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体例 深耕细作
——《深圳小小说作家研究》
编选体例探析
姚朝文
原载自《宝安日报》2024年8月4日A08版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深圳小小说作家研究》(徐东、甘应鑫主编),自面世以来好评不断,既保持了丛书的总体体例,又凸显了独特的文学个性和艺术特色,展现出编者深厚的艺术匠心、文学情怀和学术造诣。
作为“岭南小小说研究丛书”八册新著之一,既要遵循基本的体例框架,又要体现出自身特色,这无疑对主编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雪弟在总序中对这套丛书及各卷册进行了精赅警策、高屋建瓴的宏观概括,主要提出了三个论断:一是广东涌现出一大批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小小说作家;二是“广东小小说现象”的形成与广东各地纷纷成立小小说组织密切相关;三是广东的小小说理论评论家为“广东小小说现象”的形成作出重要贡献,使得广东的小小说创作与理论队伍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既然有如此多的战将、名家,更有群星灿烂的佳品力作,编选丛书时就不再担心储备粮草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如何解决既要尽可能展现出庞大的阵容,又要确保高质量、高品位的问题。那么,如何处理这个极具挑战性的棘手问题呢?最初,丛书采用的是作家综论+小辑的形式,这是编选文学评论集常见的标准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于2018年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岭南微篇小说与中外世界》一书,采用了全新的编写体例,让该书明显区别于其他国内外小小说研究的理论著作,即在每一章都设立“作家论”为第一节,“经验与方法”为第二节,被评论的作家之若干代表作为第三节,不同评论人士对不同单篇作品的评论列为第四节。这种编写体例迅速获得了业界和读者的认同、好评。
《深圳小小说作家研究》也采用了这种体例,并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在书的封底上加盖主编甘应鑫精雕细琢的朱砂方形阳刻小篆钤印——深圳小小说作家研究,天机自得,赫然醒目,文质俱佳;二是在版权页之后与总序之前插入一幅彩色漫画群像图,把入选的九位作家的容貌特征夸张放大,彰显了各自的神采,尤其是把每一位作家的头顶拔高几许,生动展现了作家们是“智慧的头颅,有趣的灵魂”的形象,这是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创意,而且比丛书其它卷册更令人惊喜;三是入选九位作家的作品涉猎颇广,金石书画、意蕴氤氲,传统文化的气脉绵延持久,书香气息馥郁浓厚。
尤其令笔者赞许之处是,尽管深圳小小说作家入选而定的9个小辑阵容并不庞大,当然,徐东、林永炼、甘应鑫、闫玲月、谢林涛、石泰康、吕柏青、沈娟娟、刘日华,不完全依靠作品数量称雄文坛,而是精益求精地追求“少少许胜多多许”,因此,他们才对小小说这一文体如此着迷。每个小辑里,都包含了若干篇不同理论工作者的评论+作家的小小说代表作+作家创作谈+作家肖像照,这很能够体现出编者精益求精的态度,其实,这才是笔者最认同的“作家研究体例”。
在《深圳小小说作家研究》里,笔者找到了心心相印的知己、知心与知音!深感欣慰!“微斯人,吾谁与归?”期待未来再版时,这篇拙文添列,书末,权充“后跋”,亦可与读者共勉。
作者简介
姚朝文,佛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创会理事兼学术部主任委员。
*文章、图片、视频等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总编:凌逾
责编:钟佳倪
往期推荐
跨界经纬:学术 | 姚朝文:牧口常三郎、池田大作教育思想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实践
跨界经纬 · 第3477期 | 宋炳辉:唤醒记忆、疗治创伤与生态重建——以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的叙事分析为中心
跨界经纬·3476期 | 陈跃红:新文科:智能时代的人文处境与历史机遇
跨界经纬 · 第3475期︱杨慧林:“世界文学”何以“发生”:比较文学的人文学意义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跨界经纬】 第 3479 期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