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江奔流,岁月流金。75年的伟大历程,记录下治江事业与新中国共成长的光辉轨迹,也见证了一代代水利人努力将长江从一条洪患之河变成造福万民安澜之河的初心使命。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讴歌大江上下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讲述平凡水利人投身长江保护治理和见证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感人故事,特别推出“礼赞祖国 治江有我”主题征文活动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水情通讯话变迁
(汉江集团:李聪)
七十五年弹指一挥间。作为新中国第一个自行勘测、设计、施工的大型水利工程及治理开发汉江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工程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成长,其水情通讯工作也随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作为汉江集团公司的一名新闻宣传人员,在一次采访中,我有幸知其一二,并深刻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
“通讯是保证水库调度正常运转的基础,直接关系着防汛安全。采用何种通讯方式才能够及时、准确、可靠地获得上下游及库区的水情信息,这一探索可以说贯穿于整个丹江口工程的发展史。”已故的汉江集团公司离休干部、老通讯人徐彬曾在接受我的采访时如是说。.
担负重任的邮电通讯
丹江口工程开工建设于新中国百业待兴之际。通过查阅集团历史档案资料,我了解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通过邮局拍发水情电报是最主要的通讯方式。
当时的丹江口工程局(汉江集团公司的前身)委托水库上下游流域有关单位的水文、雨量、水库、气象台站等拍报水雨情、降水预报及水库运行情况。一到汛期,工程局每天可收到数百份水情电报,即使在枯水期日均也有数十份。电报从各站到工程局要经过一级级邮电部门,这种通讯方式中间环节多,传递时间长,容易出差错,难以满足情报及时准确的要求。
1959年至1967年,工程局每年都会向湖北省邮电局租用无线报汛电台,设置在水库上游各主要干支流控制站,定时拍发水情信息。
1967年,丹江口水库开始下闸蓄水,邮电通信条件有所改善,相较电报而言,更加高效便捷的电传方式已被广泛使用。这种通讯方式一般情况下能够满足工作之需,但却有一个矛盾难以避免: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时,有线线路易受损中断,水情信息便无法及时收到,而这种情况却又恰恰是最需要水情信息之时。
1975年8月,河南发生特大洪水,通讯中断使当地防汛工作陷入极大被动,造成了巨大损失。当时的水电部在全国防汛和水库安全会议上提出,要认真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水利工作水平。加强防汛中的通讯联络工作可谓迫在眉睫。
这一年,根据防汛调度需要,工程局水库管理处应运而生,主要开展气象预报、水情预报、水库调度、无线通讯、水质监测、水库地震监测等工作。
1976年,曾参加过淮海战役、在部队有着多年通讯工作经验的徐彬转业到此,担任水库管理处副处长,分管通讯工作。据他介绍,这一时期,丹江口水库的水情通讯工作也由以传统邮电通讯方式为主,向以无线通信方式为主转变。
忙碌的报务员
1976年起,水库管理处开始自己培训报务员,同时购买通信设备。之后,每年汛期均在水库上游各主要干支流控制站派出短波电台,并以丹江口为总台组成了上游无线报汛网。
我的另一名采访对象——张世平正是当时第一批报务员中的一员,他曾向我回忆了自己亲身参与并见证的水情通讯变迁。
当时,参加培训后的张世平,与其他报务员一起被分派到分布于石泉、安康、白河等地的各个站点。这些站点大都在人烟稀少的崇山峻岭之中,每站只设一到两名报务员。
“那里交通十分不便,生活条件也很艰苦,每年汛期一呆就是5个月,要耐得住寂寞。非汛期也不能放松,每天都要坚持进行大量的练习才能保持发报速度和熟练度,一双眼睛经常熬得通红。”张世平告诉我,能够坚持多年,全凭通讯人强大的责任信念。
据他回忆,1983年10月,汉江上游遭遇特大洪水,安康城被淹,对外通信中断。当时水库管理处在安康站的报务员冒着大雨,背着三、四十斤重的电台,跑到高处寻找无线信号,及时将水情信息拍发给了丹江口总台及有关防汛部门。
当时,丹江口水库水位最高时达到160.07米,波涛距坝顶不足两米,张世平连续数日坚守在丹江口总台,“水情紧急,我们必须不停地听报、抄报、转报,几乎24小时无休,忙得连上厕所都顾不上。”最终,在通讯畅通的基础上,丹江口大坝经受住了洪水的考验,并发挥出了显著的防洪效益。
层出不穷的新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水文测报及通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工程局水库管理处逐步建立了库周区遥测网。徐彬曾回忆,1983年,由意大利援建的超短波应答式水文遥测系统被应用。该系统由8个测站、2个中继站和1个中心站组成,控制流域面积近8000平方公里。进入90年代后,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又与南京水文自动化研究所协作,对库区遥测系统进行改建和扩建。
遥测系统的使用实现了信息数据的自动传输,无线电通讯退出了“历史舞台”。张世平等报务员不用再驻扎在库区测站里,将工作转向了系统的维护检修,每年汛前到库区各个站点巡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此后,随着我国邮电、计算机网络事业的迅速发展,水情通讯的渠道越来越多、越来越快捷。
目前,汉江集团的水情预报系统已经更新了几代,除了有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通道外,还有“北斗”卫星数据输送系统及卫星小站、预警广播系统等多个信息传输通道,在手机上就能及时收到水雨情数据信息。通过近年来大力建设的数字孪生汉江、数字孪生丹江口系统,水情预报信息能够更直观便捷地呈现在水库调度人员面前。在此基础上,丹江口工程近年来在数次汛情考验中表现出色。作为当下的见证者,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汉江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时代的步伐还在不断向前迈进。对于丹江口工程来说,水情通讯的变迁只是一个缩影,身处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深信,丹江口工程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人民长江报
作者:李聪
编辑:张冠男
责编:魏启瑶
审核: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