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碎片化睡眠”相关话题持续引发关注冲上热搜。到底什么是“碎片化睡眠”?提升睡眠质量有没有什么“小妙招”?记者来到合肥医院的失眠门诊采访,专家提醒,碎片化睡眠对于人体免疫力、身体修复功能、注意力等都有影响,经常需要值夜班的工作人员或者是照顾新生儿的家长等容易出现这一问题。
“之前我们提睡眠障碍,更多讲的是睡眠时间不够、睡眠质量不好、反复觉醒、白天觉得疲乏感等表现。”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睡眠障碍科副主任医师张玉介绍,在这其中,“睡眠质量不好,反复觉醒其实就是碎片化睡眠。”
顾名思义,碎片化睡眠指的是睡眠结构的连续性的中断,呈现一个片段性的特点。张玉告诉记者,具体来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大部分人能够直接感受到晚上反复“醒来”,且醒来后翻来覆去难以入睡,还有一种则是自己可能都感受不到的“微觉醒”,“这是一种更小的碎片化,在睡眠中心通过睡眠脑电的监测可以监测到,它也会影响我们的睡眠质量。”
谈及碎片化睡眠的危害,张玉介绍,人体的睡眠需要有一定的连续性,即从清醒进入浅睡眠再逐渐稳定后进入深睡眠。如果睡眠连续的被中断,则会导致深睡眠变少,免疫力会下降,整个身体的修复功能会下降,身体的代谢、生长激素的分泌等等都会受到影响,加重其他身体疾病的风险。对于青少年和工作人员来说,白天觉得疲乏、困倦会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到学习和工作。同时,晚上睡得不好白天打瞌睡,容易进一步加重睡眠节律的紊乱。
随着睡眠问题越来越多,网上相关话题的讨论热度也居高不下。从事相关治疗多年,张玉告诉记者,从临床情况来看确实病人越来越多,“以前医院只有一个睡眠障碍门诊,后来增加了失眠门诊,依然就诊量很高。”她介绍,从人群来看,因睡眠问题来就诊的青年人逐渐增多。其中,新生儿家长以及经常倒夜班、熬夜的工作人员如IT行业工作者,更容易出现碎片化睡眠问题。
采访中医生提醒,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三方面细节。首先,晚上应尽量少熬夜或者不熬夜,一般来说11点以后就叫熬夜了。第二,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睡觉前可以做一些“仪式性”的动作,例如泡脚、洗个热水澡,这些有利于睡前放松;进到卧室以后尽量少看手机,不要看电视,一般睡前20至30分钟的纸质书籍阅读有利于睡眠;可以在睡前听一些放松的音乐。此外,尽量减少睡前吃夜宵,晚上不要吃得太油腻,奶茶、咖啡晚上尽量少去喝。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采用了以上还是很难入睡,或者躺床上之后依然很久都不能睡着,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专科门诊就诊。
来源 :合肥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