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鸟鱼虫全都有!原来广东的大批艺术家,都出自这个香气扑鼻的园子

时事   2024-12-25 19:27   广东  


在海珠区怀德大街
十香园古色古香
园内种有
素馨、鹰爪、茉莉等十种香花
故有“十香”之名

十香园园内十种花卉的瓷砖画。

一百多年前,两位仙风道骨的花鸟画家——居巢、居廉在此习画授徒,开中国近代美术教育先河,桃李满天下,走出了高剑父、陈树人等岭南画坛巨匠。十香园因此有了“岭南画派摇篮”的美誉。

如今,十香园的周围,聚集了隔山书院、关山月故居、广州美术学院及南武中学(岭南画派纪念校区)、岭南画派纪念馆等众多文化场馆、教育机构,串联起岭南画派发源、传承与发展的百年历史,激发岭南画家不断开创画坛艺术新气象。



千年花洲 文化沃土


从江南大道中转入隔山新街,海珠涌畔的怀德大街很快出现在眼前,十香园就位于怀德大街3号。这一带过去叫作隔山村,十香园纪念馆馆长何培说,十香园是岭南画派开山祖师居巢及其堂弟居廉(简称“二居”)的居住、作画和讲学之地。岭南画坛很多名师大家,追根溯源,都与这里有关。


一隅之地,为何如此盛产画坛大家?千年花洲的自然风物与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共同滋养和孕育了这片艺术沃土。


十香园航拍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莫伟浓 实习生 林泽君 摄



在十香园对面、海珠涌畔的文化长廊中,一幅《千年花洲·欣欣海珠》的画卷告诉世人,这里曾是花的海洋。


《千年花洲·欣欣海珠》长卷(部分)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藏


特定的自然环境会孕育具有一定文化特色的人群,今天的海珠区,古时是一个沙洲岛,南北朝时称“江南洲”,四周被江水环抱,中部是低丘台地,海珠涌穿流其间,沿岸村庄栽花种树,美景如画。特别是今隔山、庄头一带,因距离广州古城不远,在南汉时期成了皇家的后花园。


据南宋王象之编撰的地理总志《舆地纪胜》记载,东晋元兴三年,浙江农民起义军首领卢循率兵从海上来到广州,在今隔山村广州美术学院一带筑城据守,长达七年的时间,史称“卢循城”。南汉刘䶮将卢循城用作仓库,然后在仓库附近修筑宫殿,这就是刘王殿。旧时,刘王殿附近还有上马岗、下马岗。此地丘陵起伏、流水蜿蜒、树林茂密,曾是南汉君王和宫女们的演武场。刘王殿也有“南昌华苑”之称,隔山村因此旧名“南昌”,附近的隔山岗也有“南昌岗”之别称。今天南昌街、南昌乡约等地名皆由此而来。就连昌岗路,新建之初也叫南昌路。不过,也有一种说法,隔山村、昌岗路的“南昌”旧名,源自宋代开村始祖刘南昌。



到了清朝,刘王殿故址的殿基尚隐约可辨。登上刘王殿故址,可遥望镇海楼,远眺白云山。当时珠江南岸有三十多个村,村民大多以种素馨为生,其中又以庄头村、隔山村为盛。珠江南岸一带渐渐有了“花洲”的美称。千年花洲文化厚重,为“二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精神滋养和灵感来源。



明清时期,隔山村一带逐渐成了广州城外的富商聚居地。隔山村北面的龙溪建有十三行富商潘家大院;溪峡街旁,伍家花园的景色美不胜收。这些富商、官员热衷诗画雅集,常常邀请文人墨客,到居所吟诗作画,还收藏历代中外名画。


自然和人文交融,于此孕育出的画坛巨匠,画风多以秀丽清新、明快优美为特点,并融入了西方绘画风格和商业思维,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数十香园的主人居巢和居廉。


居巢、居廉塑像


清乾隆年间,居巢、居廉的祖父居允敬从江苏迁居至此。当时的隔山村,处处有花,宛如香国。居允敬爱花如命,为三个儿子取名椿华、棣华、樟华,寓意香椿花、棠棣花和香樟花。居巢、居廉这一代对花的喜爱更是达到了极致。居巢自号“梅生”,寓意梅花所生之子,也暗含对西汉隐士梅福的敬仰。居巢对素馨花情有独钟,曾赋诗赞颂,将花视为同乡,情感之深,可见一斑。


居巢、居廉一生多在广东、广西游走。在广西期间,结识了在当地为官的东莞人张敬修。张敬修能文善武,酷爱书画,便邀请同乡居巢入幕。张敬修返回当时的广州府东莞县后,便修建了可园,其侄子张嘉谟又在可园附近修建道生园。可园与佛山梁园、广州余荫山房、顺德清晖园并称岭南四大园林。居巢、居廉在可园客居近十年,广泛接触各种文人雅士,饱览各种名画,深受熏陶。


1854年,居巢从广西回到广州,位于现十香园一带的祖居毁于战乱,他只得租住在广州城北的天官里。为了装点居所,他特意购置了素馨、茉莉等十种盆栽,取名“十香簃”。为何取“十香”?




广府文化学者吕兆球在《寻芳十香园》中说,自宋代开始,文人墨客就常用“十香”赞美生活。清初江南画家恽南田绘《十香图》,乾隆还曾仿绘。居巢城北“十香簃”,既指十种香花,也有传承恽南田画风之意。



1864年,张敬修病逝后,居巢、居廉回到广州隔山村,在祖居故地上仿照可园修建隔山草堂,主体建筑为今夕庵、啸月琴馆和紫梨花馆。


为了方便花鸟写生,他们又在院内种植了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等十种花木,庭院得名“十香园”。“二居”当时到底种了哪十香?文献记载不一,但十香园纪念馆内壁画记载为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和含笑。

十香园纪念馆内壁画: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和含笑。


十香园坐落在大片花田间,前临清水河涌,院内花木扶疏,自成天趣。今夕庵是居巢的画室名,但他在此作画一年后便与世长辞;堂弟居廉则在此居住了近四十年,继续传承和发扬十香园的文化精髓。


今夕庵内景。




月在凝枝梢上

人行末丽花间

——清代诗人谢里甫笔下的十香园



求真求新 人才辈出


“二居”未曾料到,这个不大的庭院,后来竟成了岭南画派的“宗祠”。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就在十香园紫梨花馆的长凳上度过了最初的绘画岁月。何培说,居巢和居廉生长在岭南,他们的作品无不体现着岭南繁花似锦的自然特色,题材不断丰富,技法博采众长推陈出新,作品色彩层次微妙、质感清新,富有诗意。这种兼容并包、多元务实、敢为人先的精神,让岭南画坛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十香园门口。



广东美协主席、花鸟画名家林蓝在画室中一直挂着居巢、居廉的写生花鸟画,从中汲取前辈的艺术精髓。在岭南画史上,“二居”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兼容并包,融汇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传承;另一方面,吸收外销画成分和西方写实绘画理念,开创新的画风。


江南恽派没骨画为岭南画坛注入新风



文献记载最早的岭南画家是晚唐僖宗时期的张询,可惜他的作品没有传世。明清时期,岭南绘画渐渐自成一派。明代广州宫廷画家林良将北方山水画之雄浑与南方画之细腻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水墨写意画风,扬名宫廷内外。


居廉 金粟兰、石蛙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供图


乾隆、嘉庆年间,得益于经贸发达,广东地区的书画收藏蔚然成风,画家们眼界大开,诞生了黎简、谢兰生、苏六朋等一批文人画家,岭南画坛开始有意识地将本地特色的花木、景色、市井生活作为绘画题材,粤画风格已具雏形。到晚清,以居巢、居廉为代表的岭南画家,形成极具创造性的居派绘画,代表了这一时期岭南绘画的最高成就。



清居廉水仙奇石图轴 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藏 

“二居”在画法近学恽南田、远师宋人。没骨画法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没骨画法在中国古代早已有之

北宋初年,徐崇嗣画了一幅花卉作品,画中芍药没有用墨线勾勒轮廓,而纯用色彩晕染,世称“没骨图”,因此徐崇嗣也被视为没骨画法的鼻祖。
清初,江南画家恽南田远师宋代画师,发展了没骨技法,将水墨写意画推向新境界,成为恽派没骨画法的一代宗师。后来的江南名家宋光宝、孟丽堂均取恽派笔意。
南下的江南恽派没骨画风,为岭南画坛注入新风。清代著名画家兼诗人李秉绶曾邀宋光宝、孟丽堂到桂林作画,传授技艺。宋光宝在粤十余年间,孟丽堂也多次来到广州,对岭南绘画影响至深。


虽然迄今尚未发现文献记载居巢、居廉曾程门立雪于宋、孟二人门下的佐证,但“二居”画作充满恽派清新秀润的神韵。居廉甚至以“仿南田翁用色”“宋孟之间”等落款用章,可见他们对恽派画风的兼收并蓄,并在此基础上博采众长创新风。


外销画兴盛一时 西方绘画技巧入视野


“二居”生活的时代,广州外销画十分繁荣,作为通商口岸的广州,有一批外国画师和中国画家一起,为茶箱作画、为瓷器作画、为富商作画……种种机缘催生了独具特色的外销画,并风靡欧美社会。外销画采用中西合璧的绘画材料和手法,主要描绘中国的风光与物产,内容多是花卉、翎毛以及人物。西方的绘画方式、技法也因此进入广州画家的视野。


其中有一类为“岭南植物画”,广州本地画师运用中西结合的写实技法,描绘岭南常见的花卉树木、水果蔬菜,画出一张张带有中国风情的画作,在海外受到欢迎。这种绘画兼采中国古代绘画技法、神韵和近代西方植物学、绘画学以及写实主义理念,风格独特。居巢、居廉的同乡好友何翀就曾专门从事这一类茶叶包装箱的绘画。“二居”本人与富绅、名流交流频繁,经常被邀请到潘、卢、伍、叶等富商住所雅集,得以大量欣赏西方绘画。

居廉 桂木、椿象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供图


何培表示,居巢、居廉生活在外销画兴盛时期,商业氛围和西方绘画技艺都影响了他们的绘画风格。有学者认为,居巢、居廉格外重视写生,就与外销画及西方绘画写实主义有关。



广州历史地理学者曾昭璇曾说,“二居”能改变传统画法,写生功不可没。岭南画派大师关山月也说过,艺术源于生活,“动”起来才是岭南派。他所说的“动”,很重要的一点是写生。居巢、居廉注重写“生”,向大自然寻求画材,画岭南风情,画人间烟火,求真务实。作品雅俗共赏、生机勃勃。时至今日,岭南画人仍在坚守“没有写生就没有创作”的理念。


十香园入门后的流水池鱼精致。


对今天的画者来说,写生是基本功,也是信条,但100多年前,在热衷仿古、热衷写意的艺术氛围中,提倡田野写生需要很大的勇气。


居廉的名作大多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早年客居东莞可园和道生园时,他与道生园主人张嘉谟亦师亦友。张嘉谟常常派人到处搜集奇花异草、鸟雀鱼虫,供居廉写生。入夜时分,张嘉谟甚至还陪着居廉,打着灯笼在园中搜寻鸣虫,揣摩其动态及活动,以达到画作神韵俱佳的境界。


在十香园,“二居”栽花叠石,养鸟养虫,为写生储备素材。记者在十香园纪念馆“啸月琴馆”看到,馆中的案几上放置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箱,里面有很多花鸟、昆虫的“标本”。据说,居廉常从野外捉来昆虫,放在大玻璃箱中,仔细观察及活态写生。如果昆虫死去,则将其制成标本,钉在墙上或案头,继续观察。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曾说,居巢、居廉以造化为师,其花鸟草虫俱从写生中来,极尽形态。


啸月琴馆。


有趣的是,除花草虫鱼外,“二居”还把岭南大地上种类繁多的乡土物产作为表现对象。高剑父曾这样介绍自己老师的画作:“眼之所到,笔便能到,无物不写,无奇不写,前人不敢移入画面的东西,师尽能之。”月饼、火腿、腊鸭等一般常见但不被人注意的东西,他们也都信手拈来,融入画中,打破了过去传统的束缚。


“二居”作品中描绘的动植物种类之繁多,堪称前无古人。中国画根据题材分为山水、花鸟、人物三科,但“二居”的作品中有不少物种根本无法在这三科中找到对应的位置,比如大鲵、蛏子、平鳍鳅鱼等,只能勉强归入“花鸟”类。


写实的手法、浓烈的岭南风情和斑斓色彩,使“二居”的画作流淌着蓬勃的生命力,深受人们喜爱。





据说居廉的蜜蜂甚至“按只论价”(一两白银一只),特别是到了居廉晚年时,求画者接踵而来。每逢月初,他都要渡过珠江,拜访好友,顺便到大新街、双门底接件处收件。求画者常把索画的题材、要求及润资放在这些接件处,居廉取回后作画。每年寿诞,海珠涌畔也十分热闹。居廉六十大寿那一年,好友潘飞声写下一首祝寿诗,诗中有“隔山连日管弦声,簇簇黄花照画屏”之句,足见当时十香园的热闹,也折射出岭南画坛的勃勃生机。

居廉笔下的夜来香、黄蜂 广州艺术博物院供图




如果说没骨、写生融合了南北、中西绘画精髓,那撞水撞粉法,则是“二居”在前人基础上开创的崭新画风,深刻影响了岭南画坛一个多世纪。追随这种画风者遍布于粤中、闽南和桂东各地,被称为“居派”,生动诠释了广州人兼容并包、推陈出新的精神。


艺术家梁如洁成长于绘画世家,自幼酷爱绘画,如今虽已退休多年,但仍心系岭南画,对撞水撞粉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她认为,花鸟画流派众多,技法繁复,撞水撞粉法巧妙运用水与色的冲撞,突破了传统工笔画层层积染的局限,以其极强的艺术表现力脱颖而出。撞水之法,常用于画叶片、枝干,即在叶片枝干颜色还很湿润的时候,用净笔蘸水,从叶片枝干的向光面注入,水与颜色产生调和,形成明暗对比,达到光影渐变的效果。撞粉之法,则是在画未干之际注入粉质,利用粉质不溶于水的特性,使之浮于画面之上,呈现出轻灵透明的质感,融润而不板结。



居巢《鱼藻图》 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藏 


据说,这种技法的灵感来自雨滴。

有一雨天,居巢躺在床上,雨珠滴到蚊帐上,形成不同的水渍。他灵机一动,尝试将浓墨洒在宣纸上,观察墨滴的变化,最终独创了撞水撞粉法。高剑父在谈论其老师居廉用撞水撞粉法作画时曾说:“师写叶,则以水注入色中,从向阳方面注入,使聚于阴的方面,如此则注水的地方,淡而白,就可成为那叶的光线,且利用光线外不匀的水渍,干后或深或浅,正所以见叶面之凹凸毕现,撞水的奥妙在此。”



用此法作画,花卉娇艳欲滴,鸟虫栩栩如生。1847年,居巢在创作《荔熟蝉鸣》时,想要画出“浓密叶子掩映下,一串荔枝鲜红饱满”的效果。在画叶子的时候,他用水将还未干的花青冲挤到叶子边缘,树叶立显凹凸感。画荔枝的时候,他用朱砂罩染,加入藤黄撞染,生动自然。


再看居廉的名作《南瓜花》,南瓜花和两只蚱蜢,就是因为在白粉的点染和冲撞下,画面立体、生动、活泼。这种独具岭南风格的绘画,为清末花鸟画注入了新的生机。也难怪高剑父曾感慨说,欣赏居廉的画,“便觉得有芬芳袭人的美感,那时真会使你心灵感到好似被春风陶醉一样”。


居廉 南瓜花、扁豆、螽斯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供图




枝繁叶茂 芳香满城


十香园是岭南画派的发源地,对岭南画派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十香园与春睡画院被誉为中国早期美术学府的雏形。20世纪50年代,十香园隔壁的刘王殿岗上建起了现代高等美术学府——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美术事业又开启了新的篇章。岭南画家的作品题材更广阔,绘画技法更多元,辐射海内外,至今生机勃勃。



不同于从不出售画作也不授徒、一心归隐的文人画家居巢,居廉是一位职业画家。居廉以画为生,广招门徒,在近四十年的生涯中亲授弟子十三四批,共五六十人。何培说,紫梨花馆就是居廉教学的地方,最多时,一天的学生能坐满数围台,学生遍及广东、广西。


紫梨花馆


居廉如何教学生?据张白英《画人居古泉逸话》所述:“画时必令其徒环立,视其用笔用色,手画口说,津津不倦。画成即授其徒勾其稿……勾稿约一年……临画一年,渐可脱稿作画,或折枝写生,又一年便卒业。”也就是说,学生跟居廉学画,勾稿约一年,临画一年,写生又一年。然而,不同于其他私塾的教学方式,居廉不仅教授技法,还注重观察自然、强调写生,这一观念对学生们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20年代,广东大批画家和近八成美术教师源出“十香园”,其中成就、名望最大的,莫过于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二的高剑父和陈树人(岭南画派另一位创始人为深受兄长高剑父影响的高奇峰,并称“二高一陈”)。



紫梨花馆内的隔山祖师雕像。


高剑父从老师观照自然、注重生活感受的画学观念出发,进一步转向对国家、社会的关注,强调关注现实,注重写生。高剑父倡导“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新国画”主张,提出“艺术大众化,大众艺术化”的口号,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广东国画界引起震动。1923年,高剑父创办“春睡画院”。春睡画院的绘画课程中,野外写生的分量特别重,改变了传统案头临仿的学画路径。20世纪40年代,高剑父在春睡画院故址创办“南中美术院”,设中国画系、西洋画系、图案画系和音乐系。专业课程除了人物、山水、花鸟、鱼虫兽等传统必修课外,还纳入了素描写生、西洋画等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更接近现代美术院校的科学系统。从十香园到春睡画院,教学方式从传统师徒制向现代学院制转型。


春睡画院培养出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等一大批优秀传人,又间接培育了至今还活跃在岭南画坛上的陈金章、梁世雄、梁如洁、林蓝、方楚雄等画家,他们的画作既保留了岭南画的独特韵味,又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是广州人兼容并包、锐意进取等精神风貌的真实体现。


春睡画院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陈忧子



从十香园出来,顺着隔山新街返回江南大道中,对面就是广州美术学院(简称“广美”)。广美于十香园而言,是邻居,也是传承。广州美术学院前身是1953年组建于湖北武汉的美术院校——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胡一川任校长,高剑父弟子关山月任副校长。1958年,中南美术专科学校由武汉南迁至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广州美院开创的中国画教学法独具特色,影响广泛,让广东成为中国画发展最繁荣、成果最丰硕的区域之一。


广美校址就建在刘王殿岗上。为什么会选择这片土地?一位广美老教授在回忆录里说:“最后是关山月敲定的,原因之一是他希望能定址在岭南画派鼻祖居巢、居廉的老家附近。”这里所说的“老家”正是十香园。刘王殿岗与十香园同属隔山村,居廉自号“隔山樵子”,关山月也将自己在广美校内的住所取名“隔山书舍”。如今,这间书舍还“立”在广东现代广告创意中心大堂中间。从大厦三楼往下看,这栋刷着黄色外墙的两层半小楼房,外围设有围栏及花园,门口挂着“关山月故居”及“隔山书舍”的牌匾。从隔山书舍向东,经过校门,便是诉说和记录岭南画派的前世与今生的岭南画派纪念馆。


隔山书院入口。


在纪念馆中,记者看到,从居巢、居廉到高剑父、陈树人,再到关山月等,都践行笔墨当随时代,重视写生、体验生活。漫步广美校园,回想着岭南画坛的历史演变,脚下这片敢为人先的土地,面积不大却天地广阔。



有广美学生说,十香园的面积虽小,却是一个文化地标。进入21世纪,居氏后人将十香园捐献给国家,由政府予以修缮、保护,以更好地传承岭南文化根脉。十香园内竖有一块“源”字石,寓意岭南画派源自此处,源远流长。来参观的人源源不断,“平常每天的参观者有五六百人,逢节假日逾千人。”何培说。


十香园内庭院。

这一文化地标重新勾连起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居氏后人、岭南画派传人。

2023年4月,岭南画派大师赵少昂之子赵之泰、南天画会顾问卢清远一行专程到十香园纪念馆参观。卢清远将照片上传到网上,被其画友苏炳江无意间发现,苏炳江立即将这个信息转告给居氏后人居汝明之妻赵荇芬。居汝明在弥留之际曾与夫人赵荇芬一起决定,将传家宝——居巢、居廉以及“二居”弟子的六件作品无偿捐赠给十香园。可惜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赵荇芬都没法得知十香园的消息。她收到苏炳江传递的信息后,格外激动。一个月后,“居汝明、赵荇芬伉俪捐赠仪式”在十香园纪念馆举行,这些传家宝终于回到故土,其中包括居巢的《鱼》与居廉的《葡萄昆虫图》。


居廉《葡萄昆虫图》 广州市海珠区文物博物管理中心藏


正如有学者所言:十香园的重修,修的不只是一座园子,更是一段历史。2024年9月,选址十香园的岭南书院·隔山书院正式开放,古老的十香园、现代的书院,携手成为文化传承的又一阵地。隔山书院占地面积3879平方米,内含十香园纪念馆、岭南撷珍美术馆和隔山讲堂等文化空间。隔山书院讲堂收藏了中华传统经典、岭南历史、文化艺术等图书约3000册,市民、游客可以免费借阅。


隔山书院内老人带着小朋友在阅读。


走出隔山书院,回望十香园,附近高楼林立,宽阔的昌岗路和江南大道上,车辆川流不息,匆匆过往的行人往往来不及驻足望一望这小院,但它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却代代相传。十香园、关山月旧居、广美、岭南画派纪念馆、陈树人纪念馆、高剑父纪念馆……串联起岭南画派发源、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激发岭南艺术家对求真、求新的不懈追求。


有谁会想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竟出自四季无雪无冰的广州?其实,它就出自十香园附近,主要设计者、广美教授曹雪曾说:“文化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我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被这种基因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这片土地滋养了我。”广州虽然不下雪,也没有冰,“冰墩墩”身上看似没有广州元素,但激励它诞生和成稿的,却是广州那“敢为人先”的精神,这是真正的大元素。这也是“十香园”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版权声明
《读懂广州·粤韵周刊》为广州日报原创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版权与合作联系:ddgzyy2022@163.com;电话020—81883458

广州日报请你来

一起“叹”岭南文化



广州日报“走读岭南”广州城市文化传承与发展系列活动等你来参加!

走读品味老城市新活力,高端文化沙龙、CITYWALK、古代宴会音乐会体验……统统安排!

赶快添加客服微信:gzrb0011加入“走读岭南”粉丝群,圈定福利!


出品/江永忠、许芳

策划/关雅文、周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忠安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骆昌威(除署名外)

海报文案:张宇 海报设计:严永镇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翔

扫码观看
广州日报视频号

广州日报
追求最出色的新闻 塑造最具公信力媒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