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林县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抓住产业振兴这个“牛鼻子”,结合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积极谋划生态渔业发展,加快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西林县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2024年第二季度,全县水产品产量6600吨,渔业产值0.58亿元,同比增长7.04%,增速排全市第3位。
坚持规划引领,推进生态渔业绿色发展
调优生产布局,推进渔业绿色发展。西林县成立专班,统筹西林河、湖水资源,修订出台了《西林县推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西林县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23—2030年)》和《威后水库、新丰水库、那劳水库大水面生态养殖规划》等政策文件,衔接乡村振兴、国土空间、食品安全、水污染防治、“一区一带一中心”全域旅游等重要规划,分类规划养殖水域、滩涂,明确禁养区、限养区、养殖区,优化生态、生活、生产空间布局,推动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全县基本养殖面积稳定在6.5万亩以上。统筹涉农资金,做好资金保障。西林县加强财政资金投入,整合统筹各级衔接资金、涉农资金,适当向陆基循环水养殖、大水面生态养殖、现代化渔业示范场、休闲渔业用地、稻田养殖等项目建设倾斜,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多渠道加强资金保障。
坚持科学管治,守住生态渔业发展底线
依法治渔,推动渔业健康发展。西林县按照“自行拆除、政府补助”的原则,扎实推进洞巴水电站水域网箱整治攻坚行动。2023年,落实网箱拆除补助资金19.27万元,4个月完成网箱拆除2.45万平方米,县域内网箱养殖实现“清零”目标。同时,还稳步推进水产确权化,保障水产养殖主体的合法权益。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放水域滩涂养殖证25本8935亩,是全市发证份数最多的县。以河长制促“河长治”,发挥河湖长制工作生态效益。西林县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河湖长履职、监督检查、考核问责等制度,完善推进联防联控、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等机制,形成了河长挂帅、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格局。2024年,全县选聘河道巡护员62名、村屯管水员635名;针对沿河、沿湖的村屯,优先规划、开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每个屯都有2名保洁员,确保村屯的垃圾、污水不直排河湖,保护水体质量。目前,西林县获得“广西幸福河湖”称号3条。探索推进“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建设公益诉讼智能指挥中心平台,在万峰湖(西林辖区内)建立16个监控点,实现对西林县域内万峰湖水面进行全天候监控,为万峰湖渔政执法和安全管理提供定位数据、取证照片、动态视频等全方位信息支撑;同时,选聘10名涉水执法辅助人员驻湖并参与万峰湖三省区五县(市)联合执法指挥部执法行动,筑牢珠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实现河湖保护治理长治长效。
坚持创新发展,推动生态渔业融合发展
丰富内涵,促进渔旅融合。西林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依托县内丰富水资源优势,以打造万峰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驮娘江文化风情旅游带、月亮山景城一体旅游集散中心“一区一带一中心”为契机,发展具有万峰湖渔业特色的“渔旅融合”项目,实现以产促旅、以游带产。近年来,西林县先后在驮娘江一带那劳水库举办多届“欧贵”文化、广西“三月三”、赛龙舟等传统民族节日活动;在新丰水库举办多届钓鱼大赛;2023年,在万峰湖红绸湾成功举办全国钓鱼公开赛·万峰湖“红绸杯”西林站预选赛。目前,每天都有游客到西林万峰湖区域开展休闲垂钓,逐步形成“乡村餐饮+旅游民宿+休闲垂钓+健康疗养”的渔业发展全产业链,丰富西林旅游业态。创新模式,促进渔业养殖转型升级。西林县积极探索创新水产养殖模式,加快推进大水面生态养殖和陆基循环生态设施养殖,促进水产养殖向绿色化、高质量化转型。探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鼓励农户以劳动力、土地、资本入股,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陆基渔业养殖产业,促进群众稳定增收,助力乡村全面振兴。2024年,西林县投建陆基循环水生态渔业养殖项目3个,初步建成投产2个。截至目前,全县发展大水面生态养殖6.6万亩,建成陆基圆池126个,投产88个,陆基设施渔业水产品年产量达250吨以上,产值500万元左右,带动全县渔业养殖超3000人,年人均养鱼增收1200元以上。(汤细芳 王丰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