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县工程看黄冈 | 看2024小流域综合治理新答卷

文摘   2025-01-09 19:15   湖北  


1月8日
黄冈日报推出
两会特别报道
《强县工程看黄冈·2024新答卷》

精彩呈现-小流域综合治理

01

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

看黄冈如何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撬动乡村振兴大杠杆




记者 李娇 通讯员 周中元 姚鑫萍 潘博



      黄冈属于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的政治任务,必须守住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确保江河安澜。

      小流域治理作为湖北省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抓手,黄冈如何推进,治理成效如何?

      “市委、市政府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深入运用共同缔造理念,整合项目、资源、人员等要素,聚力攻坚。”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贺剑平介绍。通过治理,10个小流域试点14项省级综合评价指标均已达标,提前一年完成任务。麻城市芭茅河小流域入选5个省级试点正面典型案例之一,团风县在全省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专题培训班上交流牛车河小流域治理经验。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初步显现。

      以系统方式治山理水
      把“生态基底”转化为“生态优势”
      隆冬时节,龙感湖畔,碧波微漾,天鹅起舞,尽显如诗如画生态之美。
      近年来,龙感湖管理区通过开展控源减污、垃圾清运、有害生物治理等行动,提升流域综合治理格局,积极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国家湿地。治理后,天鹅从“稀客”变“常客”,16万只越冬候鸟用翅膀为龙感湖生态之变“投票”。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协调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我市始终坚持以系统思维和统筹方法推进综合治理。
      贺剑平介绍,2023年底,我市启动10个县(市、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试点小流域绘制综合治理现状图、用地布局图、产业布局图、绿色基础设施图、治理任务图,并制定小流域评价指标一张表,形成包含管控任务清单、建设项目清单以及负面清单的治理任务清单。推进“土地分区分类利用、绿色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管控、治理体系”四大体系建设。因地制宜划定小流域用地分类,让“该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
      黄州区通过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维中心对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管网进行智能化监管;麻城市打造小流域综合治理数字化平台;团风县开展八库连通,推进水系互联互通,增大流域生态基流……
      通过治理,加强了水资源调控,提升了水生态空间,畅通了水系“毛细血管”。
      如,团风县牛车河小流域通过“上补、中蓄、下灌”,实施水库连通工程,形成“蓄、引、提、调”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自流系统,有效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浠水县芦河港小流域开展水库、河道清淤工作,共清理沉积淤泥3万余立方米,流域上游水质提升并保持在Ⅲ类,治理后的油铺咀水库风景如画。
      目前,各小流域水质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团风县牛车河等7个小流域主要干流水质均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10个小流域河道达到防洪标准比例达9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均为100%,河流、山体的生态功能有效恢复。

      以科学方法显山露水
      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小流域作为山区、乡村和县城产业发展的基本单元,肩负着区域生态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双重重任。
      我市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围绕小流域“一乡(镇)一业”“一村一品”,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麻城芭茅河小流域流转土地1300亩建设菊花高新技术产业园,全链条发展菊花产业。建成华中地区菊花种质基因库,形成菊文化特色产业区(菊香人家),并创建为国家3A级景区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园。2024年上半年已吸引近5万游客,菊花产品就地转化增值6倍以上;
      武穴市荆竹河小流域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典范区,突出佛手山药、双低油菜等特色农业和山水、西游等生态文化旅游在黄冈的特色优势,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
      浠水芦河港小流域做好整治整合文章,促进蛋鸡产业转型升级。实施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工程,结合各养殖场实际制定“一场一策”提升方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提高至99%,畜禽粪污乱排乱放局面得到根本性转变。通过政企合作,成立湖北优赛食品有限公司并落户在流域,建成年屠宰加工老母鸡3000万的生产线,蛋鸡产业实现从单纯“卖鸡蛋”到“卖蛋鸡”跨越;
      团风牛车河小流域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红色、古色文化等优势条件,积极发展乡村民宿、户外露营、研学旅行等新业态,打造月亮湾露营基地、东岳花海、乡村客厅、垂钓中心、民俗文化馆等文旅项目,创新开展新春灯会、“五一”乡村文化旅游推介周等系列主题活动,加快打造武汉都市圈乡村旅游度假基地。
      实践证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是统筹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有效途径,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据了解,通过大力实施“小流域+”,有效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文旅融合发展,小流域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13.2%,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比例达98.3%,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资比例达到1:2.67。

      以共富理念联农带农
      把“寻常乡村”转化为“幸福家园”
      蔡家岗村地处麻城芭茅河小流域中下游,由于农业基础条件差,群众收入途径单一,导致人口流失率居高不下。
      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启动后,蔡家岗村主动求变,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发动群众广泛参与村庄建设和发展,通过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招引市场主体,将车间建在群众家门口,“带着群众一起干,帮助群众一起赚”,激活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引擎”。
      “争取上级支持一点,集体经济投入一点,村民自筹一点”,闲置近20年的白塔老粮站改造升级成生产车间,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租赁给湖北沃尔西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用作生产编织袋生产车间,为本村及周边村的留守妇女提供了60多个家门口就业岗位。“老粮店”摇身一变成为“共富工坊”,闲置的资产“活”起来了,“包袱”变成了财富。
      麻城市丘岗型小流域通过“政府牵线、能人牵头、菊农牵手”,引导菊花高新技术产业园与流域内各村、群众按照“企业+强村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共建“菊花产业联盟”,实行“四免费五统一”(免费供苗、供药、供肥、供技术,统一种植、管理、采摘、加工、销售),1300余农户变身为“菊股东”“菊帮工”“菊地主”“菊老板”,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小流域兼具涵养水源、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美丽乡村等多重功能,小流域综合治理必须把生产、生活、生态统筹起来。各试点纷纷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根本目标,在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时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联农带农机制。
      张家坪村位于浠水芦河港小流域,通过发展瓜蒌、金银花、决明子、板蓝根等药材种植和加工产业,流域内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13%,高于全县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流域内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就近就业等方式,实现“租金、股金、薪金”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到8%;流域内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自来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均实现100%。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支点,撬动乡村振兴大杠杆,黄冈大地“寻常乡村”正变身为“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幸福家园。


      【数看新亮点】

■ 团风县牛车河等7个小流域主要干流水质均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
■ 10个小流域河道达到防洪标准比例达90%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均为100%
■ 小流域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达13.2%,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比例达98.3%,政府投入带动社会投资比例达到1:2.67
■ 村民自发参与到小流域治理工作中来,捐资捐物、投工投劳,开展共同缔造的村(社区)占比100%


      【见证新变化】

      ★ 红安县高新区八里湾镇毛张坞村党支部书记张治超:昔日的太平河沿线水患多,河口淤泥堆积,水域破坏严重。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宛若画卷。自太平河小流域被确定为全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以来,红安县着眼水源和污染源头,统筹上中下游、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和畜禽粪污,实现太平河小流域生活污水全治理、生活垃圾全收集、畜禽粪污全利用。对148个排污口编制“一口一档”整治方案,分类实施治理。推动高新区全域管网改造项目,日处理乡村污水达1.36万吨,出厂水质达一级A标准。在高桥、觅儿、八里、太平桥4个乡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提升村庄污水处理能力。

      ★ 蕲春县株林镇会龙池村党支部书记陈飞飞:借助株林河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东风,村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会龙池村依托文化、山水资源,规划设计了一批特色小馆和高端民宿,创办会龙池道灸堂,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120亩,推动沁圆茶庄种植优质福鼎白茶,建成4.8公里龙潭峡谷游步道,仁近山馆和游客接待中心里,售卖起许家山的豆油、达城的手工米粉和相邻乡镇的生态绿茶、茶树菇等土特产品...一个个“吸睛”点,激活了农村经济的源头活水。


      【探索新实践】

      团风牛车河小流域打通水脉堵点

      团风县牛车河水库处于全县地理中心,水域面积6.3平方公里,总库容1.01亿m^3,承担着团风、黄州等3地15个乡镇灌溉任务,牵一发而动全身。过去,水资源配置不均矛盾突出,丰枯难调,防洪安全有隐患,灌溉能力不足,生态功能较为脆弱,生产生活方式粗放,库区水质一度降为V类。

      针对牛车河小流域现实存在的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等突出问题,我市锚定水系不通、水资源配置不均这个最大的堵点,坚持问题导向,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科学治理。

      强化系统治理。以水系为脉络,从源头的4条支流抓起,通过实施北部山区和美乡村建设,守住源头;对中游牛车河水库周边环境进行系统整治,最大限度减少水库污染;联通上下游水系,疏通下游干支渠,增加生态流量,扩大灌溉面积。

      优化水资源配置。以牛车河水库为核心,通过“上补、中蓄、下灌”,实施水库连通工程,形成“蓄、引、提、调”相结合的“长藤结瓜”式自流系统,有效解决区域性缺水问题。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取缔全县流域内自然水域一切网箱围网养殖,收回85座水库、18个湖泊、2850口当家塘等自然水域养殖承包经营权,实行人放天养、生态养殖。

      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探索一体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垃圾治理的管用办法,按照不同的地貌特征,因地制宜探索出聚集型、独居散户型等四种类型的一体化处理模式,在实用管用基础上兼顾可持续性和费效比。

      治理后,流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库区水质稳定在III类以上,3个村获评“湖北省生态村”。


      罗田做强产业支撑加快药旅融合

      罗田天堂湖小流域在药旅融合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围绕联农带农建好产业发展“一条链”,积极探索共谋发展。通过不断探索,罗田县天堂湖小流域初步找到了一条定位精准、共同缔造、成效显著的产业发展之路。

      模式一:平台引领型(广源集团+强村公司+市场主体+群众)。依托广源集团投资的项目建设,村级通过组建强村公司,通过土地等资源、资金参与建设或经营。并通过组建劳务公司,组织带动群众通过务工就业实现增收。

      模式二:公司带动型(强村公司+村集体+群众)。针对一些自身资源和基础条件较好的村,通过村级集体组建的强村公司,组织群众参与,与市场实现对接运营,把资源变成资产。

      模式三:市场主体带动型(市场主体+村集体+群众)。通过以项目为支点,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带动了当地群众就业。

      模式四:群众主体型(群众+合作社+村集体)。通过组织群众从环境整治做起,从垃圾卫生做起,逐步让群众看到环境变化带来的产业发展希望。



·(点击图片可查看原文)


来源:黄冈发布




黄冈生态环境
地区环境新闻和工作动态、区域空气质量查询、环保法律法规、政策解读、环保常识宣传、环境咨询投诉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