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第274集丨杨曼真:《火线报》通联员宣传鼓劲 救护重伤员荣立大功

政务   2024-11-03 19:20   辽宁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中共丹东市委宣传部策划、组织丹东广播电视台、抗美援朝纪念馆和社会力量,抢救性拍摄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铭记》,以“寻找最可爱的人”“讲述最可爱的人”“学习最可爱的人”为主线,重点采访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老战士和支前模范等,通过经历者的亲口讲述,帮助人们全面了解、永远铭记抗美援朝战争的艰辛历程和伟大胜利,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雄赳赳、气昂昂,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奋勇前进。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系列纪录片

《铭记》第274集 

杨曼真:《火线报》通联员宣传鼓劲 救护重伤员荣立大功


杨曼真是38军113师《火线报》的通联员,她跟随部队转战沙场,宣传英雄,鼓舞士气,一人救护37名重伤员,立一大功。今天就请90岁的杨曼真老英雄讲述她的抗美援朝故事。





杨曼真,1933年10月出生,广西上林县人。1948年,正在上高中的杨曼真弃笔从戎,参加了游击队。1950年,她加入38军,主动要求参加抗美援朝。

杨曼真:因为当时我是高中生,在部队当时的高中生很少了,一去的话就把我调到《火线报》社当通联员。通联的任务呢,就是为编辑选择稿件,每天部队战士们和干部们写的稿子,由我选择,选送给编辑录用。

38军113师《火线报》社通联员杨曼真(上为杨曼真)。

作为《火线报》的通联员,杨曼真一直跟随部队忙碌在阵地上,及时宣传报道战斗情况和英雄事迹。

杨曼真:我们整个都在战地上,一直都在第一线。部队走到哪,我们就走到哪。我们当时登的比较多的都是英雄人物,比如说郭忠田,郭忠田当时是我们38军337团一营的一个排长,他是在那个龙源里一仗的时候,他一个排打死了120多个美国鬼子,他一个伤员都没有。因为郭忠田很聪明,他找了一个很好的隐蔽地方,在一个大石头底下,他打敌人打得到,敌人打他打不着,所以郭忠田立了特等功。在这一次龙源里战斗的时候,他起的作用也很大。像这些报道,我们报社都是报道这些英模人物和打得好的一些部队的作战情况。335团打得很好,松骨岭也是,跟那个龙源里两个战事差不多的,都扭转朝鲜战局的。这些英雄来看的话,当然了很激动人心的,听到他们事迹。我记得当时最积极的一个指导员叫高天正,高天正那时没有一天不写报纸,没有一天不投稿的,高天正,天天都有他的稿件。用的话我们都留下来,不用的话我就给写回信,所以我说我这辈子给谁写信写最多,就给高天正写信写得最多了,就他写的稿件多。

让杨曼真最难忘的是第二次战役, 38军113师14小时夜行145里,切断了美军退路,在三所里、龙源里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赢得了“万岁军”的美誉。

杨曼真:在那个时候急行军一晚上走了145里路,我们从一个高山上面呢,爬那个山,雪埋的半腿深,一步一个跟头,一步一个跟头,有的从山上直接都滚下去了。当天晚上确实走得艰难,我们是从下午五点钟走到早晨九点钟才到达目的地。当时在战场上一辈子忘不了的,就是这一次战斗的英雄们。打得最后枪弹打绝了,从敌人那边拿到了枪和子弹再打敌人,这个是非常感动人的。

杨曼真把指战员们的投稿选登到《火线报》上,印发到连队、班排,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杨曼真:每天都有,快报,很小的版块,油印的,我们油印机都随身带的。到了以后就在那个背包就是桌子了,就在背包上写。印了不少,一个班一份,我们师,每个班能发到一份。油印嘛,很快,一休整下来就发,就印发。我们有军邮,这个有系统的,由军邮下发的,一直发到连队。

杨曼真也把国内的重大消息通过《火线报》传递给战士们。

杨曼真:当时也没有播音,什么都没有,就靠这小报纸看,有没有我们的消息。另外我们报社有一台收音机,中央的一些新闻,一句话,一个字一个字地录,就抄下来,把社论都录下来。每天重要的社论在版头上第一版,下面就是介绍部队的战况和那个打得好的一些人物。所以那个报纸你不要看它很小,战士们很喜欢。那个宣传很起作用的,很激动人心,战士们对这个小报纸很重视。

因为在一次英模会上的采访,杨曼真认识了指挥龙源里战斗的337团一营教导员陈忠孝。后经组织介绍,二人在朝鲜战场结为革命伉俪。

杨曼真:我们在四次战役开庆功会的时候,他在上面发言,介绍了龙源里战斗的过程,我记不清楚他说什么了,但是他所介绍的内容来看的话,当时我非常激动,也印象非常深刻。当时打龙源里的时候,陈忠孝是那个营教导员,营长没上去,陈忠孝在那指挥的这场战斗。这场战斗可以说是非常的艰险,他能把这一仗打得扭转了朝鲜战局,和他的机动灵活的战术、战略战术思想很有关系。

1952年,杨曼真和337团一营教导员陈忠孝在朝鲜结为革命伉俪。

二次战役后,著名作家魏巍到前沿阵地采访,还给予了杨曼真鼓励。

杨曼真:魏巍好像是二次战役以后入的朝,他本来也是个军人出身,所以到部队里亲和力非常强。他一直蹲在第一线,他采访就到一营去采访,和335团采访的,他写的一些东西,“最可爱的人 ”里边呢,有我们113师,也有335团的形象,范天恩那个团,以后他写出了《谁是最可爱的人》那篇文章来说的话,就以我们38军为蓝本写的。

战火中,杨曼真经历千辛万苦,也多次和死神擦肩而过。

杨曼真:过清川江的时候,我们全师都是脱了裤子,扛着那个棉裤,顶在头上面都过去。一直过去的话,第二天穿那个裤子的话,早晨根本那裤子扒不下来,全部破了,腿全部炸开了,冰划破了。那个江当时已经有了冰块了,它没有全冻,有冰块了,把腿全划破了。当时不觉得疼,第二天早上起来要小便,把裤子扒的话,扒不下来,到处是血啊,粘的一腿都是血,一丝一丝的。衣服都湿的,裤子也湿的,全靠自己身上捂干的。11月份,朝鲜已经有冰冻了。朝鲜那年特别冷,零下35度,我们在南边的话33度,他们在北边的话35度。汉江都可以过坦克,从来没有过的,那一年是最冷的一年,还让我们碰到了。

第一次战役,因为部队受伤的伤病员比较多,卫生员缺乏,杨曼真主动要求去护理37名重伤员,荣立一大功。

杨曼真:当时条件非常的艰难,在一个破草棚里边,没有人烟,老百姓都跑光了。我在那里呢,每天晚上下去打水,白天不敢动,因为飞机到处扫射,到处寻找目标,现在想想还是有点后怕的。白天不敢下来,黄昏了以后下来挑水,把水挑上去,烧水,给战士们洗一洗,抹一抹,然后再烧一锅水消毒绷带。消毒完了以后,晚上啊,做余火烤那个绷带,给战士们烤,没有换的没有新的来源,只好烤干了,第二天给他们换绷带。

1951年10月,杨曼真火线入党。在朝鲜近三年时间,38军的优良传统对杨曼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杨曼真:在38军抗美援朝这几年的锻炼,让我一辈子都觉得任何事情都难不倒我,任何工作都难不倒我,什么情况下我都可以,把最艰苦的工作和最难干的工作承担下来。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


《铭记》摄制组在南京采访了90岁老英雄杨曼真。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大型纪录片《铭记》微信扫码收看平台已正式上线。广大观众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铭记》全部节目。


具体操作方法是:点击或识别《铭记》二维码(附后),进入“百度网盘”,进入文件夹后,可预览每集节目;观看完整节目可以保存至个人百度网盘(具体流程进入小程序码后可见“观看须知”)。


抗美援朝口述历史采访线索热线
电话:0415-2124331
邮箱:ddxwb@126.com


作者/张萍

编辑/孙启晗

校对/屠祖红

责任编辑/郑定成  监制/王鹏

丹东发布
领跑微时代,网聚正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