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文联的故事 | 陈广斌

政务   2024-10-18 12:24   内蒙古  

112023喜报

© dream18560710















陈广斌

1974年到内蒙古文联工作


陈广斌,中共党员,一级文学创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草原》杂志编辑、主编,内蒙古文联组联处处长。内蒙古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内蒙古文化艺术交流促进会副会长,内蒙古诗词学会副会长。著有诗集《绿色的游牧》《智慧的翅膀》《红草莓》《与你同行》《孔雀与仙鹤》《飞吧,科学之鸟 》等,散文集《魅力西欧行》《南十字星座》,长篇小说《失鼎记》(与曹宗权合作),纪实文学《青春之光》,传记文学《马背英豪》《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英雄传略》等。曾获内蒙古文学戏剧电影评奖二等奖、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等奖项。部分作品被译介到国外。





文联搬家记



青年陈广斌


 

北方有句俗话:“搬家不吃糕,一年搬三遭。”意思是每当搬家的时候,都要吃一顿糕,图个吉利,这样就粘住了。按理说,从旧居搬到新的居所,是很高兴的事,人们称之为“乔迁之喜”,但是如果经常搬家,三天两头地搬,只能说明居无定所,着实是件烦恼的事。


我从1974年调入内蒙古文联工作,到现在已经整整50年了。这期间,我印象很深的是经常搬家,那时文联没有自己的固定办公地点,大部分时间都是借住、租住或者是临时分配个地方办公。在这种情况下,办公条件自然十分简陋,环境逼仄,有时候五六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里。


我刚到文联的时候,那时还不叫文联,叫文艺创作室,隶属于内蒙古文化局管辖,办公地点在现在的将军衙署。这里原本是一处古代建筑,重要的文化遗址。它建于公元1737年(清代乾隆二年),是封疆大吏绥远城将军的府邸。近代重要历史人物傅作义、董其武曾在这里工作和生活。


将军衙署


20世纪70年代初期,内蒙古文化局在将军衙署办公,当时这座恢宏的清朝将军府邸被分割成好几块:前院是内蒙古高级法院,后院是内蒙古文化局,东侧是呼和浩特劳动局的家属院,西侧则是内蒙古教育局家属院,偌大个将军衙署被分割得七零八碎,再加上年久失修,早已失去昔日的威严。各单位又在各自的领地建了一些平房,更显得杂乱无章。


我所在的文艺编辑部(就是早前的《草原》编辑部)在一间面积较大的平房里办公,编辑部主编、组长、编辑人员共六七个人挤在一起。虽然条件艰苦,但大家热情很高,兢兢业业,埋头苦干。


1980年,新建的内蒙古文化大楼竣工了,它是一座五层高的建筑,坐落在新华广场南侧,与美丽的乌兰恰特剧场并排而立。


随后,文艺编辑部便随同文化局一起告别了将军衙署,搬进了新的居所。这期间,内蒙古文联经上级批准,恢复了建制,和文化局分开,成了独立的机构。后来《内蒙古文艺》也恢复了《草原》的名称。


搬到新居之后,办公条件改善了许多,大家非常高兴。搬完家的当天,我们特意到马路对面的国营食堂吃了一顿糕,以表示庆祝。


虽然吃了糕,但是也没有粘住,没过多久,《草原》编辑部又要搬家了。


原因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策的落实,文联所属作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等十几个协会都已全面恢复。文联的工作人员迅速增多,办公用房严重不足。上级决定把《草原》和《花的原野》两个编辑部分出去,迁到回民区新风旅社去办公。


这里的办公条件十分糟糕,房间狭窄拥挤不说,环境还非常杂乱。旅店里人来人往,住店的客人络绎不绝,一天到晚不得安宁。


那时电话还没有普及,办公室所在的二层楼上只有一部公用电话,放在楼道的中间。有谁来了电话,招待员便大声呼叫“XXX快来接电话”。


两个编辑部在这里坚持了两年后,新风旅社停业了,呼市税务局接管了这里的房产。这样《草原》《花的原野》编辑部只好另觅新居:《草原》搬到了位于新华广场西南角的铁路第二招待所,《花的原野》搬到了位于中山西路的内蒙古工会招待所。反正都是招待所,条件都好不到哪里去,除了嘈杂还是嘈杂。


1984年,新建的内蒙古外文书店落成了,这是一座八层高的大厦,位于新华广场东侧,比邻巴彦塔拉饭店。外文书店隶属于内蒙古文化厅管辖。当初规划建外文大厦时,文联和文化厅是一个单位,现在文联和文化厅分开了,文联同文化厅交涉,外文书店大厦理应有文联一份。经上级协调,将外文书店大厦东侧七层和三层划分给内蒙古文联。


这样,《草原》《花的原野》编辑部便兴高采烈地搬进了外文书店大厦。这里房间宽敞,窗明几净,视野开阔,采光极好。透过七楼的窗户向外望去,呼和浩特的街景、公园、绿地尽收眼底。


搬完家后,大家自掏腰包凑钱在巴彦塔拉饭店里美美地吃了一顿糕,希望这次一定粘住,永远定居在这里,再不要折腾了。


几年后,《草原》《花的原野》编辑部又迎来了一次大搬家。


位于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西街318号的组织部招待所,是一幢建造于20世纪50年代的三层灰砖结构的楼房,它是组织部的内部招待所。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所有政府内部招待所一律转制。这样,组织部招待所的产权便分配给内蒙古文联接管,招待所原有的干部职工也由文联接收。文联的人们欢天喜地,这下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地盘,文联机关和各协会高高兴兴地搬进了新的居所。然而,《草原》《花的原野》干部职工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招待所的房间有限,根本容纳不下这么多单位。文联领导想来想去,最后想出一条办法,就是让《草原》《花的原野》编辑部搬进文联机关腾出来的文化大楼的办公场所。不过这事要悄悄地进行,不能惊动自治区文化厅。所以文联刚搬走,《草原》《花的原野》连夜突击搬了进去。


内蒙古文联旧址(原组织部招待所)合影


等自治区文化厅知道后,也无可奈何,最后说这是借住,等文联有了楼房,再还给文化厅。事后有人写打油诗调侃道:“当年刘备借荆州,《草原》借房且将就,要问此去借多久,等到文联起大楼。”


2009年内蒙古文联又从组织部招待所搬到呼和浩特市机场南辅路5.5公里处,就是现在的文联机关所在地。这里原是一座商业学院,前几年停办了,将产权卖给了文联。在这里办公虽然很安静,但是远离市区,干部职工上下班、外来人员到文联办事颇为不便。


现内蒙古文联办公楼


2021年,在文联党组的关怀和争取下,内蒙古文艺家之家在呼伦贝尔北路88号挂牌投入使用,内蒙古的文艺家有了活动阵地,每月“会员日”很多作家、艺术家在这里相聚、交流,好不热闹。内蒙古文学杂志社也迁移到此处,文联离退休老干部在这里也有了开会、举办主题党日活动的场所。老干部们闲来无事可以到这里练书法、打台球。这里琴棋书画功能一应俱全,我们晚年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好不惬意。

 

内蒙古文艺家之家、内蒙古文学杂志社(三楼)




  来源|内蒙古网络文艺传播中心  

  编辑、校审|官微编辑组   


精彩推荐:

我与文联的故事 | 哈斯乌拉

内蒙古文艺
内蒙古文艺公众平台是内蒙古自治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公众平台,坚持文联组织“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定位,弘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及时全面进行文艺资讯报道,文艺热点评论,文艺资源推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