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
国内汽车市场已经进入结构性调整的深水区
在此背景下
作为促进汽车消费的重要方式
汽车金融如何在合规有序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满足消费市场需求
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汽车金融重要性日渐凸显
多家车企落地“0首付”
近年来,面对汽车市场增速放缓、车市转型发展等多重因素挑战,汽车市场需求呈现出疲软态势。在此背景下,业内将提升消费市场活力的期望瞄向降低消费者购车门槛的汽车金融。
近年来,我国汽车金融市场规模逐年攀升。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王都对记者表示:“从整个汽车消费市场来看,汽车金融服务体系日趋成熟,发挥了汽车金融稳市场的重要作用。随着国内车市竞争愈发激烈,当下车市更需要汽车金融服务助力,尤其是汽车金融市场要像新车产品一样,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作为降低消费者购车门槛的购车选择,汽车金融发挥稳定市场的关键作用,不仅提升了消费市场的购买信心,更为汽车市场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2024年,通过“加大汽车消费金融支持力度”拉动新车消费成为业内共识。4月3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调整汽车贷款有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根据借款人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自主确定自用传统动力汽车、自用新能源车贷款最高发放比例。这意味着,汽车金融机构可以对消费者购车做到零首付。
不难看出,业内希望在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方面,汽车金融对于拉动汽车消费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汽车金融服务与消费市场购车密切相关。吴博峰/摄
记者注意到
《通知》实施后
多家汽车金融公司、银行
均落地零首付的车贷产品
目前,市场主流车企普遍为旗下新车提供了0首付、12—60期的贷款方案,全车系均可选择0首付。同时,多家车企还为全车系配置了首付50%起,24期免息的贷款方案。针对部分热销车型,车企还额外配置了12期0息0月供方案,首付50%,尾款50%,中间0月还。
王都认为,汽车消费侧压力不断提升、新车“价格战”延续等情况,表明车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此过程中,汽车金融服务已成为保障汽车流通正常运转的关键因素。对于汽车金融机构而言,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覆盖个性化需求的汽车金融产品。
聚焦新能源用车场景
提高用户服务满意度
如今,新能源车已成为消费者购车的主要选择。因此,有关部门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新能源车的贷款支持力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院主任李晶在2024中国汽车金融产业峰会上表示,新能源车金融渗透率与主机厂商市场表现息息相关。当下,由于汽车经销商销售新车的净利润不断下降,“赔钱卖车”已成行业普遍情形,甚至部分经销商销售一辆车会亏损3万—4万元。“鉴于此种状况,车企及经销商借助汽车金融服务获取更多收益以弥补前端制造,未来汽车金融或许会成为主机厂商挣钱的主要支撑点。”他表示。
在汽车金融服务模式上
被互联网思维环绕的新能源车企业
有着不同的玩法
由于新能源车企普遍拥有自家APP,消费者查询汽车金融产品不再需要前往经销商询问,只需手指点击几下便可查询不同金融产品的购车方案,大幅提升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同时,借助智能网联汽车广泛使用的AI技术,系统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做AI金融优化,帮助消费者筛选出更适合的金融方案,并对分期付款额度和周期做准确的预估。
除了新车市场
新能源车保险也是汽车金融服务
亟待提升的一大领域
如今,多家新能源车企纷纷踏足新能源车险,尤其是头部新造车品牌都有保险中介牌照。李晶介绍,广大消费者期望能够以相对合理的价格享受到最高的权益保障。对于车企来说,这不但能增加消费者的粘性,还能进一步提高用户服务的满意度。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汽车金融分会副秘书长周伟表示,价格只是汽车消费金融中的一个维度,金融机构需要满足消费者综合的、多元化的需求,包括服务效率、通过率、服务体验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提升。
汽车金融风险管控待加强
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核心
近年来
汽车金融公司违规经营
被处罚的事件时有发生
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披露的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显示,长安汽车金融有限公司被罚90万元。据悉,长安汽车金融有限公司主要违法违规事实包括:附加贷发放审核不审慎;侵害金融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违规将自身风控成本转嫁给客户;二手车业务风险管控不到位。
在谈及明年汽车金融发展时,王都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是汽车金融发展的重中之重。
其实,针对汽车金融行业有可能出现的违规放贷风险,早在今年2月,金融监管总局曾印发《汽车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的通知》。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被视为汽车金融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础。
上汽通用金融市场销售部总经理鲍震表示:“当下竞争环境日益激烈,汽车金融行业风险水平不断攀升,主机厂系金融更应强化内控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我们要坚决杜绝捆绑销售或者类似‘强买强卖’的操作,切实保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
中国消费者报新媒体编辑部出品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中国消费网
记者/吴博峰
编辑/李晓雨
监制/何永鹏 任震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22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 - 8831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