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不让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入北宅,遂围大梁。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昔梁惠王伐赵,战胜三梁,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卫,拔故国,杀子良。卫人不割,而故地复反。卫、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割地,而国随以亡。臣以为卫、赵可法,而宋、中山可为戒也……”穰侯曰:“善。”乃罢梁围。
——史记卷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2325—2326页
释文: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年),穰侯任相国,带兵进攻魏国,打得芒卯战败而逃,攻到北宅。随即围攻大梁。魏国大夫须贾劝说穰侯道“:我听魏国的一位长吏对魏王说:‘从前梁惠王攻打赵国,夺取了三梁,拿下了邯郸;而赵王虽然战败也不肯割地,后来邯郸终于被收复。齐国人攻打卫国,拿下了国都,杀死了子良。而卫人即使受辱也决不割地,后来丧失的国都仍归卫人所有。卫、赵两国之所以国家完整,军队强盛,土地不被诸侯兼并,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忍受苦难,爱惜每一寸土地。宋国、中山国屡遭进犯又屡次割地,结果国家随即灭亡。’我认为卫国、赵国值得效法,而宋国、中山国则当引以为戒……”穰侯说:“好。”于是停止攻打大梁,解围而去。
关联成语典故:洞察时局、开疆拓土、审时度势、炉火纯青、独领风骚、崭露头角、能言善辩
笔者按: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年),秦穰侯魏冉带兵攻打魏国,并包围了魏国的首都大梁。值此魏国生死存亡之际,魏国大夫须贾运用三寸不烂之舌,成功劝说魏冉退兵。须贾在游说魏冉的过程中,提及到邯郸之名。战国七雄中,魏国首先进行李悝变法,进而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先强大起来的国家。虽然齐国通过围魏救赵(桂陵之战)打败了魏国,但魏国仍于魏惠王十八年(前352年)攻破并占领了赵国首都邯郸,而赵国即使战败、首都被攻破也不割让土地给魏国,魏国军队在赵国被占领的土地上难以为继,无奈之下只好于魏惠王二十年(前350年)将邯郸归还给赵国,并与赵国签订了盟约。(二十年,归赵邯郸,与盟漳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