情”纪念馆,以及十余个反映当地民族生活特色的小微景点,既丰富了研学团队的研学内容,也可以让一般游客在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红色教育。任何一项产业,都需要在细节上下足功夫。颜向东介绍:“虽然是乡村游,但工作队和村‘两委’还是花费了大量精力来完善各种细节。比如引入VR、AR等技术,让研学团队和游客对历史文化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开发一些文创产品,如纪念品、书籍等,既是对一般‘浅性’旅游的补充,也可以带来一定的收入;利用社交媒体进行‘接地气’的宣传等。”2023年,阿亚格曼干村接待研学团队及游客7000余人次。颜向东表示,新的系列景点建成后,研学团队及游客将大规模增加,乡村旅游将更好地带动村内及县域内经济发展。“我长大以后要当老师,就在我们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当老师,我们学校是总书记来过的学校。”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艾比拜姆·阿卜杜克热木用标准的普通话向记者说出了她长大后的愿望。“我哥哥小学也是在这里上的,他今年考上大学了,我以后也要考大学。”同是五年级一班的阿伊谢·麦麦提力说。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学生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届的关心关怀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与阿亚格曼干村村委会仅一路之隔,该小学负责包括阿亚格曼干村在内4个村适龄儿童的小学义务教育。2014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学校,和师生们亲切交流,并嘱咐校长:“少数民族孩子双语教育要抓好,学好汉语不仅将来找工作方便,更重要的是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多作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到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和师生们交流,极大鼓舞了当地的群众,特别是孩子们,他们以此为豪,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奋发学习。村民如克耶·图尔荪在自家经营的照相馆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有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他希望孩子们能在城市里找到更好的工作。他说:“我初中毕业,但当时没有学普通话,不能到外面开阔视野。所以,孩子们从小的时候,我就在他们的教育上抓得很严,希望他们能有更高的学历,找到更好的平台,过上更好的生活。”采访过程中,今年刚从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毕业的艾丽孜热·图尔荪和凯力比努尔·阿卜杜外力来照相馆复印证件,为新学期开学做准备。她们即将远行,前者被乌鲁木齐市第66中学录取,后者被乌鲁木齐市第58中学录取。从村镇小学到大城市的中学,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还主要得益于新疆“内初班”政策(新疆区内初中班,由乌鲁木齐等11个城市的26个中学,招收对口地区的农牧区乡镇、村小学或贫困、边境县城市小学的应届毕业生)。艾丽孜热告诉记者,今年,她的母校共有11人考入“内初班”。这个数字得到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校长孙涛的证实。孙涛介绍,学校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神圣使命,2014年至今,共计有1329名学生毕业,148名学生考入“内初班”。此外,学校176名毕业生考入“内高班”(内地新疆高中班。2000年起,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内地部分经济发达城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119名学生考上大学。同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学校组织书法、快板、国画、舞狮等26个社团,累计推出“托小‘星’少年”350名,“培养家长小老师”1300名、“致富小助手”650名、“观光小导游”500名。习近平总书记到阿亚格曼干村,给全体村民带来巨大的精神鼓舞,村民自发把4月28日这一天作为“感恩节”,县、镇两级政府以及驻村工作队、村“两委”因势利导,开展系列活动。托克扎克镇中心小学,以“感恩节”为契机,共计为2万余名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感恩是群众的朴素感情,但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有责任把这分真诚的情感引导好。”颜向东介绍,群众的“感恩”让他们不断反思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每逢七一建党节,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就会组织特别的党日活动,到有困难的家庭去慰问,到一些老年户家里慰问,帮助他们更新、维修生活用具;每年的国庆节,都要组织各种文化体育比赛;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会组织会餐、包粽子、吃月饼等活动,请村民谈自己的生活,特别是请老年人讲述自己的生活变化;平时则会每月进行红歌比赛、先进评比等,让大家时时能感受到生活的变化,生活的幸福。感恩之情发自肺腑。采访时,71岁的依巴古丽回忆了过去生活的艰难,并讲述了已故老伴玉素甫·阿卜拉(2023年11月去世)的故事:玉素甫小的时候,家里没有土地,全家10口人,有8个孩子,却只有2间土房,一盘土坑,平时只能靠给巴依放羊维生。平时吃饭只能饥一顿饱一顿。母亲靠纺线给孩子们改善生活,每周去一趟大巴扎,把线卖了,买馕给孩子们吃。但8个孩子,却常常只买得起6个馕,2个孩子合吃1个,剩下2个留着,每天给最辛苦的分一点吃。“新中国成立后,玉素甫分到土地,才穿上过新鞋。他跟我说,他小时候一直没有穿过新鞋,一双布鞋能穿好几年,脚长得快,完全穿不进去了,也没有其他鞋子可穿。”依巴古丽说,“所以,他对共产党的感情深得很,到了80多岁还在积极要求入党。”2021年12月,86岁的玉素甫光荣入党,完成了自己平生的“最大心愿”。玉素甫老人入党,展现了维吾尔族人民对党的无比热受,也体现了阿亚格曼干村基层党组织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感恩之情,与幸福感紧密相联。村民吾卜里卡斯本·阿卜杜克热木家今年参与了村里的第一批分红,分得3000元,这让他十分高兴。“现在的生活太好了。修柏油路,通天然气,孩子上学全免费,老年人体检也不收钱,家家户户都打扫得干干净净,走到哪里都像是走在景区里。新的变化真是说也说不完。”吾卜里卡斯本说,“有困难村里给解决,不让一个人受穷。这样的日子,我们怎么能不感谢党的好政策!”感恩之情是对快乐生活的真诚歌唱。在艺思勒乐器制作中心务工的村民阿依谢古丽·麦麦提是村里有名的勤劳妇女,来乐器制作中心之前,她就在建筑工地当临时工,到乐器中心后,她每天下班回家后,还能给孩子们做晚饭。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婆婆、母亲那一代的维吾尔族妇女,除了收拾家务,大多数人平时都不出门,闷在家里,自然也就没有家庭地位。自己出来就业,能挣钱,给孩子买东西不需要向丈夫伸手,这就让自己自信起来,生活不只是屋内的阴凉,还有阳光下的多彩。“出来打工,能和各种各样的人接触,能增长见识。”阿依谢古丽说,“这样的快乐不会因为劳累而减少,它甚至是用钱都买不来的。我真的是为自己能有这样的生活而心生感恩。”感恩不只是心底的感动,更是现实的行动。在阿亚格曼干村,一些从托克扎克镇毕业的学生,正像艾比拜姆所向往的那样,在学业有成后,又回到村里为村庄的发展贡献力量。2023年从喀什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的米然那古丽·约散江是2014年和习近平总书记合影的小学生之一,现在,她是阿亚格曼干村的村医。她告诉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到我们学校时鼓励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一直牢记他的话。”米然那古丽和其他4名同事负责全村5900多人的卫生健康工作,平时的工作非常繁忙,不但管理老人、儿童的健康档案,还要负责糖尿病人、精神病患者、孕妇的常规入户查访,以及全村的大病筛查、流动人口走访登记等。此外,他们还要每月轮流派出一人到乌鲁木齐进行业务培训,不断增强本领。“我们家孩子比较多,我们都能成长起来,与村里的帮助分不开。现在能回到村里,虽然有点累,但是我很高兴,因为我也能帮助更多的人。”米然那古丽说,“我们的工资水平也还可以,我很满足,也很感恩。”“感恩节”是阿亚格曼干村乃至整个疏附县、喀仁地区人民的一件大事。除了通过各种文艺节目、诗歌朗诵抒发村民的感恩之情外,阿亚格曼干村会特意在4月28日这一天回顾村里的变化,表彰村里的守法公民、卫生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先进,展示村民新风采,引导村民的感恩之情体现到行动上。近年来,“感恩节”的形式越来越丰富,时间也不仅仅是4月28日这一天,还向前推了两天,举行舞龙舞狮表演、举办美食大赛、举办夜市等,把群众的幸福生活展示出来,把群众的欢乐激情释放出来。村民米娜瓦尔·喀孜既是一个真诚的感恩者,也是最能全面见证“感恩节”盛况的村民之一。她告诉记者,以前她丈夫在县城摆摊,她自己灵活就业,工作辛苦,收入也不高。2019年起,先是丈夫在村里的主干街道经营一家饮料店,收入稳定,2021年她本人又开了一家小百货店,同时兼营早点,现在两个店每年共计收入都超过10万元。“感恩节那天,我们的生意要比平时好两倍。”米娜瓦尔说,“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来表达对总书记的感恩。我们也尽力做好服务。现在网络很发达,我们也要让通过网络看到我们的人知道,我们这里是总书记来过的村,我们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