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一早,在安康市汉滨区新城街道安火路社区,10多平方米的“爱心驿站”已经热闹起来。“王阿姨,我这条裤子有些长了,麻烦帮我截短两厘米。”“李师傅忙吗?能不能帮我理个发?”……“爱心驿站”内,几名志愿者在服务群众。
“爱心驿站”面积不大,提供的便民服务却不少。安火路社区党委书记夏成红告诉记者,从缝缝补补、理发维修,到法律援助、矛盾纠纷调处,群众不少日常需求能在“爱心驿站”得到满足。6年来,“爱心驿站”志愿者队伍进一步壮大,累计提供志愿服务3万多人次。
社区为什么要设立“爱心驿站”?这要从老党员刘成厚的志愿服务故事说起。
夏成红回忆,2018年夏天,社区老党员刘成厚找到了她:“我在上海工作时当了6年志愿者,有磨刀、理发、缝纫等方面的‘一技之长’。你们能不能给我找个地方?我还想为大伙儿服务。”
面对刘成厚的请求,夏成红有些为难:“这是好事,但一时半会儿还真腾不出地方。”
“那不要紧,我就在咱社区门口支个摊,来来往往的居民都看得到。”刘成厚态度坚决。
就这样,第二天上午,安火路社区门口多了一个志愿服务的“摊点”。刘成厚风雨无阻地开展免费理发、磨刀、缝纫、轮胎打气等志愿服务,为群众提供了很大便利。后来,社区多方协调,为刘成厚找了一间小屋,志愿服务“摊点”摇身一变,成了“老刘工作室”。
“老刘自费置办了缝纫机、熨斗、吹风机等工具,给大伙儿帮了不少忙。工作室的角落,时常放着一箱方便面,有时候活儿太多,他就凑合着吃一碗。”夏成红说,慢慢地,刘成厚成了社区居民离不开的“贴心人”。
刘成厚去世后,王焕娣、刘次巧等社区老党员接过了爱心接力棒,设立了“爱心驿站”。社区还动员辖区爱心企业、退休法官、水电工和乡贤能人加入志愿服务队伍,服务内容也由最初的磨刀、理发、缝纫拓展到矛盾调解、水电维修、法律援助。如今,“爱心驿站”成了社区群众的“暖心港湾”,带动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为建设幸福和谐社区出一份力。
临近中午,“爱心驿站”内人来人往,志愿者王焕娣正在为居民理发。虽然已是73岁高龄,但王焕娣几乎每天都会来到“爱心驿站”,为社区群众缝补衣服、理发。“我很喜欢做志愿服务,能帮助别人我特别开心。我现在身体很好,还能再为大家服务几年呢。”王焕娣笑着说。
“社区有了这个‘爱心驿站’真是太方便了。”社区居民王立说,过去他经常到这里理发。今年退休后,他也加入了志愿服务队,让温暖在社区中传递。
“‘爱心驿站’不仅让辖区居民感到温暖,也让参与其中的志愿者体会到了奉献爱心、帮助他人的快乐,密切了党群联系,增进了邻里互动,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夏成红说,“爱心驿站”将继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升级服务模式与内容,打造更加多元化的志愿服务体系,促进共建共治共享,让社区群众看到更多变化、得到更多实惠。
来源 | 陕西日报
编辑 |卜贤月
审核 | 张超磊
权威 · 深度 · 温度
传播 · 交流 · 服务
投稿邮箱:dzcyy@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