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是真的。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位老者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先苦不一定后甜,先甜肯定是甜了”。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父母灌输的传统观念,都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先苦后甜,但大多数人活一辈子,还不到36500天,为什么一定要先苦后甜呢?
余华在《活着》中写道:“永远不要相信苦难是值得的,苦难不值得追求,磨练意志是因为苦难无法躲开。”
遇到了苦难就扛过去,再享福,在没有苦难的时候,就享享福,不要遭了罪,再花钱,还抱怨自己经历了苦难。让自己活得舒坦,是对自己人生的尊重。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这样的事情,比如年迈的父亲为了节省2块钱的公交费,在炎热的夏天走了3站路回家,结果把脚给崴了,看病花了2000元;在大夏天,婆婆舍不得开空调,汗如雨滴也不开,拿一把小蒲扇扇着,结果不知道是睡着了中暑,还是本身中暑晕厥过去,最后花了大几百打点滴醒过来;还有奶奶半夜上厕所,舍不得开灯,不想浪费电费,结果因为看不清路给盆骨摔骨折了,花了1万多......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节约也不是这么个节约法。
现在咱们生活环境好了,该坐公交坐公交,该乘坐地铁乘坐地铁,更何况,老人不是还有老人卡嘛;空调也是,现在空调大多都是节能的,用的时间越久,平均电费就便宜......
我们已经不是百年前物资匮乏的年代了,我们已经从过去的苦日子走出来了,节俭是美德,但过度的节俭或者不必要的自以为吃苦耐劳的行为只会适得其反。
还有作为儿女的我们想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孝心,给父母买点实用的好东西,父母不仅将东西好好存放起来,还要热衷于收集纸盒子、空瓶子;旅途中为了给儿女省钱,自带干粮,到了景区门口嫌门票贵,死活不肯进去,说在外边打个卡就行......
这也成了很多家庭矛盾的一个着火点。
其实,我们真的没必要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吃苦,好像不吃苦,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这样没苦硬吃,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会让双方都不痛快。
当然,也会有人说了,现在年轻人是“没福硬享”,也会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但我想说,社会经济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是让大家一直忆苦思甜。
无论是“没苦硬吃”,还是“没福硬享”,只要把握好这个度,就是现代化融合。
另外补充一点,现在人不是不能吃苦,只是现在人吃的苦和以前不一样,以前是物资匮乏的苦,现在人的苦来自外部灾害、社会动荡,来自内部的焦虑、自我怀疑、甚至是抑郁。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该吃苦的时候吃苦,在能享福的时候享福,能减少这辈子的遗憾,我不想到我百年的时候,这没吃过,那没体验过,不想那个时候想起来的全是自找的辛酸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