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踏入中央美院深造的张正忠,原来梦想就是他的幸福

时事   2024-09-14 18:03   江苏  


每天晚上 11点睡觉,第二天清晨6点起床,是80岁学者型画家张正忠的自律方式。

两个月后,他极为重视的“生态家园·第十二届海门田园山水画展”即将开幕;与此同时,他写了19年之久的《中国田园山水画史》正在收尾。为此,他必须保证充足精力,以饱满的热情迎接这两件大事。

在张正忠之前,从没有人提出、使用过“田园山水画”这个专业名词,更不会出现“田园山水画”这个专业的学科体系。


前不久,在海门开发区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记者见到了张正忠,这位谦逊的老艺术家、学者接受了采访,一段融合了天赋、热爱、坚持的丰满人生故事,如一幅国画长卷徐徐展开。



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田园山水画”名称及概念的首个提出者,张正忠一生成就颇丰,却总是不愿炫耀自己,他此生最大的心愿就是让中国的“田园山水画”被更多人欣赏。


家乡之美应被更多人看见


张正忠在农村长大,童年记忆在他脑海里依然鲜明。“农村的人们,勤劳、友爱、淳朴,这里的人间深情,与乡村生活、景色,一草一木、一河一路浑然一体,构成了我对乡村挥之不去的思念。”


张正忠说,长大离开乡村后,几十年间,自己每年都会几十次下乡采风,日积月累,拍下十多万张田园风光,带回家慢慢欣赏。故乡的景色,他闭上眼都能浮现眼前,却总也看不厌,仿佛每走一步,故乡都会生出新的美丽。而他所主攻的“田园山水画”学科,正是通过对村野之景的描绘,展现不同角度的田园之美。


他认为,艺术不该束之高阁。张正忠希望,家乡田园之美应被更多人看见。所幸,张正忠得到了海门区政府的大力支持。2010年,当时政府将东洲画院这一民办艺术机构,改为民办公助的海门画院。2012年,国家行政学院邀请张正忠田园山水画去北京展出,海门市委、市政府参与主办了这次画展和高端研讨会。海门市政府与有关部门领导认定,海门山歌与田园山水画是海门两大特色文化。此后,政府又陆续投入资金,多次举办全国性活动,与文化部主管的一级社团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合作成立中国田园山水画院。2016年,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正式开馆。


今年已是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开馆8周年,这座充满艺术氛围的画史馆坐落在海门开发区东江路上,周遭宁谧祥和,较少车来车往、没有人声鼎沸,正适合人们安静观瞻。馆内陈列“田园山水画”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和历代名画作品图片,并配有讲解专员,为市民了解这门古老而新兴的艺术打开了一扇大门。


“海门对于田园山水画事业,十余年来六条线并进,创作、研究、交流、考察、培养、传播同时推进。中国田园山水画史馆是这项事业中的重要项目,不光田园山水画专馆是全国第一家,就是画史的专馆,全国也是第一家。所以说,海门区在这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张正忠介绍。


海门画院有一个“田园山水画创作组”,已经培育辅导了13年之久,由专业画家、退休干部、教师和各行各业的美术爱好者组成,都是他珍视的同好。这些成员中,有些可算是张正忠的学生。每一届画展上,凡是优秀作品都会被推荐到观赏者面前。


今年11月,由区文广旅局、区教体局主办的“生态家园·海门区第十二届田园山水画展”将开幕。每一届画展,都是一次“田园山水画”的社会性普及,是这门艺术进一步走进人群的契机,也让张正忠倍感期待与欣慰。



父爱如山步入画坛




(张正忠绘画作品)

1945年,张正忠出生在海门农村。童年时期,他家四周是风景优美的四汀宅沟,树木满园,花草长盛;沟外北面还有一大片竹园,黄莺和鹁鸪常在其间鸣唱。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下,看着炊烟,听着耕田号子一年年长大。


(张正忠书法作品)

年幼的张正忠沉浸于脚下这片土地的美景中,而几十年后,这里便成了他画中的“桃花源”。




(张正忠绘画作品)

在他的绘画道路上,父亲是第一个老师。“父亲念私塾到19岁,后去上海当了会计。他喜欢作画、书法,收藏了很多古书、字画。50岁失业后,他在家务农、做手艺的间隙写字、画画。”张正忠最爱往父亲的书房里钻,看那泛黄的古书,虽然有点看不懂,但书中古老、广阔而神奇的世界吸引了他。碰上父亲在家,他便上前讨教,父亲就给他讲解,再教他画写生画。翰墨飘香的童年,培养了张正忠对书法、绘画、诗词艺术的浓厚兴趣。

(张正忠绘画作品)

“我6岁时,父亲给我做了一块小黑板,启发我练习画画。哥哥们也买了许多字帖、画画参考书送给我。”不论字、画,张正忠都学得很快。11岁的某天,他偷偷把父亲只画了三分之一的人像画完了。父亲回到书房,看到这幅擦笔人像画得很像,浓淡相宜,和他画的差不了多少,非常欣喜。


(张正忠绘画作品)

中学毕业后,张正忠在生产队干农活,他随身带着速写本,田野、沟渠、屋舍、草木、鸟雀、猫狗、嬉戏的儿童,都是他写生的对象。他看过凌晨四点河沟水面腾起的雾气,看过农家屋顶瓦片上斑驳的阳光,看过金色稻田里翻滚的麦浪......在漫长的务农岁月里,张正忠并不感觉苦,置身于乡村生活,所见所闻都是美的享受。


(张正忠绘画作品)

张正忠会画画的事很快传开了。外向的孩子主动跑来当模特,村里、镇上的单位也请他去画人像、风景。虽说有十年务农经历,可大多数时间,张正忠手里握的并不是锄头,而是画笔。他曾受邀当过生产大队民校老师,到文艺队唱过歌、拉过琴,但这些都比不上画画的乐趣大,他四处借书、买书,遍览绘画专业书籍,自学文学历史及各科知识。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张正忠的书法绘画,县城里的文化馆、计划生育办、百货公司等单位争相邀他来写字作画、办展览;其间他还得到了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见到了一些名家,学了不少新知识。他长时间在文化馆搞国画、油画、版画创作,还承接雕塑、环境布置、园林设计等,创作上凭借优质作品获了不少奖,在艺术道路上一步步攀登。


年过半百赴中央美院深造



“书画工作者”这个身份,贯穿了张正忠的前半生,然而他心里始终藏着个遗憾——“没进过大学”。


1994年,张正忠50岁,多年的梦想终于有机会实现。“我报了中央美院的本科班,这是我梦想中的最高学府。”他毅然放弃了旧城改造好挣钱的时机,终于在9月里,走进了王府井校尉胡同古朴的大学教室,和青年们一起上课、画画,他感觉自己好像也年轻了。没想到只过了一个星期,他就因水平突出而被系主任推荐去了研究生班。与此同时,他拜南通籍写意花鸟画大家高冠华先生为师,成为高先生的入室弟子。


专业系统的理论指导,浓厚的学术氛围,让张正忠开始回顾以前的路,虽说如万花筒般缤纷,但似乎还缺了明晰的方向。


在美院进修期间,张正忠结识了王琦、王仲、邵大箴、广军等不少名家高人,与他们商讨之后,他决定接下来主攻中国山水画乡村题材领域。

艰苦探索闯出新路

其实,取田园山水画这个名字,也花费了一番功夫。“海门农村风景画、江东风景画、江海乡村山水画……杂七杂八的名字想了很多,都没敲定下来。”最后,张正忠想起陶渊明《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中的“田园”二字既与“乡村”同义,又有文化内涵,因此定名为“田园山水画”。同开始研究它在美术领域的分类归属、起源、发展历史搜集梳理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



2005年,《张正忠诗书画·田园山水百图》出版,这是他的第一本专著,初步构建了“田园山水画”史学和理论框架。后来,他又陆续出版了《田园山水画法》《中国田园山水画史》(第一卷)等著作,涵盖“田园山水画”理、法、史三个方面。


写史论专著,他是半路出家。张正忠不是只凭一腔热情,他不断补课、思考辨析,如履薄冰。当然这份热情在往后几十年的艰辛创作研究中从未衰减半分。为给“田园山水画”溯源,他翻阅了数不清的史料、著作,遍览二十几万幅古、近、现代作品,抽丝剥茧,最终揭示了它的产生根源、发展脉络、社会背景,同时细化了其分类,摸清了内涵与外延。



到现在,《中国田园山水画史》这本书,张正忠已写了19年,第一卷于2012年出版,而全本也即将完成问世。


张正忠对于“田园山水画”的系统研究,在国内举办了多次研讨会,诸多绘画、史论名家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其不仅开创了中国山水田园画较为深入、自成体系的史论基础和评价体系,还对美术其他门类发展起到带头作用。同时,为中国画传统的现代之路提供了经验。对于这个以“开创性传承”为特点的中华文化探源工程,大家热情地支持。



“乡村只有脏乱差和贫穷吗?绝不是!你深入到乡村去看实景,或者到这些画里去看艺术形象,就会看到田园自有它的美。因此,启发大家热爱家乡是山水田园画的重要功能和使命,要让青年人回到乡村去,重新审视乡村,懂得什么是美。让他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也记得住乡愁,这是一种文化自信,也能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这是“田园山水画”关于生态、社会、热爱家乡的现实意义,也是张正忠几十年来溯源探道的初心。






(张正忠绘画作品)




眼下,白露已至,火热的盛夏后,人间迎来澄澈的秋天。



张正忠一路走来,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他有过功利心,有过高光时刻,现在回归淡泊宁静、通透纯真的阶段。

这位老艺术家,如今头脑依旧清晰,眼神依旧明亮,如果撇开所有社会身份,他归根结底,是一名纯粹的绘画挚爱者。接下来,他一定会继续深入探索,因为艺无止境、爱心不老!




记者:周姚

摄像:张鎏礁、戴文慧(实习)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剪辑:张鎏礁

编辑:张鎏礁

责编:吴璟 

审核:陆宇峰



谢谢你的一路陪伴
你的每一个 

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



海门日报
南通市海门区融媒体中心官微,为您提供权威、及时、客观、公正的新闻资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