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随处可见,
又别具一格的特殊风景,
它们或藏于深山幽谷,
或显于峭壁悬崖。
每一笔每一划,
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讲述着贵州的过往与现在,
连接着自然与人文。
从文人墨客的即兴题咏,
到僧侣道士的修行感悟,
这些题壁与摩崖,
古人们以笔为媒,以石为纸,
将他们的情感与智慧镌刻在了贵州的山石之上,
让每一个有幸目睹的人,
都能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震撼与感动。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题壁贵州的世界,
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墨香与情怀!
摩崖石刻
遵义禹门山
在贵州有这样一句话“贵州文化在黔北,黔北文化在沙滩”。
“沙滩村”,这个名字让初次听见的人首先想到大海,都会以为是某个沿海的村庄。其实“沙滩村”跟大海无关,反而与一条江有关,它位于遵义市红花岗区新舟镇禹门,坐落于洛安江中一片四面环水的沙滩而得名沙滩一带,绿竹环绕傲立禹门山。
这个小小的“沙滩”孕育了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名人,这一罕见的村落文化现象被国内学术界称为“沙滩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沙滩文化陈列室
《遵义府志》书籍雕塑
禹门山摩崖石刻处
禹门山临河峭壁间,有清代摩崖三处,系贵州名人遗迹。这块摩崖石面不大且倾斜,字迹不深。石壁顶部建有水泥顶,前面布置了栏杆。
其一,郑子尹书,七行篆体:“子弟宇尔宇,六十四年事行归矣。
其二,莫友芝书,隶书,共十一行,七十二字。
其三,黎庶昌书。“道光已亥季秋二十五,黎兆勋招同郑珍汛舟过禹门。雨初霁,朝暾媚客,青山红树,炫耀目精。想老醉当年于此兴复不浅。僧房小坐,饭水引阅四部,犹忆朱囗登楼时也。芘泉莫友芝。”共11行,72字,隶书,莫友芝书。
郑子尹、莫友芝是清末知名学者、诗人兼书法家,著述宏富,时人崇为“西南大儒”。
黎庶昌以古文知名。光绪初年出使西洋,后以二品顶戴两次出任驻日公使,是我国第一批专业外交家。
他们在禹门山留下这自题自摩的书法真迹,为贵州书林大放异彩。
“山旧名回龙,顺治丁亥丈雪通醉来棲,易曰禹门。直郡东八十里,乐安东经基麓。支危陷秀,有幽奇之观。道光中,里人郑珍、莫友芝、黎兆勋乐此,率日月至。已亥秋霁,泛舟抵崖壁下刻石,称显之。兹山一旦得与浯溪、澹崖比,诚异遭也。世有漫叟涪翁,当知余言。余后三先生游几五十年,手剔荒翳,履危扪石,读既竟,顾视斜日挂村墟外,辉映林薄,徘徊古径,寂寥长怀,洒然见三先生风流,披衣崖谷间也!恐来者阒不闻,且旌,吾独为铭识之。岁在光绪强圉大渊献孟陬谷旦。黎庶昌。”铭曰:“禹门巉岩,不崩不骞。上丛招堤,下溯洄潮。文游所止,炳耀牂犍。企斯陈迹,视我铭镌。” 黎庶昌书。
禹门摩崖石刻
禹门寺
墙中嵌着有字的红砖“大清禹门古寺”
明代万历年间,改土归流,黎氏入黔始祖黎朝邦随平播大军入播,后选定山清水秀的沙滩定居。定居之初,黎朝邦就在附近的回龙山修建沙滩寺(今禹门寺),并在寺中建“振宗楼”,创办黎氏家塾。
现存为数不多的藏书
1821年,任浙江桐乡知县的长子黎恂回家丁忧,带回了三万余卷图书回来,置于锄经堂,使锄经堂成为贵州第一私家藏书楼。
这座读书堂招纳族人及乡里子弟,历时300多年,培养出大批人才,郑珍、莫友芝、黎庶昌均是出自其中的“校友”。
沙滩,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的一个小村庄,方圆不到十里,却在晚清百余年间,涌现出以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为代表的学者、诗文作家、艺术家数十人,有著作200多部,内容涉及经史、诗文、音韵、地理、训诂、农商、医学、书画等领域,诗书耀世,余韵不绝,成为在中华文化史上一个罕见的奇迹。
特别是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三位先贤,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推动了地方教育和人才培养,还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晚清社会进步和思想启蒙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贵州乃至全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见证者、贡献者、推动者。
如今,当我们再次走进遵义山水之间,
禹门山摩崖石刻似沉默的史书,
镌刻着往昔的岁月痕迹。
题壁与摩崖的故事,
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百年前的文化盛景虽已远去,
但历史的月光依旧照耀今人。