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我齐参与
让“五百里滇池”画卷早日重现
在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内,有一幅拍摄于2006年的滇池照片,展现出了当时令人揪心的滇池面貌。
昆明市城市排水监测站副站长 白涛:“因为当时每天都要坐交通车往滇池边过,特别气温高的时候,一个是味道真的特别腥臭,一个是颜色,浪一打过来,真的是完完全全的‘绿油漆’。当时对这个的印象真的特别深刻,就觉得滇池水真的是太差了。”
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也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美誉。清代孙髯翁曾登大观楼,将绚丽的滇池风光和云南数千年历史,用《大观楼长联》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自上世纪中期之后,受多种因素影响,滇池水质出现了恶化。到80年代末,草海、外海水质分别下降为Ⅴ类、Ⅳ类。到90年代,滇池水质恶化为劣Ⅴ类,水葫芦疯长,蓝藻水华大规模暴发。保护和治理好滇池,是党中央寄予云南省和昆明市的信任和重托,也是全体昆明市民的心愿。滇池保护治理也不断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向纵深发展。
上世纪末期成为了一名水质监测员的白涛,见证了随着科技的进步,滇池保护治理工作数据支撑越来越准确完善的过程。
昆明市城市排水监测站副站长 白涛:“实际就是一个数据支撑,大家看得见的只是感官上的,比如水体透不透明,有没有颜色,有没有味道,但是具体水质里面每一个指标的含量是多少,还是要通过实验室的检测才能得出真实客观的数据。”
现在,滇池保护治理工作已经形成了科学规划、控源截污、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和依法严治五大格局,这都离不开各项科技手段的支撑。例如昆明市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清华大学-昆明滇池高原湖泊联合研究中心等多个创新发展平台。并制定颁布了污水处理、污泥处置、蓝藻水华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金线鲃栖息地修复等一系列地方标准。同时,建成了滇池综合管理信息平台等一批数据平台。
昆明市城市排水监测站副站长 白涛:“现在经过20多年的发展,比如说我们现在也有自动监测的仪器,也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可以对一些更复杂的项目进行分析。我们还有了一个系统平台进行数据储存上传可以展示,我们做这方面的工作就比起以前容易多了,也容易看到数据。”
通过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滇池水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2016年,滇池水质由持续了20多年的劣V类改善为全湖V类,摘掉了劣V类“帽子”;2018年上升为Ⅳ类,为30年以来最好水质;至2022年底,滇池全湖水质连续5年保持IV类,营养状态由重度富营养好转为中度富营养;2023年1至9月,滇池全湖水质保持IV类。消失多年的海菜花等水生植物、金线鲃等土著鱼类、以及鸬鹚、白眉鸭等鸟类重现滇池,甚至还有濒临灭绝的国家珍稀鸟类彩鹮的身影。
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助理工程师 董晋延:“我们知道海菜花对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只有在Ⅰ到Ⅲ类水的水质中才能生长,所以海菜花也被称为水质的试金石。而在滇池,海菜花的重新出现也就标志着我们一系列保护措施是有成效的。”
现在,滇池藻型浊水稳态阶段已经过去,正朝着藻草共存阶段过渡。离真正实现滇池生态系统健康良性循环的目标还任重道远。面对未来,白涛充满信心,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五百里滇池”立体画卷定能重现。
昆明市城市排水监测站副站长 白涛:“我觉得我们的滇池保护治理工作真是一个漫长的工作,每天周而复始的工作,不可能一个星期、一个月或者是一年我就可以看得出明显的变化,我觉得我参加工作近30年,我慢慢地从最早看到的滇池到现在,真的还是发生了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对于滇池治理,在成绩的背后,
既离不开日益进步的科技手段,
也离不开无数在岗位上辛勤付出的人们。
当然更离不开“依法治湖”。
依法治湖是滇池保护治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这些年为了“依法治湖”,
有哪些法律法规出台?
今晚
《以案释法》嘉宾
皮兴均
云南晨昀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
主要专业方向:企业常年法律顾问、重大民商事争议解决;建设工程类合同纠纷争议解决、医疗纠纷争议解决、婚姻家庭纠纷争议解决。
律师解读:《云南省滇池保护条例》经云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于2023年11月30日审议通过,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为您解读!
由云南省司法厅、 云南省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
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法治节目
——以案释法
让普法更贴近民生,
让法律真正为民服务。 每周六晚
编导:段薇
责编:胡华 王云
主编:侯思名
终审:顾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