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大江奔流,岁月流金。75年的伟大历程,记录下治江事业与新中国共成长的光辉轨迹,也见证了一代代水利人努力将长江从一条洪患之河变成造福万民安澜之河的初心使命。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讴歌大江上下波澜壮阔的沧桑巨变,讲述平凡水利人投身长江保护治理和见证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感人故事,特别推出“礼赞祖国 治江有我”主题征文活动部分优秀作品,以飨读者。
星辰为伴 逐梦江川
(长江设计集团 黄逸飞)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踏上三峡坝顶那刻,心潮澎湃,难以自抑。
巨龙巍峨,与四周峰峦相映生辉。立于坛子岭之巅,俯瞰三峡大坝,无数宏伟壮阔的诗词忽地涌上心头,历史的波涛也在胸中不断翻滚。它如巨龙横亘江面,静默地述说着中华智慧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又好似一把利剑,将长江一分为二:上游静如明镜,下游则波涛汹涌,毛主席的“截断巫山云雨”在此化为现实。
诗仙李白昔日乘舟东下江陵,留下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千古绝句。若他穿越千年风尘,目睹今日之三峡,又会如何感慨?三峡之景,虽非往昔,却另有一番壮阔,中国“智造”更令人赞叹;心境虽异,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未改,家国天下的情怀依旧,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如初。兴之所至,心有所感:
盛世高歌映碧流,
踏浪前行意自悠。
三峡奇观今更胜,
巨龙壮阔入诗楼。
一切想象、一切诗句皆不如一次亲身经历所带来的震撼。大坝雄姿,紧拥东流江水,矗立于175米水位线之上,托起这片壮美的“高峡平湖”。峡江水千年未有的宁静,恰是对共和国七十五载辉煌的无声赞歌。
看见那些依然奔走在坝区的领导与同事,我深切感受到了“大国重器”蕴含的深意,那是长江委与长江设计集团数千名工程师智慧与汗水的结晶。扛起国家和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他们秉持着“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坚定信念,以青春为笔,以奋斗为墨,将世纪工程的绝美画卷镌刻在祖国大地上。炎炎夏日里穿梭在坝区,汗水浸湿了工作服,依然坚守在岗位上测量数据、调整方案;凛凛寒冬中驻扎在工地,手中的硫酸图被风吹得沙沙作响,眼神却始终坚定。这份决心与使命,是他们的力量之源,也是取胜之钥,引领他们在水利征途上守正创新,砥砺前行。
走进三峡工程博物馆,黄色灯光下,展柜里的手稿静静地描摹着那段不平凡的黄金岁月。那是“长江之子”郑守仁留下的宝贵记录,一笔一划细致入微地勾勒出三峡工程的进展。泛黄的纸张上,注解与图示交织,似乎低语着勘探途中的风风雨雨,以及设计背后的深思熟虑。
这份手稿,仿佛是一扇时光之门,引领我跨越时空,直达三峡工程的现场。自古老峡江之畔首个钻孔的探索起始,至坝址的最终敲定,历经无数次的深入论证,其规模之巨、难度之大,世所罕见。三峡工程见证了数代长江设计人不懈追求的足迹,他们一步一个脚印,将昔日遥不可及的梦想转化为今日实实在在的辉煌,真正做到了将论文写在神州大地上。此间,不仅是技术与工程的飞跃,更是意志与智慧的胜利交响曲,每一次勘探、每一张图纸、每一滴汗水,都凝聚成这座高峡平湖不朽的丰碑。
当然,背后的故事远不止于此。如此庞大的工程,除了勘测、设计人员的殚精竭虑,还有数不清的基层工作者在默默奉献,他们辛勤劳动,堆筑起了三峡大坝的一砖一瓦;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牺牲,成就了三峡库区的安稳宁静;他们万众一心、艰苦卓绝的日夜拼搏,共同成就了这项千古伟业。
想起入职之初,支部书记曾向我讲述过这段历史,公司里平凡朴实的同事们沉默而坚韧,为技术人员提供着保障,是“技术支撑的支撑”。
那些往返奔波在各个项目工地的驾驶员们,春夏秋冬或风雪阴晴,总是在山野间奔波,只为工程顺利进行。他们的车轮如同时间的齿轮,推动着项目的进程,也碾平了岁月的坎坷,在为集团“服好务,创价值”的征途上,他们永远在路上。
我终于明白,那些被誉为“防洪天团”的浩大工程,如三峡大坝、乌东德水电站,或是编织在“国家水网”中的南水北调、滇中引水等巨型项目,它们的雄伟壮阔并非凭空而来,背后蕴藏着无数长江设计人的坚韧与执着。他们以智慧为骨,心血为魂,为祖国筑起了一座座不朽的工程丰碑。
星辰轮转,七十五载岁月悠悠,老一辈逐梦人手执拐杖,缓缓而行,满腔热血浇灌出累累硕果。七十五年华诞共贺,新时代的踏浪者们将摇曳着红色的旗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为那份跨越百年的中国梦不断远征。
来源:人民长江报
作者:黄逸飞
编辑:张冠男
责编:魏启瑶
审核: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