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万:平凉是秦腔厚土

文摘   2025-01-05 20:32   甘肃  

“走,到绿地广场看安万唱戏走!”“你看安万的戏来吗,我看一次哭一次!”这是这两天挂在平凉人嘴边的主要话题。

安万剧团在平凉演出3天,又应崆峒区文旅局之邀特意加演一天,让平凉全城为之沸腾。男女老少齐上阵,亮开嗓门吼秦腔,找到了秦腔最热烈酣畅、最耐人寻味的表达方式。1月5日下午,当安万看到平凉人为了剧团顺利演出而作的细致入微的保障工作时,看到戏迷背着干粮和水守候在冷风里只为看他演出时,这个憨直的汉子感动的一次次落泪。“感谢平凉市委市政府,感谢崆峒区委区政府,感谢我最亲最近的姑舅爸们,你们把我感动的整不会了,我还是和大家唱一曲《潼关》吧……”
一曲终了,来不及擦泪,安万说,“春暖花开时,我还来平凉绿地广场,给咱免费唱戏。”一时欢声雷动。
平凉是给了他艺术养分的地方,也是秦腔艺术的深根厚土,安万说,他爱这里。
 平凉的秦腔艺术土壤有多厚?
一座博物馆:打开通往戏曲古典美学的通道
 “听说平凉有个戏曲博物馆,有非常多的收藏,特别想去看一下。”1月5日早晨,安万终于圆梦,他来到这里,感受穿越时空的梨园佳韵。
 戏曲博物馆位于崆峒古镇。博物馆内设有7个陈列展厅、公共教育区以及文创空间,融合了戏曲主题的收藏、展示、教育研究和演艺功能,全面展现了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剧种的独特风貌。
在明清戏服精品展室里,展出着跨越400余年风格独特的戏服,涵盖生、旦、净、丑等各种角色,有蟒袍、裙袄、斗篷、开氅,还有云肩、官服、龙套衣等。每一个细节都体现着中国美学的强大张力。展室里,明末清初的一件白龙蟒戏服吸引了安万的视线。这件戏服质地为丝绸,用金丝线绣制,胸前是两条立龙戏珠,后背一立龙盘踞中央,有稳坐泰山之势,双袖各有行龙吐珠自由飞翔,袖口立龙盘口,下摆深蓝色勾边,内里镶嵌着寿字牡丹及各种吉祥花卉,左右摆绣有“万字不到头”图案,江水之中四朵富贵牡丹绚丽绽放,寓意四季平安。“这戏服太精美了,能找到这样珍贵的戏服,确实是花了心思了。”安万说。

安万在另一件清代纯手工黑蟒袍前驻足赞叹。这件戏服在平淡中见惊奇,上面的十条龙用稀有的手捻金(缠金线)绣制,显得格外的华美神秘。值得细品的戏服还有很多,有一件明末清初三蓝绣捻金黄靠鲜亮唯美,其上的金龙和寿字是用手捻金绣制的,这件黄金靠再配以焰火、云朵、花朵、虎头、铁片(亮片)等吉祥纹样,体现出戏曲人物的刚烈、威武,也深藏着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美学素养。

熟悉安万的人都知道,安万对戏服是有较高要求的,一个是数量和种类,安万剧团有100多位演员,戏服数量庞大,种类丰富,能够满足各种角色的需求;另一个是细节设计。安万剧团的戏服以明代服饰为原型,但在细节上进行了独特性创造,如水袖、靠旗、飘带等,这些设计不仅强化了戏曲的“可舞性”与“观赏性”,还展现了独特的中国韵味。

“看了这么多戏服,我觉得我们在戏服设计上还需要再做调整和改进。之前我去过西安戏曲博物馆,感觉还是平凉戏曲博物馆老货多,有些藏品比西安的还好,好多东西我没见过,希望全国的戏曲爱好者都能来平凉戏曲博物馆打卡!”安万在直播间向全国网友喊话。
戏服、道具、书籍……在戏曲博物馆,安万一次次感受着来自时光深处的审美暴击。
一群名角:把秦腔视作心灵的归宿
“秦腔要火!”安万的坚定让所有人为之震撼。
在安万以及平凉戏曲艺术家的心里,戏比天大,是热爱也是信仰。
在平凉,有许多深受老百姓喜欢文艺院团和秦腔名角,在为秦腔事业默默坚守。这一群人,无论身在何处,都把秦腔视作心灵的归宿。秦腔的复兴不仅寄托在某个个体的手中,而是每一个热爱它的人共同的呼唤。
平凉市泾河艺术剧院、平凉市青年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原市青年秦剧团)、华亭市曲子戏传承发展中心、灵台县皇甫谧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这些本地艺术院团及文旅企业是平凉的秦腔主力演出团体,是地方的文化品牌和文化名片,拥有一批坚持长年演出、勤于事业、艺有专长的优秀演员,挑起了振兴戏曲文化的大旗。

一年演出350多场,观众40多万人次,这是平凉市泾河艺术剧院创下的纪录。平凉市泾河艺术剧院前身是平凉市秦剧团,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秦腔艺术表演团体。袁兴民、康建芳、安玉梅、赵敏霞、何永东、杨晓宁等老一辈艺术家曾为剧院争来无限风光,任小琴、孙建敏、张卫珍、李斌等中年一代的优秀演员是剧院现在的中流砥柱。张磊、王洁、苟菊艳、杨平、景莉娜等一批青年优秀演员是剧院崛起的新星。剧院现在上演的有200多个剧目,其中本戏40余本,折子戏80余折。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秦腔和其他地方剧种一样面临着发展困境。在“救救秦腔”这一呼声的感召下,近年来,经过平凉市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和各地院团的不懈努力,为剧团基本解决了办公排练场地,秦腔逐步走出低谷。作为担负秦腔传承任务的泾河艺术剧院,在改制后的十几年时间里不断出招出新,让戏迷们大饱耳福。

泾河艺术剧院在守正创新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尝试。该剧院排演的《善缘》《易俗》参加了平凉市春晚,广受好评。此前,他们创排的大型现代剧《好人米祥仁》《荷屋梦》《知心玫瑰》等剧目多次获省内外各项大奖。剧院还创排了平凉首届《戏曲春晚》《喜迎十九大红色经典戏曲晚会》,创排大型秦腔现代剧《月照无眠》,在省城上演时,获得好评。剧院拍摄了7部秦腔数字电影,其中《赵氏孤儿》被文化部和广电总局确立为建国68周年巡礼影片,在英国伦敦放映。《铡美案》于今年在央视戏曲频道《九州大戏台》首播。
近几年,剧院还努力加大传统剧目的挖掘,恢复上演了诸如《杨门女将》《杨八姐盗刀》《秦香莲后传》等传统剧目复排,并在剧情、表演方法多方取经,演出了新意。“几年前,我们演出时常是演员比观众多,但通过丰富剧目、提高演出质量,以及打造文化惠民·千台大戏进乡(镇)巡回演出和假日剧场百姓舞台两大品牌文化活动和戏曲进校园、进乡镇、进企业等方式,培养了更多的观众。现在我们演出时,戏迷已经出现了‘回流’。”泾河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慕世斌告诉记者。

“每次演出,都不敢糊弄,不管是在陕西,还是在宁夏,以及本土,听戏的多是老戏迷,可懂戏了。”慕世斌说。“有时很感动,台下的戏迷人山人海,还有边看边哭的,那种动情和投入,给我们很多的信心和鼓励。
哪里有戏台,哪里就有平凉市青年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原市青年秦剧团)演员的身影,他们的足迹遍布陕甘宁周边广大农村。
“我们走到哪儿,观众跟到哪儿。”平凉市青年文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俊民说。该院团一年演出300多场,演出最密集的正月要演近50多场戏,每天两场雷打不动。《闯宫抱斗》《大升官》《铡美案》《出五关》《金沙滩》《海瑞私访记》《金麒麟》等,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戏演得多了,院团总结出了各地观众的不同爱好:天水戏迷喜欢看斯文戏、剧情戏,静宁观众爱看唱得动情震撼,打得酣畅淋漓的武戏……只要对路了,十里八乡的观众都会赶来看戏,把戏台周边围得水泄不通。
“我们每到一地,都得自己拿行李,自己找住的地方。一切因陋就简。”王俊民说。戏曲人在绚丽的舞台背后,藏着的是辛酸。他们住过窑洞,住过收粮食的小屋,也住过学校教室——放下铺盖卷就是一张床。
“一个演员顶数角,一条马鞭当万马”,在他们的演出过程中,常需要随着剧情不停地转换不同角色,而每一台戏,一个演员往往需要饰演两个以上角色,登台下台不下七八次。
演老戏,也排新戏。公司不断丰富演出剧目。每一部戏,从编剧到每个演员去演好自己的角色,都是一个艰难却又一定会蜕变的过程。20多年从心志、专业、毅力等方面的锤炼,公司演员的表演水准愈发精湛,舞台造诣也愈发深刻,国家级演员达到10名、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3名。2024年,有两名名演员荣获第七届中国黄河流域戏剧红梅大赛一等奖、三等奖(配角奖),经典折子戏《走雪》参加第十届中国秦腔艺术节青年演员折子戏展演,成功举办2场优秀中青年演员个人折子戏专场和崆峒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戏曲演出。
创建了戏曲博物馆的平凉知名戏曲艺术家蒲虎勤,也是戏曲路上的追梦人。蒲虎勤从事戏剧表演长达42年,致力于排戏育人,精心打造创新精品剧目,全力保护与拓展戏曲文化生态。曾荣获甘肃省首届戏曲生角大赛一等奖,第三、四、五届甘肃省戏剧红梅奖个人表演一等奖及大奖,第三届中国黄河流域戏曲红梅奖专业大赛个人表演金奖,第九届敦煌文艺奖(领衔主演)等多个奖项。2017年,他主创了反映平凉儿女齐心打赢脱贫攻坚战与乡村振兴先进事迹的眉户剧《崆峒山下》,被文化部评定为“全国现实题材优秀舞台精品展演剧目”。为在青年学生心中早早播下戏曲文化传承的种子,他开办了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公益性戏曲培训班,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广泛播撒戏曲梦想,推动戏曲事业的革新与传承。
这些平凉文艺院团、戏曲名角,不只有理想,还有坚韧、持久和具体的行动。
一种信念:让秦腔走上更广阔的舞台
平凉是戏曲荟萃之地,除了秦腔艺术外,曲子戏、灯盏头、碗碗腔、眉户等戏曲剧种都在这片土地上显示了其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也展现了平凉丰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如同一颗种子,只要有土壤,就会长成参天大树。
搭建平台,青年人才快速成长。近年来,我市组织多场戏曲演出,为戏曲爱好者提供展示的舞台和学习的机会,从文旅夜宴百日惠民演出,到“建党百年·初心如磐”庆祝建党百年百场惠民巡演,再到千场文化惠民演出……种类繁多的文化演出潜移默化地提升着戏曲爱好者的艺术素养。

培养名角,形成扎实的人才培养机制。各个院团除了注重以师带徒、口传心授的人才培养方式外,不断拓宽思路,推出“秦腔演员个人专场”,为青年演员提供更多“实练实战”机会,让青年人才的文化底蕴和表演技巧飞速提升,形成衔接有序的老中青人才梯次结构。同时,各院团根据自身不同的情况加大戏曲人才培养投入,为青年人提供更多、更灵活、更高端的平台来充电学习交流,为青年演员的全面发展铆足后劲。
深度挖潜,戏曲创作更上层楼。一方面保留传统剧目,让一批鲜见于舞台的剧目得以挖掘整理,一些彰显特色的代表性作品得到有序传承,剧目体系更加完备,舞台样貌更加丰盈;一方面创排新剧目,与全国各剧种院团及各家进行艺术交流,把好的经验和精品文化更好地融入戏曲创作中,一批与时俱进、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剧目相继出炉,不断为平凉戏曲事业的繁荣助力,也为戏曲人才打开新的视野。
当前的现实是,秦腔依旧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热爱。安万的成功,无疑为平凉秦腔的未来撕开了一个更明亮的豁口。
“本次安万剧团平凉演出,从现场人山人海的火爆场面,可以看出平凉人对秦腔的爱是与生俱来和深植血脉的,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基因弥足珍贵。由此可见,传统戏曲艺术仍然是有市场需求和时代活力的。今后我们应在弘扬传统,继承经典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创作出宣传富有时代特色、地域元素的精品剧目,为时代留痕,让历史发声;坚持送戏下乡和惠民演出两手抓,让城区市民和乡村群众继续享受文艺惠民政策带来的温暖和关怀;在大力紧抓戏曲唱念做打基本功的同时,紧贴时代气息,吸纳运用现代融媒体技术,多元化展示展播,让戏迷们耳目一新,更好地欣赏学习戏曲文化的魅力。” 平凉市文保所副所长马元雄说。

秦腔该何去何从,守正创新和多元并进才是唯一的答案。

“地方院团要调整思路,从安万火爆中总结反思,扬长避短,顺势而为,实现长足发展。”平凉戏曲爱好者山石说,其核心,一是准确定位,找准路径,是体制内院团做大做强的关键。二是强化职责意识,明确秦腔艺术到底为谁服务,怎样做才算接地气。三是适应网络,正确引流,趋利避害,拓展市场,面向基层,服务大众。四是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必须站稳脚跟,弘扬传统文化,不能随波逐流,见异思迁。五是呼吁社会各界继续给予人文关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造宽松环境。
一群坚持秦腔事业的人,遇到了一群等待秦腔破圈的人。烟花腾空而起,照亮秦腔的未来,如此明媚如此耀眼。平凉兢兢业业守着中华传统文脉的线索,等待冲天一跃。相信,所有未来的路,都藏在今天。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丨监制:朱元军丨校审:牛栋 祁秋谨丨编辑:王娜丨法律顾问:丁艳妮 

崆峒发布
我们将在这里为您第一时间发布崆峒政务信息和民生资讯,讲好崆峒故事,传播崆峒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