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真正的觉醒:修在当下

文摘   2024-11-12 22:00   江苏  



者丨帆书 ·伏蓉

来源丨帆书樊登讲书丨ID:readingclub_btfx

推荐丨励职派丨ID:tmp_356139977

在《请回答2020》中,罗翔老师讲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语:

人生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的人生,人生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所以,我想跟大部分人最初的观感是一样的。

最后我要退回到的就是如何去对抗我的不确定,如何去对抗我的恐惧。

那就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工作中,每天做好每天该做的事情。

用做而不是用想,来对抗这种恐惧、焦虑、抱怨。

读书,写作,陪伴家人,给学生指导论文,大概就是这些事情。

要做行动上的巨人,而非想法里的困兽。

在畅销心理自助书籍《跳出头脑,融入生活》中,史蒂文.C.海斯说过一个要点是:

人类会痛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我们是语言动物,而且会经常压抑自己的想法。

可压制想法的同时,就会激起思维和情绪。

越不想,就会越倾向去接近那件事情。

真正能为我们带来改变的,能让我们跟痛苦告别的东西是接纳,是行动。

修在当下,我们才能跳下思维的列车,跳出头脑,融入生活。

大多数的痛苦来源于想得太多

看过一句醍醐灌顶的话:

人是一个特别善于幻想的动物,就是很多烦恼是你想出来的。

别人一脸怒容与你擦肩而过,可能刚刚经历了不愉快的事情,你却以为是她讨厌你;

别人的一个斜眼,可能是眼睛不舒服所致,你却以为他斜你是对你不尊敬……

事实上,你想的事未必是事实,你想的事未必会发生。

在《非常静距离》中,主持人撒贝宁就分享过一段令自己非常痛苦的经历。

在他刚做节目的时候,对他最致命的打击是面对嘉宾,会突然忘了自己要说什么。

原因是他特别在意旁边技术人员、灯光师傅、摄像、导播、现场编导的反应。

他急于想从这些专业人士口里得到肯定,可录节目需要的是专注地去和嘉宾聊天。

于是,他一边跟嘉宾聊天一边留神关注周围人的反应。

即使是现场有一点很小的叹息声或者有人吧唧一下嘴,他的心里都能掀起惊涛骇浪。

心一惊,慌乱紧随其后。

完了,完了,他们对我的表现肯定不满意……

各种的自我脑补,让他在节目中就忘词了。

在生活中,我们时不时地也会陷入胡思乱想的怪圈。

老公到了点还没回家,是不是有人了还是出意外了;

孩子现在爱顶嘴,是不是以后就不会把我放在眼里了;

上司今天遇见我一言不发,是不是会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

内心的大戏仿佛没有停止的样子,一直在孜孜不倦地上演着。

殊不知,一场场内心戏下来,大大地消耗了我们的心神。

海斯在书中提出一个新概念:认知融合。

认知融合,就是我们的认知,会使得我们把很多没有发生的事,当作发生了的事,或者我们会赋予一些词一些意义。

这也是人为什么会有大量痛苦的根本原因。

海斯说要学会审视想法,而不是根据想法来看问题。

用第三只眼看待想法,让想法只是肉体产生的想法,别让多想控制人生才是上策。


允许一切发生,是一场自我修行

作家李梦霁讲过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些不如意之事。

她因休假回到太原,走后第三天,小区就有了新冠肺炎的确诊病例。

原本她想着好不容易休假,已经提前把机票、酒店订好,攻略也做了好几千字。

谁能想到,她又摔了一跤。

小区回不去,受伤的她只能听医生的话卧床养伤。

旅行计划、工作计划不得不按下暂停键,她深知急燥抱怨都无济于事。

索性,她趁此机会在家乡带着病体认认真真写稿。

突如其来的疫情、意外让她措手不及,但她却接纳并积极地应对这些糟糕的感觉。

人的成长就是在学习面对,允许一切发生,接受一切可能。

播客上有一位名叫克里斯汀.哈女士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

她在24岁时患上了一种罕见的自身免疫疾病,导致了她永久失明。

那时的她正在学习做童年最爱吃的菜——越南菜。

失明后的她再学习做菜,可谓是天方夜谭。

但克里斯汀是一人独自生活,她告诉自己想要活下去,必须要坚持学做饭。

当她战战兢兢地第一次成功切开橙子时,炒鸡蛋没有炒糊时,兴奋得像个孩子跳了起来。

她在厨房里调动感官的参与,靠气味和锅里的声音便能判断大蒜的成熟度。

有一天,她恍然大悟,眼睛失明之初做饭是为了生活,除此之外它还是一门可靠的手艺。

接下来的她不断挑战自己,学会了做许多更难的食谱。

在电视节目《厨艺大师》中,她是第一位盲人参赛者,还夺得了冠军。

克里斯汀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人生不确定性,与其逃避,不如允许。

海斯在书中指出:

当你采取接纳心态和积极态度意味着,你发现自己可以博大到容纳自己所有的体验,就像天空可以容纳任何云彩,大海可以容纳任何波涛一样。

学着不去控制,是一件重要的事。

允许世事无常,才可珍惜每一个当下。

允许一切发生,才能收获通透与自在。


一个人真正的觉醒,修在当下

圣严法师有云:“禅的第一要义就是活在当下,在当下修行。”

修在当下,悟在当下。

当下,即指现在正做的事、所在的地方,现在与你一起工作和生活的人。

自身修行,无需远赴千里、抛家弃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便可进行。

1. 拆掉思维里的墙

台湾第一才子金惟纯先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常被妈妈揍,笤帚疙瘩全会用上。

在他读书期间,认为妈妈是在用完全错误的方式在教育他。

毕业后的好长一段时间里,他觉得妈妈用那么错误的方式教育他,结果还没变坏,还小有成就,就心生出傲慢心。

后来他觉察到妈妈动不动就揍他,其实是妈妈唯一表达爱的方式。

他还发现一字不识、孤苦伶仃的妈妈给了他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除了爱一无所有。

他发奋图强,凭借一己之力在事业上改变了中国台湾杂志的历史,让家庭充满温馨。

海斯在文中提出一个生造的词:认知解离。

认知解离就是将你的思维和它的所指分离开。

就像金惟纯先生通过解离对自己的评价、对成功的定义,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扭转人生的关键,就是要学会拆掉思维里的那堵墙。

2. 专注于当下行动

在这个内卷的时代,很多人恨不得把24小时变成48小时甚至更多。

洗碗的时候,要打开听书软件,希望能吸收到一些新概念;

跑步的时候,要听新出的音乐,希望了解最新的流行歌曲;

上班的时候,要学习新的技能,希望再做一项副业来增收。

可到最后变得像不得不完成的任务,越来越焦虑,对知识焦虑,对未来焦虑。

一位网友分享了他专注当下行动后的感悟。

当他走路的时候就专注走路,去感受脚与地面的接触,体会自己的呼吸;

听书时就专心听书,去GET书中的知识,并与之前的知识串联起来。

他发现自己很容易进入心流的状态,整个人也从沉闷焦躁变得轻盈自在。

这也是海斯推荐的正念练习。

正念就是从你的自我语言机器中重新拿回对生活的控制权。

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

把正念变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就能成为自己的主人。

写在最后

《跳出头脑,融入生活》的结尾写道:

摆在我们面前有一个分岔路。

这条路左边是接纳和承诺,右边是控制和逃避。

如果你选择控制和逃避,意味着通向狭窄的、挣扎的和僵化的人生;

如果你选择了接纳和承诺,意味着通向有活力的、建立在价值基础上的和更灵性的生活。

无论我们要走岔路的左边还是右边,都离不开选择。

一次正确选择大于百倍努力。

最终,我们的生活就是自己的选择组成的。

如何做好选择,是一个人真正应该修行的核心。

修行不必等到明天,当下即是最佳时间。

点个「在看」愿你我在都能修在当下,走出思维的樊篱,过上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

作者介:伏蓉,书海畅游,笔墨生香。文章来源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转载请联系公众号。

励职派
据说关注励职派的人都爱上了派叔有趣的灵魂! 软件相关问题,可详询人工客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