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非遗肘阁表演。(受访者提供)
身着戏服的肘阁抬阁老艺人走着“S”形舞步,左手有节奏地摆动,右手扶托着脸涂油粉、身穿戏装的小孩。
老艺人们不时变换队形,空中的小演员们或踢腿或摆动双臂或翻跟头……精彩的演出引来游客阵阵喝彩。
“长这么大第一次看这么有意思的表演。”当天,外地游客陈红如是说。这是蛇年春节前后
临泉肘阁抬阁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文昌
带领老艺人、小演员们
赶的众多场中的一个
“春节前后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初一、初三在颍上尤家花园、管仲老街有六场演出,初四、初五晚上则在阜阳双清湾表演。”刘文昌告诉记者,对他们这些老艺人来说,春节期间出来表演不是为了挣钱,更多的是一份热爱,是想让更多人看到这个古老的艺术。何淑华/摄
据了解,肘阁抬阁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以鲜亮的彩扎、亮丽的服饰、奇巧的构思、惊险的表演广受欢迎。2008年,临泉肘阁抬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而刘文昌则是临泉肘阁抬阁第三代传承人。
刘文昌是临泉县杨桥镇人,叔父曾是肘阁抬阁演员,常在春节、庙会时节随班演出。4岁时,他就随叔父参加了肘阁抬阁班演出,扮演过孙悟空和《水浒传》《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上学后,他又学习了美术和手工制作,为从事肘阁抬阁艺术打下基础。 初中毕业后,刘文昌回乡务农。但只要肘阁抬阁班有演出活动,他都会参加,渐渐地成了肘阁抬阁班中的主力演员,并和团队成员创作了一批新节目。后来,随着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肘阁抬阁演员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直到2000年,在刘文昌的热心操持下,杨桥镇的肘阁抬阁队伍才又慢慢组建起来。卢启建/摄
“刚开始,临泉肘阁抬阁在露天场所或街道流动演出。早期的演出场所都是平地,外围观众看不到,于是,演出形式渐渐从地面舞蹈‘长到’了空中,发展到驮着小孩高高演出,配以锣鼓、笛、笙、箫等乐器伴奏。”刘文昌说,肘阁和抬阁都由芯子(小演员)、铁枝(演出道具)、飘色(服装)三部分组成。肘阁和抬阁的最大区别是支撑小演员的底座不同,抬阁的底座是方桌,肘阁的底座是支撑者——多为有民舞技艺的青壮年男子。节目内容多取材于戏剧、传说,如《孙悟空盗桃》《天女散花》等,整体喜庆、欢乐、奔放,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作为第三代传承人,刘文昌在做好传承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改良道具、创新内容,让更多观众有机会欣赏到临泉肘阁抬阁的魅力。比如,以前支撑小演员的是两指宽的竹片,一场演出还没完,往往小演员就闹起了脾气。为让小演员坐得舒服,刘文昌安装了小座椅……刘文昌在整理演员服装。(资料图)图源:阜阳旅游
凭借其独特性,近年来,临泉肘阁抬阁多次受邀参加省内外大型活动。2023年10月12日至16日,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临泉肘阁抬阁受邀参加演出,赢得嘉宾和现场观众阵阵喝彩。
“虽然现在农村不少年轻人都外出谋生了,但是每年都有十几个家长送孩子来当‘芯子’,学习肘阁抬阁艺术。”刘文昌说,为照顾孩子,这些家长常常跟着演出队,看老艺人扎彩、演出、化妆。时间久了,他们也学会了,成为潜在的非遗传承人。
据了解,临泉肘阁抬阁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后,当地政府给予了资金扶持,杨桥镇建立了传习基地和展示馆,还开办了多期技艺传承培训班。
如今,临泉肘阁抬阁艺人主要集中在杨桥镇、长官镇等地。其中,肘阁抬阁表演较为红火的杨桥镇有3个民间演出团队,业余艺人达150多位。他们经常参加各种活动表演肘阁抬阁,在传承保护非遗的同时,也给广大群众和游客带去艺术享受和欢乐。
来源:阜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