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客”缘何变“常客”?

文摘   2024-12-27 20:21   湖北  


12月22日,黄梅县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候鸟云集。记者 周伟 摄


      往年只在秋冬居留的“稀客”青头潜鸭,今年首次在夏天来访;小天鹅越冬种群数量常年稳定在2万只以上,今年最新监测数据达到4万只……12月15日,当谈及湖北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变化,专职巡护员陈文彬如数家珍。


      湖北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鄂赣皖三省接合部,面积达33.48万亩,其中水域面积13.4万亩。2009年,龙感湖成为我市第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长江中下游亚洲候鸟的重要栖息地、越冬地和中转站,素有“水乡湿地、候鸟天堂”美誉。


      陈文彬介绍,龙感湖保护区的护鸟工作经历从“人鸟争食”到“守望相依”,“如今,看着不少鸟儿从‘稀客’变成‘常客’,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冬季的龙感湖,鹭飞鹤舞,万鸟齐翔。


      “这片被水淹没的田地,就是我们给候鸟留的口粮。”12月14日,记者走进龙感湖保护区内的下新良种场,湖北邢绣娘林农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管理员毛习兵指着面前的一片“汪洋”说道。


      毛习兵曾是良种场职工。他介绍,良种场曾将1400亩湖田租给农户进行“虾稻连作”生产,这是当地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良种场的重要收入来源。


      “早些年,我们其实很烦这些鸟。”毛习兵说,每年11月,候鸟大批降临的时候,也是下新镇水稻收割、放水养虾的关键期。下新良种场作为龙感湖保护区候鸟越冬的主要场所,那些历经长途跋涉、早已饥肠辘辘的鸟儿们,将稻谷和小鱼小虾当作补充体能的主要食物。


      越冬候鸟要吃食,当地农民要收成,那时的良种场每天都在上演“人鸟争食”。


      为了平息“大战”,让候鸟安心栖息,2017年,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想了个法子,拿出1000万元买断下新镇1400亩虾稻田的经营权,退耕还湿。同时,龙感湖保护区还联合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编制良种场湿地修复规划。其中,按照规划在良种场东南侧开展有机稻生态种植,实行冬季休耕,禁止人类活动。


      “我们引进湖北邢绣娘林农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并签订合同规定这些田地只种水稻不养虾,科学施肥用药,同时每年留下200亩水稻不收割,作为候鸟的‘专属口粮’。”龙感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陈国勋说。


      最终,“人鸟争食”的矛盾得以缓解。


      由于熟悉当地情况,毛习兵也从曾经的良种场职工,成为如今的湖北邢绣娘林农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管理员。


      “虽然都是种地,以前是种给人吃,现在变成了种给鸟吃。”毛习兵笑着说:“为创造适宜候鸟栖息觅食的环境,我们通过种植水草改善水质,并定期向田间蓄水50公分,为鸟儿们打造了一个‘专属食堂’。”


      周边众多的湖泊湿地、充足的稻田人工湿地、良好的爱鸟护鸟环境,为候鸟提供良好的栖息条件和所需的食源,吸引越来越多的候鸟到龙感湖保护区越冬。


      截至目前,保护区有鸟类189种。近年来,保护区监测越冬候鸟超10万只,今年1月份达16.01万只,全省排名第一。


    龙感湖保护着候鸟,候鸟也在反哺着龙感湖。“最初我们为了保护候鸟,为它们种植不施肥的口粮,现在大量候鸟留下的粪便成了天然的肥料,不用施肥,稻子也长得好!”毛习兵说。

      从“人鸟争食”到“为鸟留食”,龙感湖保护区在创新候鸟保护的工作方法上从未停歇。


      2012年,下新镇李圩村村民陈文彬响应号召,成为龙感湖保护区的一名专职巡护员。两年前的冬天,下新镇群众在浅滩发现一只受伤的天鹅。接到群众电话后,陈文彬和同事迅速赶到现场。经查看,是一只幼年天鹅。


      “天鹅生性敏感,我们很担心会不会把它吓跑。”陈文彬说,当时情况紧急,需要赶紧把天鹅带回救护站救治。令陈文彬没想到的是,天鹅仿佛知道他的目的,一动不动在原地等候他,“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发生的。”好在小天鹅伤情并不严重,在救助站休养几天后,就被放生了。


      “后来我们讨论了这件事,想着会不会是因为巡护工作做久了,小天鹅对我们熟悉了,所以那天才没有被吓走。”当再次回忆这段救援故事,陈文彬欣慰地说:“天鹅允许我靠近,是对我十年巡护工作的肯定。”


      “为保证候鸟栖息不被外界干扰,龙感湖保护区地面巡护实行‘村有信息员、站有巡护员、片有护飞队、局有督察队’的四级巡护网络。”陈国勋介绍,“截至目前,我们形成一支由120名信息员、90名护飞队员和10名专职巡护员组成的护卫队。”


      除为候鸟配备一支专业的“保镖”队伍外,龙感湖保护区还通过高科技手段给鸟儿定制“身份证”,为候鸟栖息地装上“实时监控”。


      “我们所说的‘身份证’,其实就是鸟类环志工作中的卫星跟踪器。”护卫队成员、龙感湖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龙伟说。


      2021年冬季以来,龙感湖保护区与卫星跟踪器生产厂商密切合作,为30余只候鸟装上了环志。跟踪轨迹显示,候鸟迁徙路线总长达万余公里,创下龙感湖保护区环志候鸟跟踪时间最长纪录。


      “鸟类环志主要是用来研究候鸟迁徙动态及规律,环志上刻有编码。”龙伟介绍,通过监视环志鸟,可以了解到候鸟迁徙的行踪、年龄以及种群数量等宝贵资料。


      “什么时间、地点?来了哪些鸟类?有没有受到人类干扰?气象水文情况怎样?”龙伟说,不仅如此,他们还能依托感知监测体系实时掌握画面、数据等,护鸟再不用像过去那样,老是悬着一颗心。


      2023年以来,得益于卫星遥感、物联设备、无人机等前端感知感应设备,龙感湖保护区实现了“天上看、空中探、地上查、网上管”的一体化智能守护。

      12月14日,记者走进下新镇下新社区的“渔夫人家”农家乐,只见店主人汪新正忙前忙后,为游客准备午餐。


      “我以前从事水产生意,当时行业趋于饱和,我正寻思着转变赛道。”汪新回忆:“那会儿其实就有很多游客来看鸟,我想着他们看完鸟总要找地方吃饭吧,于是便开了这家农家乐。”2009年,汪新捕捉到“候鸟”带来的潜在发展机会,便抓住机会开办了农家乐。


      “是这群鸟儿给我们带来了赚钱的机会。”汪新笑着说,“后来,我又在农家乐背后承包了十几亩的池塘栽种荷花,让游客能‘冬看候鸟、夏赏荷花’。”目前“渔夫人家”农家乐年收入已经超过100万元。


      “渔夫人家”的成功,只是“候鸟经济”助推黄梅县下新镇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11月7日,龙感湖保护区在科普馆组织开展了湖北省首届湿地保护宣传周活动,来自黄梅县第七小学的50余名学生走进科普馆,沉浸式学习候鸟文化。


      科普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于今年9月20日开馆,分为“用心读湿地、走进龙感湖、共抓大保护、缤纷的植物世界、奇幻的动物王国”五大主题展厅和沉浸式体验、4D科普影院两个体验室,是一个集宣传、科普、教育、展览、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湿地场馆。截至目前,已接待游客达3000余人次。


      近年来,下新镇与龙感湖保护区联手挖掘候鸟文化,建成了以候鸟文化为主题的科普长廊、水鸟模型等,成为村民游客休闲观鸟的好去处。


      “目前,我们正在着力整合宛大红色研学基地、李圩湿地公园、钱林秤锤树保护园、李河源湖风光等资源,串点成线,打造一条‘夏赏万亩荷花、冬观天鹅起舞’的14公里精品旅游路线,实现联农带农。”下新镇党委副书记徐恋介绍。


      目前,下新镇已与江西汉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研学之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达成运营意向,与向日葵、丹彤等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引导运营方投入资金500万元以上,年导入培训、研学和旅游客流量2万人以上。


      如今的龙感湖保护区,已成为“候鸟大军”的越冬严选,往年的“稀客”更是变成“常客”。事实证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来源:黄冈日报





黄冈生态环境
地区环境新闻和工作动态、区域空气质量查询、环保法律法规、政策解读、环保常识宣传、环境咨询投诉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