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河畔丨大年初一路遇而感

文摘   2025-01-29 17:39   辽宁  



大年初一路遇而感

■鱼

春节前,正当人们抱怨“今冬没雪”“年味不足”时,期待已久的北风夹杂着雪花扑向辽沈大地,一下就是三天,漫山遍野、大街小巷变得银装素裹。这雪下得很应景,恰逢新春佳节,记忆中的过年与下雪,就像吃饺子和蘸醋一样,那是绝配,也给平淡的日子增添了年的气息。

大年初一,雪过天晴。启动车子,行驶在没有目的地的雪中,广播里传来刘德华的《回家真好》,不一会暖风扑面而至,喧嚣与浮躁一扫全无。不知不觉,车子穿过克俭公园的地下桥,途经步云山路、珠江街,行至华山路向东,方圆不足几公里的距离,是皇姑、和平、铁西三个区的交界地,这里几乎是我儿时生活的全部。



雪后路难行。远处有3个中年人骑着自行车,车轮在厚厚的积雪中一个劲儿地打滑,每蹬一下都费好大的劲,车把上挂的两个袋子晃晃悠悠,好像随时都有可能连车带人摔倒的样子。他们的身影透着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记忆的大门,穿越岁月的长河,置身旧日的时光,心底泛起阵阵怀念与感慨。


▲我的父辈兄弟六人合影


我的祖辈是“闯关东”来的,在父亲的档案中有记载:太爷爷1919年逃荒来到沈阳,开始要过两年多饭,后来当了工人。爷爷12岁就当童工,18岁时娶了21岁的奶奶,靠着瓦工手艺养活了六个儿子。子又生孙,孙又生子。总之,几代人如同细密的根深扎在这块“巴掌”大的地方,身影在岁月交替中与这个地方紧紧相依,这里承载着家族绵延的烟火,几代人生生不息地书写着生活的长卷。



那时,我们都在爷爷奶奶家的大院子里过年。大年初一,天还蒙蒙亮,家家户户的鞭炮声就响了起来,我们穿着新衣,吃过饺子,欢欢喜喜地跟在长辈的身后,到附近的老奶奶(爷爷的四婶)、大姑奶、舅爷等离家比较近的亲戚家去拜年。一进屋,满是欢声笑语,晚辈们恭恭敬敬地鞠躬道声“过年好”,长辈们抓起糖果、花生、瓜子直往我们手里塞,一路走下来,兜里鼓鼓的。那浓浓的年味,在你来我往的拜年中,弥漫在每个角落,温暖着整个春节。


▲我的爷爷奶奶


而对于我的父辈来说,他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那是一个很重感情的年代,没有电话,交通也不方便。大年初一这天,他们还要代表爷爷奶奶,去给姑、舅、姨,以及几个亲家拜年。这些亲戚住得比较分散,比如有的住在大东区的小河沿、有的住在铁西区的工人村、北一马路、南十马路,还有的住在皇姑区的车辆厂、沙河子、五一商店等附近。这几个地方即便是开车,那也得走个小半天,而那时他们都要骑着自行车走。过年不能空着手,后座或是车把还要挂些线绳捆绑的果匣子,可谓是一场年味十足的亲情奔赴。

那几年的春节都下雪,初一的路很难走,父辈一走就是一整天,很少有天黑之前回来的时候,有时为了赶时间,中午无论走到哪儿,无论谁挽留,他们几乎都不留在亲戚家吃饭。遇上北风烟雪的时候,呼出的哈气会在棉帽子上结出一层冰茬儿。那股被冻透的劲儿,回到家里坐在火炕上半天都缓不过来。

但父辈们苦中作乐、热爱生活,从不向爷爷奶奶、媳妇孩子们说苦道累,而是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边吃饭边讲讲这一路上的见闻,讲讲家家户户的变化,讲讲谁不记路、谁不识人的乐子。酒足饭饱后,还有力气一起打打“红K”,牌出错了、打得臭了,还得据理力争、面红耳赤地呛呛几句。那是他们的快乐时光,宛如一首悠扬的老歌,旋律里满是质朴与纯粹,让人每每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敬意和感怀。

父辈们或许并不知道,他们曾经走过的路和吃过的苦,每一步都铺垫着后辈的成长,教会了我们有情有义地做人、有张有弛地工作和有滋有味地生活,也是这样的状态让我们在各各方面达到了平衡,从而活得从容又幸福,尽享着人生的百般滋味。大年初一路遇而感,致敬父辈!


END


责任编辑:张洛诚

  总  编:宋士新

  主  编:刘   贺

  编  辑:普健梅

  投稿邮箱:wjlnzdzzb@163.com

微信公众号
官方抖音号
政务头条号
“辽宁武警”更多精彩等你关注

辽宁武警
传递军营好声音,凝聚强军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