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朱元璋,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以其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治国方略而闻名于世。他不仅擅长带兵打仗,在治理国家方面也展现出非凡的智慧。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网络上,朱元璋竟被戏称为 “化学教父”。这一奇特的称呼究竟从何而来呢?原来,其根源在于明朝王爷们那些带有强烈化学元素感的名字。
朱元璋原名朱八八,其家族先辈们的名字皆以出生日期来命名,如他的父亲朱五四、爷爷朱初一、曾祖朱四九、高祖朱百六、五世祖朱仲八等。在元朝,只有最底层的百姓才会采用这样的取名方式。朱元璋登基称帝后,对这些 low 爆了的名字深恶痛绝,他绝不希望自己的后人也取出如此下贱的名字。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朱元璋精心为后代起名定下了严格的规则。他给二十四个儿子和侄子分别写了二十四首五言绝句。皇室子孙起名时,名字的第二个字必须按照诗的顺序往下排,这实际上就成为了字辈。例如,太子的字辈诗为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燕王的字辈诗为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后来燕王的后代们,如朱高炽(仁宗洪熙皇帝)、朱瞻基(宣宗宣德皇帝)、朱祁镇(英宗正统 / 天顺皇帝)、朱见深(宪宗成化皇帝)、朱祐樘(孝宗弘治皇帝)等,其名字都严格遵循了这一规则。
然而,仅仅定了第二个字还不够,朱元璋这位强迫症患者又进一步规定,子孙名字的最后一个字要以五行当偏旁。由于他的儿子们的名字都是木字旁,如太子朱标、燕王朱棣等。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木生火,所以孙子辈就是火字旁;火生土,曾孙是土字旁;土生金,玄孙是金字旁;金生水,五世孙是水字旁;水生木,六世孙又回到木字旁。如此循环往复,朱元璋为后代名字的偏旁定下了明确的规则。
一开始,皇室子孙们还能用 “铭”“钰”“钧” 等相对好听的字来命名。但随着朱元璋的儿孙们不断繁衍,人丁兴旺,这些字很快就不够用了。于是,王爷们开始给孩子们起出一些类似工具名的名字,如 “朱申锯”“朱恩钱”“朱觐锥” 等。虽然这些名字听起来像工具,但好歹能符合祖训。可没过多久,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 —— 连这些字也用完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爷们只能选择造字。于是,大批大批的生僻字被创造出来,这便是文章开头那些明朝王爷名字的由来。
数百年后,清末时期出现了一位全才人物徐寿。他是著名的造船家、化学家、翻译家等。当时,化学元素周期表刚传进中国,徐寿自然担当起了翻译元素周期表的重任。他发现已有的元素中,金银铜铁锡等都是金属,名字还都是金字旁。于是,他定下了第一条规矩:所有金属,翻译的时候都用金字旁。对于元素中的另一大类气体元素,他又定下了第二条规矩:所有气体元素,翻译的时候都用气字头。剩下的元素则都用石字旁。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徐寿很快也遇到了字不够用的难题。而且元素的命名不能像明朝皇室那样随意使用常用字,以免产生歧义。正当徐寿绞尽脑汁之时,他偶然翻开了《明史》,看到了那些明朝王爷的名字,顿时大喜过望。他根据元素英文名的谐音,选出了适合的字,成功解决了金属元素的翻译问题。
不过,在石字旁和气字头上,徐寿只能自己造字。比如汞虽是金属,但因为是液态且古已有之,所以未用金字旁;溴非金属非空气,且形态一般是液体,所以改用三点水。此后,每当有新元素被发现,中国人都会按照徐寿的规定来翻译。
如今,我们看到的这张化学元素周期表,清人徐寿功不可没。而谁能想到,在这背后,竟还有朱元璋的一份 “巨大贡献” 呢?这位明太祖或许从未想过,他当年为后代定的起名规则,会在几百年后与化学元素周期表产生如此奇妙的联系。这一历史的巧合,也让我们对朱元璋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